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在印度發現的鄭和鎏金鐵像;右:福建長樂顯應宮出土的鄭和塑像


    那麽,鄭和歷次下西洋到底又率領了多少人呢?歷史上關於鄭和歷次下西洋人數有明確記載的是四次。其中第一次是在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出使人數為27800餘人,而《明史·職官誌·宦官》的記載則為20000餘人,另外查繼佐《罪惟錄》的記載則是37000多人;第三次是在永樂七年,根據曾經跟隨鄭和出使的費信的記載為27000餘人,而鄭曉《皇明四夷考》則是30000餘人;第四次是在永樂十一年,根據馬歡《瀛涯勝覽》記載為27670人;最後一次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根據祝允明《前聞記》記載,人數是27550人。此外,在《鄭和家譜》、《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等史料中,對鄭和下西洋具體人數的記載分別為27411人和38600餘人。由於以上資料都或出自正史,或出自曾經跟隨鄭和出使的人員之手,應該都有一定的權威性,因此孰是孰非,後人往往很難斷定,再加上其他原始材料的缺乏,因此,有可能這將永遠是一個謎了。不過,無論如何,如果我們將鄭和下西洋的規模與哥倫布、麥哲倫相比的話,鄭和船隊的規模無疑是十五世紀時的世界之最了。


    鄭和下西洋自永樂三年始,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止,前後二十八載,其間出使次數以及具體經過史書所載多有出入。如《明史·鄭和傳》、《明通鑑》均載為七次,《明實錄》、《明史》本紀等載為六次,《明書》本紀載為五次,《鄭和家譜》載為三次等。根據這些史料,國內外學者經過詳加考訂,大部分人都同意鄭和下西洋的次數應該是七次。後來,在劉家港和長樂分別發現了《通番事跡碑》和《天妃靈應之跡碑》,詳細記載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和事跡。由於它們都是鄭和、王景弘等人親手所植,因此極為可信,鄭和七下西洋的說法也就基本成為定論。學者們根據《明實錄》、《瀛涯勝覽》以及《西洋番國誌》等書,具體計算出了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分別是: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和宣德六年(公元1432年)。


    關於具體的經過,則認為前三次都是行至古裏回航,足跡僅僅限於東南亞和南亞一帶,可以被看作是鄭和下西洋的前期;而四、五、六次則橫渡印度洋,航程遠至阿拉伯及東非沿海的一些國家,可以被看作是下西洋的後期;至於第七次,則是在中斷六年以後再進行的,可以被看作是尾聲。


    不過,由於碑文的記載與文獻有出入,因此又出現了八下西洋的說法。有人認為碑文上缺載了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時間。因為根據《明史·鄭和傳》的記載,“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雖然這一次由於是去舊港冊封,時間較短,但也應該算上,所以鄭和一共八次下西洋。也有人根據太倉出土的明太倉衛副千戶周聞的墓誌銘提出異議,認為實際上這次並沒有去成,才會在碑文上缺載,因此,所謂八下西洋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除了八次外,另外還有鄭和九下東西洋和十下東西洋的說法。所謂九下東西洋,就是指傳統意義上的七下西洋再加上兩次下東洋,而十下東西洋當然就是根據前麵提到的八下西洋和兩次下東洋而來。兩次下東洋分別指的是永樂元年出使暹羅和永樂二年出使日本。


    針對永樂元年出使暹羅,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可能元年是六年之誤。根據其他史料,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確實到過暹羅,而且那一次鄭和是永樂五年起航,七年八月返國,六年正好到暹羅,因此在時間上是吻合的。另外,在《明史》的《暹羅傳》中雖也記載有永樂元年派人出使暹羅的記載,可是卻沒有鄭和的名字。因此,鄭和的這次下東洋是值得懷疑的。至於鄭和在永樂二年是不是到過日本,學者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山東大學潘群先生認為,由於永樂元年倭寇擾亂海疆,因此鄭和奉命出師討賊,並且出使日本,諭令其國王源道義製止倭寇,恢復中日友好關係,並且簽訂了《勘合貿易協定》,此舉打通了海上交通,為鄭和船隊的大規模遠航奠定了基礎。而碑記之所以沒有記載這件事情,隻是因為其不屬於下西洋的範疇。不過也有人認為,由於《明史》當中並沒有關於鄭和出使日本的任何記載,因此在史料缺乏的基礎上,認定鄭和曾經使日還缺少足夠的證據。


    事實上,不僅僅是鄭和下西洋的次數,關於鄭和下西洋曾經到過的地區,目前也存在很多的爭議。比如說,鄭和的船隊究竟去過非洲幾次?1933年,伯希和在研究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認為,頭兩次旅行中,鄭和的航程沒有經過印度,第三次才到達波斯灣,第四次才橫跨印度洋到達了非洲。後來有人修改了他的看法,認為第一到第三次,鄭和未出印度,第四次到達了荷姆茲,第五次抵達了亞丁和馬林迪,第六次到過摩加迪沙和希臘瓦,第七次又去了荷姆茲。但是,根據談遷的《國榷》記載,鄭和在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就已經抵達過荷姆茲和阿拉伯半島了,而第七次下西洋船隊去東非的史實,在《明實錄》和《國榷》中有明確的記載,在這些史料中都記載有比刺(莫三比克港)、孫刺(索法拉港)等非洲地名。因此,又有學者根據對這些史料的詳細考訂,認為鄭和在第三到第七次下西洋時都曾經到過非洲,特別是第三次到第五次期間,寶船不僅進人了索馬利亞南部的貝納迪爾沿海,而且深入到了坦尚尼亞境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強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強華並收藏大明王朝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