李贄故居位於泉州鯉城區南門,為一座兩進三開間的普通民房
李贄常以“異端”自居。因此有人認為正是他的與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的思想,使得他最終為統治者所不容。當時任禮科給事中的張問達遞上了一本奏疏,參劾李贄邪說惑眾,罪大惡極,指責他“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以呂不韋、李園為智謀,以李斯為才力,以馮道為吏隱,以卓文君為善擇佳偶,以司馬光論弘羊欺武帝為可笑,以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為不足據,狂誕悖戾,未易枚舉,大都刺謬不經”。並進而指責李贄作風不羈,生活放蕩,“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簡,與無良輩遊庵院挾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講法,至有攜衾枕而宿者,一境如狂。又作《觀音問》一書,所謂觀音者,皆士人妻女也。”而最為現實的危險,是在於李贄已經移至通州,通州距離北京僅四十裏。統治者最為擔心的是,倘若李贄思想傳入京城,其產生的影響可能又將是麻城之續。故而神宗親自下旨批捕,李贄因此下獄。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李贄下獄是由於首輔沈一貫有意加害。沈一貫迫害李贄的原因是想乘機打擊應詔即將進京任次輔的沈鯉,因為在沈一貫看來,沈鯉入京任次輔,將會對其權力甚至首輔之位構成威脅,他說:“歸德公(即沈鯉)來,必奪吾位。”為了除去沈鯉這個對手,沈一貫不惜炮製種種罪名,對李贄問罪即是其中之一。拿李贄開刀,可以牽及與其交往密切的名僧達觀,並引出當時與沈鯉比較親近的黃暉、陶石簣等朝士,進而牽連到沈鯉。有人認為,前文張問達彈劾李贄的奏疏正是由沈一貫在幕後指使。所以這份奏疏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李贄,其矛頭恰是指向沈鯉等人。張問達在列舉李贄幾項罪名之後,話鋒一轉,稱“邇來縉紳大夫亦有捧咒念佛……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於禪教沙門者”,實際上這是含沙射影地指責與名僧達觀交往甚密的沈鯉。在二沈之間的鬥爭中,李贄成了犧牲品。
張問達的奏疏呈上後,神宗朱翊鈞很快就批示;“李贄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便令廠衛五城嚴拿治罪。其書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盡搜燒毀,不許存留。如有黨徒曲庇私藏,該科及各有司訪參奏來並治罪。”
據馬經綸說,李贄被捕時已臥病三月,僅餘喘息,門板抬去,一路昏迷,而且連日粒米難進,嘔吐相繼,診脈變常,醫者縮手,可見病情已經很嚴重。
從各種有關的文字記載來看,李贄在監獄裏並沒有受到折磨,照樣能讀書寫字。審訊完畢以後,鎮撫司建議不必判處重刑,隻需要押解回籍了事。根據成例,這種處罰實際上就是假釋,犯人應當終身受到地方官的監視。但不知何故,這項建議送達禦前,皇帝卻久久不作批示。
一天,李贄要侍者為他剃頭。乘侍者離開的間隙,他用剃刀割喉自刎,但是一時並沒有斷氣。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問:“和尚痛否?”當時李贄已不能出聲,他用手指蘸血在侍者掌心中寫字答曰:“不痛。”侍者又問:“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據袁中道的記載,在自刎兩天以後,血泊中的李贄才脫離苦海。然而東廠錦衣衛寫給皇帝的報告中,則稱李贄“不食而死”。
不徇私情戚繼光斬子之謎
自古“虎毒不食子”,然而戚繼光為了嚴明軍紀,竟將自己的兒子斬死於陣前。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戚繼光真的會為了嚴明軍紀而大義滅親麽?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戚繼光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效國。十七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立誌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並賦詩言誌:“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嘉靖三十四年,調任浙江。次年,升都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與倭寇三戰三捷。三十九年,改任台州、金華、嚴州三府參將,次年獲“台州大捷”,至此,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四十一年,戚繼光奉命入閩,與俞大猷和劉顯協力作戰,攻克平海衛,升福建總兵。其後又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戚繼光奉調京師訓練士兵。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受排擠,調鎮廣東。十三年,遭誣陷罷歸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病卒,終年六十一歲。有《止止堂集》留世。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朝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
戚繼光像
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他經常以嶽家軍為榜樣,對士兵嚴格要求,命其一不擾民,二要拚死殺敵,成為國之棟樑,他訓練出來的戚家軍使倭寇聞風喪膽。關於戚繼光嚴明軍紀、賞罰分明、不徇私情的品質,浙江和福建一帶一直盛傳著“戚繼光斬子”的傳說,其真假與否,歷來眾說不一。各地故事的版本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有兩種。
在浙江臨海的故事版本中,嘉靖年間,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準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小將軍領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戚小將軍年輕氣盛,交戰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衝鋒,結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脫了。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小將軍沒按照軍令行事,便下令將他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說:“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後還怎麽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行?”於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這個地方,戚繼光忍痛斬了兒子。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打了勝仗又被斬首的戚小將軍,修建了“太尉殿”。浙江省溫嶺縣民間也有類似的傳說,不過斬子地點在肖泉,當地至今仍有肖泉小將軍廟故跡。而兩地所傳被斬的均是戚祚國。
李贄常以“異端”自居。因此有人認為正是他的與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的思想,使得他最終為統治者所不容。當時任禮科給事中的張問達遞上了一本奏疏,參劾李贄邪說惑眾,罪大惡極,指責他“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以呂不韋、李園為智謀,以李斯為才力,以馮道為吏隱,以卓文君為善擇佳偶,以司馬光論弘羊欺武帝為可笑,以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為不足據,狂誕悖戾,未易枚舉,大都刺謬不經”。並進而指責李贄作風不羈,生活放蕩,“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簡,與無良輩遊庵院挾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講法,至有攜衾枕而宿者,一境如狂。又作《觀音問》一書,所謂觀音者,皆士人妻女也。”而最為現實的危險,是在於李贄已經移至通州,通州距離北京僅四十裏。統治者最為擔心的是,倘若李贄思想傳入京城,其產生的影響可能又將是麻城之續。故而神宗親自下旨批捕,李贄因此下獄。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李贄下獄是由於首輔沈一貫有意加害。沈一貫迫害李贄的原因是想乘機打擊應詔即將進京任次輔的沈鯉,因為在沈一貫看來,沈鯉入京任次輔,將會對其權力甚至首輔之位構成威脅,他說:“歸德公(即沈鯉)來,必奪吾位。”為了除去沈鯉這個對手,沈一貫不惜炮製種種罪名,對李贄問罪即是其中之一。拿李贄開刀,可以牽及與其交往密切的名僧達觀,並引出當時與沈鯉比較親近的黃暉、陶石簣等朝士,進而牽連到沈鯉。有人認為,前文張問達彈劾李贄的奏疏正是由沈一貫在幕後指使。所以這份奏疏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李贄,其矛頭恰是指向沈鯉等人。張問達在列舉李贄幾項罪名之後,話鋒一轉,稱“邇來縉紳大夫亦有捧咒念佛……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於禪教沙門者”,實際上這是含沙射影地指責與名僧達觀交往甚密的沈鯉。在二沈之間的鬥爭中,李贄成了犧牲品。
張問達的奏疏呈上後,神宗朱翊鈞很快就批示;“李贄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便令廠衛五城嚴拿治罪。其書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盡搜燒毀,不許存留。如有黨徒曲庇私藏,該科及各有司訪參奏來並治罪。”
據馬經綸說,李贄被捕時已臥病三月,僅餘喘息,門板抬去,一路昏迷,而且連日粒米難進,嘔吐相繼,診脈變常,醫者縮手,可見病情已經很嚴重。
從各種有關的文字記載來看,李贄在監獄裏並沒有受到折磨,照樣能讀書寫字。審訊完畢以後,鎮撫司建議不必判處重刑,隻需要押解回籍了事。根據成例,這種處罰實際上就是假釋,犯人應當終身受到地方官的監視。但不知何故,這項建議送達禦前,皇帝卻久久不作批示。
一天,李贄要侍者為他剃頭。乘侍者離開的間隙,他用剃刀割喉自刎,但是一時並沒有斷氣。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問:“和尚痛否?”當時李贄已不能出聲,他用手指蘸血在侍者掌心中寫字答曰:“不痛。”侍者又問:“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據袁中道的記載,在自刎兩天以後,血泊中的李贄才脫離苦海。然而東廠錦衣衛寫給皇帝的報告中,則稱李贄“不食而死”。
不徇私情戚繼光斬子之謎
自古“虎毒不食子”,然而戚繼光為了嚴明軍紀,竟將自己的兒子斬死於陣前。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戚繼光真的會為了嚴明軍紀而大義滅親麽?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戚繼光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效國。十七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立誌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並賦詩言誌:“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嘉靖三十四年,調任浙江。次年,升都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與倭寇三戰三捷。三十九年,改任台州、金華、嚴州三府參將,次年獲“台州大捷”,至此,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四十一年,戚繼光奉命入閩,與俞大猷和劉顯協力作戰,攻克平海衛,升福建總兵。其後又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戚繼光奉調京師訓練士兵。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受排擠,調鎮廣東。十三年,遭誣陷罷歸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病卒,終年六十一歲。有《止止堂集》留世。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朝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
戚繼光像
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他經常以嶽家軍為榜樣,對士兵嚴格要求,命其一不擾民,二要拚死殺敵,成為國之棟樑,他訓練出來的戚家軍使倭寇聞風喪膽。關於戚繼光嚴明軍紀、賞罰分明、不徇私情的品質,浙江和福建一帶一直盛傳著“戚繼光斬子”的傳說,其真假與否,歷來眾說不一。各地故事的版本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有兩種。
在浙江臨海的故事版本中,嘉靖年間,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準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小將軍領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戚小將軍年輕氣盛,交戰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衝鋒,結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脫了。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小將軍沒按照軍令行事,便下令將他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說:“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後還怎麽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行?”於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這個地方,戚繼光忍痛斬了兒子。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打了勝仗又被斬首的戚小將軍,修建了“太尉殿”。浙江省溫嶺縣民間也有類似的傳說,不過斬子地點在肖泉,當地至今仍有肖泉小將軍廟故跡。而兩地所傳被斬的均是戚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