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像
顧炎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名句和他早年的抗清經歷,為一些學者提供了探究顧炎武北上之謎的思路,他們主張顧炎武北上的目的是為了抗清。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清代歷史學家全祖望。全祖望在《亭林先生神道表》中引用了顧炎武《與三侄書》中論關中形勢的一段話,推論出“其心耿耿未下”,因此才在陝西定居。顧炎武晚年居住在陝西,他的侄兒從家裏來信,認為陝西天氣寒冷,土地也不肥沃,勸顧炎武回江南去。顧炎武回信說:這裏的百姓愛讀經書,特別尊重德行高尚而不愛做官的人,並且敢講真話,和其他省的人大不相同。這是大有希望的百姓啊!華陰地處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處,地勢險要,消息靈通。一旦天下有事,十裏遠的地方可以屯兵守險。大軍東出潼關,爭奪天下,實在有高屋建瓴之勢啊!全祖望據此認為,直到晚年,顧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復明的大業。顧炎武到北方後在不同地方都購置過田產,全祖望又說他將“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言外之意即是說顧炎武一直在從事抗清活動,並以陝西作為他抗清活動的基地。
全祖望以後,不少學者都認為顧炎武留居北方的目的是為了從事抗清活動。他們主要的依據有:首先,從顧炎武《與三侄書》中可以看出,他是將陝西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寄希望於秦人能夠承擔起反清的重任;其次,顧炎武在北方“廣置田產”,從事墾荒,表明顧炎武是在為抗清活動建立經濟基礎;其三,顧炎武在北方結交了很多“神秘人物”,目的正是為了與他們共同策劃反清復明;其四,顧炎武曾經在山東被捕入獄,可見他是在從事抗清活動的,否則不會莫名其妙地受到被控反清的黃培詩案的牽連而身陷囹圄。還有的學者指出顧炎武在北方時特別對河北的形勝之地做了廣泛的實際調查,重點關注了山海關、居庸關、昌平、古北口等地,這都是在為反清鬥爭進行準備。還有學者提出秘密會黨是顧炎武一手所創,他在北方各地遊歷時都有會黨在暗中保護,因此“行跡所至……終無寇盜之害”。顧炎武北上抗清說流傳很廣,一時間幾乎成為定論,甚至金庸在其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也將顧炎武描寫成秘密會黨反清活動中的重要人物。
顧炎武故居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顧炎武留居北方是為了抗清的說法依據並不充分。他們指出,顧炎武《與三侄書》中對陝西地理形勢的描述並不足以證明他是以陝西為抗清基地。一方麵,當時學者對地理形勢得失的議論很多,是清士大夫總結明朝失敗教訓時的中心論題之一,顧炎武在他的論著中對地理形勢的議論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另一方麵,顧炎武對陝西地理形勢的描述並非其獨創,隻不過是對傳統說法的複述罷了。而為一些人所渲染的所謂“廣置田產”與事實也不相符,顧炎武確實曾在北方多處購置田產,但真正麵積較大的隻有山東章丘一處。而且這處地產也並不是顧炎武刻意購置的,而是章丘商人謝長吉因無力償還所欠顧炎武的巨款而抵押給他的。而顧炎武之所以被牽連到黃培詩案,正是因為田主想奪回田產而借黃培詩案誣告顧炎武,說他與黃培暗通聲氣,秘密反清。顧炎武聞訊後主動投案,不久即被無罪釋放,也可證明當時他確實沒有從事任何確鑿有據的抗清活動。至於說顧炎武在北方結交了大批“神秘人物”也與事實不符,事實上顧炎武在北方結交的朋友固然很多,但交住最密切的如萬壽棋、閻若琚、傅青主、李因篤、申涵光、張爾歧、程先貞等人都是些精通經史的清初大儒,加之大多曾採取與清朝不合作態度,與顧炎武意氣相投,因此才成為顧炎武在北方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不過將他們說成是與顧炎武一起密謀反清鬥爭的神秘人物,則與事實不相符。所謂顧炎武是秘密會黨的創始人則更是無稽之談,說他有會黨暗中保護因此“終無寇盜之害”也與事實不符,顧炎武曾在《與原一公肅兩甥書》中明確說自己“久滯左右,因有裝囊為人所竊”,可見所謂保護並不存在。
顧炎武手書
如果顧炎武不是為了抗清,那他又是為什麽要跑到北方呢?有學者提出顧炎武離家北上的目的是為了避禍,是迫不得已的行為。他們指出,經過明清易代的動盪,當時社會局勢很不穩定,在這種混亂局麵中,顧炎武也身受其害。顧家曾以良田數頃向當地官僚地主葉方恆家借銀,後顧炎武想贖回田產,葉家則想吞沒這些良田,便以千金收買顧家的僕人陸恩,誣告顧炎武“通海”(即與在海外抗清的鄭成功私相聯絡),想迫使顧炎武畏罪逃跑,達到吞沒田產的目的。顧炎武一怒之下殺了陸恩,葉家就控告顧炎武無故殺奴,並重金賄賂鬆江太守,將顧炎武逮捕入獄。由於清朝新貴錢謙益等人的調解和營救,顧炎武才得以獲釋。但葉家並不就此甘心,派刺客暗殺顧炎武,顧炎武避至南京仍被刺客擊傷頭部,幾乎送命。而此時,顧炎武的族人也因為顧炎武曾任職於南明小朝廷,又參加了崑山的抗清鬥爭,擔心一旦朝廷追究起來,難免禍及族人,也希望顧炎武遠走避禍。正是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顧炎武才在“奴隸鴟張,親朋瀾倒”的感慨中離開故土,遠走北方。而之所以選擇北方,是由於清政府對移居北方的江南士子持比較寬容的態度,即使他們在北方拒不出仕,清政府也很少橫加迫害。正因為如此,顧炎武才選擇了遠遊北方。據此,學者們認為顧炎武北上是一次避禍保身的行動,而不是什麽北上抗清。
顧炎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名句和他早年的抗清經歷,為一些學者提供了探究顧炎武北上之謎的思路,他們主張顧炎武北上的目的是為了抗清。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清代歷史學家全祖望。全祖望在《亭林先生神道表》中引用了顧炎武《與三侄書》中論關中形勢的一段話,推論出“其心耿耿未下”,因此才在陝西定居。顧炎武晚年居住在陝西,他的侄兒從家裏來信,認為陝西天氣寒冷,土地也不肥沃,勸顧炎武回江南去。顧炎武回信說:這裏的百姓愛讀經書,特別尊重德行高尚而不愛做官的人,並且敢講真話,和其他省的人大不相同。這是大有希望的百姓啊!華陰地處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處,地勢險要,消息靈通。一旦天下有事,十裏遠的地方可以屯兵守險。大軍東出潼關,爭奪天下,實在有高屋建瓴之勢啊!全祖望據此認為,直到晚年,顧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復明的大業。顧炎武到北方後在不同地方都購置過田產,全祖望又說他將“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言外之意即是說顧炎武一直在從事抗清活動,並以陝西作為他抗清活動的基地。
全祖望以後,不少學者都認為顧炎武留居北方的目的是為了從事抗清活動。他們主要的依據有:首先,從顧炎武《與三侄書》中可以看出,他是將陝西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寄希望於秦人能夠承擔起反清的重任;其次,顧炎武在北方“廣置田產”,從事墾荒,表明顧炎武是在為抗清活動建立經濟基礎;其三,顧炎武在北方結交了很多“神秘人物”,目的正是為了與他們共同策劃反清復明;其四,顧炎武曾經在山東被捕入獄,可見他是在從事抗清活動的,否則不會莫名其妙地受到被控反清的黃培詩案的牽連而身陷囹圄。還有的學者指出顧炎武在北方時特別對河北的形勝之地做了廣泛的實際調查,重點關注了山海關、居庸關、昌平、古北口等地,這都是在為反清鬥爭進行準備。還有學者提出秘密會黨是顧炎武一手所創,他在北方各地遊歷時都有會黨在暗中保護,因此“行跡所至……終無寇盜之害”。顧炎武北上抗清說流傳很廣,一時間幾乎成為定論,甚至金庸在其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也將顧炎武描寫成秘密會黨反清活動中的重要人物。
顧炎武故居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顧炎武留居北方是為了抗清的說法依據並不充分。他們指出,顧炎武《與三侄書》中對陝西地理形勢的描述並不足以證明他是以陝西為抗清基地。一方麵,當時學者對地理形勢得失的議論很多,是清士大夫總結明朝失敗教訓時的中心論題之一,顧炎武在他的論著中對地理形勢的議論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另一方麵,顧炎武對陝西地理形勢的描述並非其獨創,隻不過是對傳統說法的複述罷了。而為一些人所渲染的所謂“廣置田產”與事實也不相符,顧炎武確實曾在北方多處購置田產,但真正麵積較大的隻有山東章丘一處。而且這處地產也並不是顧炎武刻意購置的,而是章丘商人謝長吉因無力償還所欠顧炎武的巨款而抵押給他的。而顧炎武之所以被牽連到黃培詩案,正是因為田主想奪回田產而借黃培詩案誣告顧炎武,說他與黃培暗通聲氣,秘密反清。顧炎武聞訊後主動投案,不久即被無罪釋放,也可證明當時他確實沒有從事任何確鑿有據的抗清活動。至於說顧炎武在北方結交了大批“神秘人物”也與事實不符,事實上顧炎武在北方結交的朋友固然很多,但交住最密切的如萬壽棋、閻若琚、傅青主、李因篤、申涵光、張爾歧、程先貞等人都是些精通經史的清初大儒,加之大多曾採取與清朝不合作態度,與顧炎武意氣相投,因此才成為顧炎武在北方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不過將他們說成是與顧炎武一起密謀反清鬥爭的神秘人物,則與事實不相符。所謂顧炎武是秘密會黨的創始人則更是無稽之談,說他有會黨暗中保護因此“終無寇盜之害”也與事實不符,顧炎武曾在《與原一公肅兩甥書》中明確說自己“久滯左右,因有裝囊為人所竊”,可見所謂保護並不存在。
顧炎武手書
如果顧炎武不是為了抗清,那他又是為什麽要跑到北方呢?有學者提出顧炎武離家北上的目的是為了避禍,是迫不得已的行為。他們指出,經過明清易代的動盪,當時社會局勢很不穩定,在這種混亂局麵中,顧炎武也身受其害。顧家曾以良田數頃向當地官僚地主葉方恆家借銀,後顧炎武想贖回田產,葉家則想吞沒這些良田,便以千金收買顧家的僕人陸恩,誣告顧炎武“通海”(即與在海外抗清的鄭成功私相聯絡),想迫使顧炎武畏罪逃跑,達到吞沒田產的目的。顧炎武一怒之下殺了陸恩,葉家就控告顧炎武無故殺奴,並重金賄賂鬆江太守,將顧炎武逮捕入獄。由於清朝新貴錢謙益等人的調解和營救,顧炎武才得以獲釋。但葉家並不就此甘心,派刺客暗殺顧炎武,顧炎武避至南京仍被刺客擊傷頭部,幾乎送命。而此時,顧炎武的族人也因為顧炎武曾任職於南明小朝廷,又參加了崑山的抗清鬥爭,擔心一旦朝廷追究起來,難免禍及族人,也希望顧炎武遠走避禍。正是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顧炎武才在“奴隸鴟張,親朋瀾倒”的感慨中離開故土,遠走北方。而之所以選擇北方,是由於清政府對移居北方的江南士子持比較寬容的態度,即使他們在北方拒不出仕,清政府也很少橫加迫害。正因為如此,顧炎武才選擇了遠遊北方。據此,學者們認為顧炎武北上是一次避禍保身的行動,而不是什麽北上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