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徐文長的精神疾患應與其童年經歷及其成年後的際遇有關。文長出生後百日喪父,十歲時生母見逐。不正常的童年生活,不可能不影響他日後的人格發展。自二十三歲起,又屢挫於場屋,之後,二十六歲時喪妻。正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導致了他的精神失常。
徐文長四十五歲時“發狂”,四十六歲時殺妻,坐牢七年,於五十三歲時獲釋。從出獄到去世的十九年,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徐文長的水墨大寫意花卉無論濃淡疏密,無不風馳電掣,具有強烈的發泄意味,看不出一絲安寧。騷動的筆觸,緣自狂亂的心靈。研究徐文長的畫,不能不研究他的精神狀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或許更能掌握文長大寫意花卉的內涵。
坎坷一生王陽明懼內之謎
王陽明是我國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他創立的“心學”獨成一家,和程朱學派意趣通異,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能夠在死後從祀文廟的人。他不僅是一個大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明史》曾評論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可以說,他的一生一向被封建知識分子看作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典範。不過,與很多成功者一樣,在他的生命中同樣充滿了坎坷與不幸,至今讓人追思不已。
王守仁(1472—1529年),原名雲,後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學者稱陽明先生。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三十日生於紹興府餘姚龍城山上之瑞雲樓。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因此,王陽明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二十歲中舉人,二十七歲就中了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兵部主事。
王陽明像
不過沒多久,他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專權,許多正直人士都遭到迫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劉瑾矯詔逮捕戴銑等,守仁時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權奸”,“有政事得失,許諸人直言無隱”,同時還要正德皇帝“開忠讜之路”,結果觸怒了劉瑾,被延杖四十大板,逮捕下獄,之後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關於王陽明在被貶謫後,赴貴州途中是否遭到劉瑾追殺一事,人們還存在一定的爭論。一般的看法認為,王陽明去貴州的途中確實遭到了劉瑾的追殺,結果王陽明隻能“投水避禍”,並且寫下了兩句遺詩:“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最後獨自遁入武夷山。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這並非實情。事實上,關於他遭劉瑾遣人加害的說法雖然見於黃宗羲《明儒學案》:“謹遣人跡而加害,先生脫水投去”,但在他的《年譜》和《行狀》中都沒有這樣的記載。而且當時被劉瑾列入“奸黨”名單、榜示天下的有53人,其中包括前任大學士劉健、謝遷、尚書韓文、楊守隨、林瀚、都禦史張敷華,郎中李夢陽,陽明排在其後為第八人。對於“罪魁”劉、謝、韓、楊等人,劉瑾也並沒有派人加害,毋論“協從”陽明。因此,所謂劉瑾追殺隻是陽明個人的臆測。而且,還有一件事可以作為旁證,即陽明至龍場後曾經為自己準備好石棺,可見他當時仍然擔心劉瑾的加害,因此,他在赴貴州途中的投水也就不難理解了。
王陽明故居瑞雲樓
正德三年春天,王陽明來到了貴州。在貴州,他的思想有了新的飛躍。王陽明的學術,本來是秉承陸象山“心便是天理”的學說,和禪宗比較接近,講究頓悟。在學術問題上,陽明多年來沒有大的突破,總過不了頓悟這一關。到貴州以後,日子苦了,境遇差了,心裏孤獨了,忽然有一天便把問題想開了,求人不如求己,求諸外物不如求諸本心,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龍場悟道”,在他的思想形成過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貴州期間,王陽明還根據當地風俗人情,勸誘百姓向善,辦了許多好事,和當地少數民族相處非常融洽。
正德五年,劉瑾伏誅,王陽明也隨之迎來了他事業的輝煌頂點,此後他多次率軍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平步青雲,終為南京兵部尚書,成為了一代封建文人的楷模。
在他的後半生,平定寧王的叛亂是他最大的功績,但也正是在這件事上最多遭到後人的詬病。根據《明武宗實錄》的記載,在寧王朱宸濠叛亂之前,王陽明“在南贛,尤為濠所慕,饋遺相屬於道。嚐貽書陸完,謂可任江西巡撫者”。在朱宸濠生日時,王陽明也曾經前往賀壽。因此,後人曾經指責他有通逆的嫌疑。不過,最近有學者指出,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充足的證據。事實上,當時受到寧王拉攏的還有很多人,其中包括劉瑾、大學士費宏、兵部尚書陸完、都禦史李士實以及著名文人唐寅等,因此交往的密切並不一定意味著“通濠”。至於王陽明給寧王賀壽,也不能作為他通逆的證據。因為當時給寧王拜壽是江西現任及致仕官員對宗室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隻是一種常規性的禮節,王陽明也不例外,隻是由於性格的關係,他比較不注意避嫌罷了。
王陽明手跡
王陽明的懼內也是後世文人難以理解的一點。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曾經納悶地說;“吾浙王文成之立功仗節,九死不回,而得嚴事夫人,唯諾恐後。”陽明為天下景仰的真男子、大丈夫,竟然懼內,確實令後人感到奇怪,以至於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也曾經借董斜川之口說王陽明怕老婆。最近有人指出,陽明的俱內確是事實,並有其難言之隱。
徐文長四十五歲時“發狂”,四十六歲時殺妻,坐牢七年,於五十三歲時獲釋。從出獄到去世的十九年,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徐文長的水墨大寫意花卉無論濃淡疏密,無不風馳電掣,具有強烈的發泄意味,看不出一絲安寧。騷動的筆觸,緣自狂亂的心靈。研究徐文長的畫,不能不研究他的精神狀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或許更能掌握文長大寫意花卉的內涵。
坎坷一生王陽明懼內之謎
王陽明是我國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他創立的“心學”獨成一家,和程朱學派意趣通異,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能夠在死後從祀文廟的人。他不僅是一個大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明史》曾評論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可以說,他的一生一向被封建知識分子看作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典範。不過,與很多成功者一樣,在他的生命中同樣充滿了坎坷與不幸,至今讓人追思不已。
王守仁(1472—1529年),原名雲,後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學者稱陽明先生。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九月三十日生於紹興府餘姚龍城山上之瑞雲樓。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因此,王陽明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二十歲中舉人,二十七歲就中了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兵部主事。
王陽明像
不過沒多久,他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專權,許多正直人士都遭到迫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劉瑾矯詔逮捕戴銑等,守仁時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權奸”,“有政事得失,許諸人直言無隱”,同時還要正德皇帝“開忠讜之路”,結果觸怒了劉瑾,被延杖四十大板,逮捕下獄,之後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關於王陽明在被貶謫後,赴貴州途中是否遭到劉瑾追殺一事,人們還存在一定的爭論。一般的看法認為,王陽明去貴州的途中確實遭到了劉瑾的追殺,結果王陽明隻能“投水避禍”,並且寫下了兩句遺詩:“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最後獨自遁入武夷山。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這並非實情。事實上,關於他遭劉瑾遣人加害的說法雖然見於黃宗羲《明儒學案》:“謹遣人跡而加害,先生脫水投去”,但在他的《年譜》和《行狀》中都沒有這樣的記載。而且當時被劉瑾列入“奸黨”名單、榜示天下的有53人,其中包括前任大學士劉健、謝遷、尚書韓文、楊守隨、林瀚、都禦史張敷華,郎中李夢陽,陽明排在其後為第八人。對於“罪魁”劉、謝、韓、楊等人,劉瑾也並沒有派人加害,毋論“協從”陽明。因此,所謂劉瑾追殺隻是陽明個人的臆測。而且,還有一件事可以作為旁證,即陽明至龍場後曾經為自己準備好石棺,可見他當時仍然擔心劉瑾的加害,因此,他在赴貴州途中的投水也就不難理解了。
王陽明故居瑞雲樓
正德三年春天,王陽明來到了貴州。在貴州,他的思想有了新的飛躍。王陽明的學術,本來是秉承陸象山“心便是天理”的學說,和禪宗比較接近,講究頓悟。在學術問題上,陽明多年來沒有大的突破,總過不了頓悟這一關。到貴州以後,日子苦了,境遇差了,心裏孤獨了,忽然有一天便把問題想開了,求人不如求己,求諸外物不如求諸本心,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龍場悟道”,在他的思想形成過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貴州期間,王陽明還根據當地風俗人情,勸誘百姓向善,辦了許多好事,和當地少數民族相處非常融洽。
正德五年,劉瑾伏誅,王陽明也隨之迎來了他事業的輝煌頂點,此後他多次率軍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平步青雲,終為南京兵部尚書,成為了一代封建文人的楷模。
在他的後半生,平定寧王的叛亂是他最大的功績,但也正是在這件事上最多遭到後人的詬病。根據《明武宗實錄》的記載,在寧王朱宸濠叛亂之前,王陽明“在南贛,尤為濠所慕,饋遺相屬於道。嚐貽書陸完,謂可任江西巡撫者”。在朱宸濠生日時,王陽明也曾經前往賀壽。因此,後人曾經指責他有通逆的嫌疑。不過,最近有學者指出,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充足的證據。事實上,當時受到寧王拉攏的還有很多人,其中包括劉瑾、大學士費宏、兵部尚書陸完、都禦史李士實以及著名文人唐寅等,因此交往的密切並不一定意味著“通濠”。至於王陽明給寧王賀壽,也不能作為他通逆的證據。因為當時給寧王拜壽是江西現任及致仕官員對宗室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隻是一種常規性的禮節,王陽明也不例外,隻是由於性格的關係,他比較不注意避嫌罷了。
王陽明手跡
王陽明的懼內也是後世文人難以理解的一點。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曾經納悶地說;“吾浙王文成之立功仗節,九死不回,而得嚴事夫人,唯諾恐後。”陽明為天下景仰的真男子、大丈夫,竟然懼內,確實令後人感到奇怪,以至於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也曾經借董斜川之口說王陽明怕老婆。最近有人指出,陽明的俱內確是事實,並有其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