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對戰爭進行了精心的部署,可謂是誌在必得了。於是,這次戰爭的總指揮楊鎬在出師前的二十四小時,派人向後金下戰書。“師期已泄”,使努爾哈赤得以從容做出決策。他通過對雙方情況的分析,較好地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認為,後金的八旗兵力一共隻有六萬餘人,與明軍相比,明顯處於劣勢,但明軍採取的是分進合擊的策略,在四路軍中隻有西路對自己這一方威脅最大,其他三路因路途遙遠,在短期內是絕不可能到達的,因此他做出了“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決策,決定先大破西路軍,然後再根據戰場的具體情形,尋覓破敵之法。於是,他將六萬八旗兵集結於赫圖阿拉附近,等候著西路軍的到來。西路軍由於冒進,孤軍先行來到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這便讓後金軍隊候個正著。西路軍遭到後金部隊的襲擊後,決定一分為二,一部在薩爾滸駐紮下來,另一部則由杜鬆率領攻打吉林崖,努爾哈赤針對西路軍分兵情況,派遣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率兩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擊杜鬆,使西路軍兩部不能互援,自己則親率六旗兵力進攻駐紮在薩爾滸的西路軍主力部隊。經過激戰,將西路軍的主力部隊擊潰,接著又和代善合擊進攻吉林崖的另一部。至此,明西路軍全部被殲滅。
全殲西路軍後,努爾哈赤將進攻矛頭瞄準了明北路馬林軍。經過激戰,馬林部大敗。擊潰馬林後,努爾哈赤立即南下,命人放出話來,說杜鬆的西路軍已逼近赫圖阿拉,要東路軍速進,引誘其入伏。東路軍不知是計,加速行進,當部隊進入到阿不達裏岡時,後金軍突然襲擊,東路軍大敗。楊鎬坐鎮瀋陽,掌握著一支機動部隊,但對四路明軍,卻未能做出任何策應。及至三路失敗後,他才慌忙命令南路李如柏軍撤兵。李如柏軍在回師途中,為後金軍襲擊,李如柏以為是對方主力部隊進攻,因而驚慌失措,部隊也陣腳大亂,士兵們自相踩踏,死傷千餘人。至此,薩爾滸之戰落下了帷幕。
薩爾滸之戰,後金軍以劣勢的兵力,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六萬多人。戰役以明軍的失利、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終。通過此戰,後金政權更加鞏固,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則因此次失利,陷入被動局麵,戰略上也隨之發生了相應變化,由過去的盲目自大轉變為軟弱妥、消極防守。此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探究薩爾滸之戰明軍失利的原因,主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對後金軍的作戰能力估計不足,對對方的情況一無所知,盲目行動,準備不充分,最終並沒有達成分進合擊的戰略目標,反而被對方各個擊破。第二,主力部隊孤軍深入,得不到有效的補給,最終全軍覆沒,打亂了整個戰局的部署,使得後來南北兩路軍陷入被動境地,同時也為後金軍從容轉移兵力,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創造了有利戰機。第三,楊鎬作為一個軍事統帥,並沒有統籌全局,對各路軍做出策應。他遠離前線,對戰場的情形也不了解,因此並不能根據戰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策略,所以薩爾滸之戰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第四,明軍盲目自大,竟然在作戰之初,便將自己的作戰意圖泄漏給對方,這也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五,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後金軍,指揮有方,在戰略方針上更勝一籌。他們通過對彼此雙方的情況進行分析,確定了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的策略,從而扭轉了戰場的不利形勢,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毒害深謀王大臣案之謎
萬曆元年(1573年)正月十九日清晨,年僅十歲的明神宗按例上朝,轎子剛出幹清門,隻見一名太監打扮的男子飛奔而來,見勢不妙的侍衛蜂擁而上將來人擒獲,結果從他身上搜出刀、劍各一把。那人自稱名叫王大臣,常州府武進縣人,其餘一概不說。驚怒交加的小皇帝下令東廠“仔細研究主逆勾引之人”,一場風波就此掀起。王大臣究竟是什麽人?他的幕後主使又是誰呢?
在顧命大臣、內閣首輔高拱的回憶錄《病榻遺言》中,有一節標題為“毒害深謀”,講的便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與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借王大臣案陰謀陷害自己的事情。馮保和張居正為什麽要陷害高拱呢?他們之間有什麽恩怨呢?事情還要從隆慶末年的一場權力之爭說起。
高拱,字肅卿,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成為裕王(即後來的明穆宗)的講官。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與首輔徐階關係不睦的高拱“乞休”回鄉,離開了內閣。隆慶三年(1569年),高拱以武英殿大學士第二次進入內閣。隆慶五年(1571年)五月,六十歲的高拱出任內閣首輔。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逝世,遺命內閣輔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為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鈞。
高拱一向以精明強幹自詡,頗想有所作為,而當時司禮監太監馮保權威甚重,公然幹預朝政,高拱自然不甘自己大權旁落,多次向小皇帝表示要擴大內閣的權力,以遏製司禮監太監的權力。於是,高拱與馮保之間矛盾日趨尖銳。為了削奪馮保的權力,高拱起草了《陳五事疏》,為了加重這一奏疏的分量,高拱決定以閣臣聯名的方式提交皇帝,便將此事告訴了閣臣張居正和高儀。張居正聽說高拱要彈劾馮保,一口答應聯名上奏,還笑著對高拱說:除掉馮保,就像除掉一隻死老鼠一樣容易。
全殲西路軍後,努爾哈赤將進攻矛頭瞄準了明北路馬林軍。經過激戰,馬林部大敗。擊潰馬林後,努爾哈赤立即南下,命人放出話來,說杜鬆的西路軍已逼近赫圖阿拉,要東路軍速進,引誘其入伏。東路軍不知是計,加速行進,當部隊進入到阿不達裏岡時,後金軍突然襲擊,東路軍大敗。楊鎬坐鎮瀋陽,掌握著一支機動部隊,但對四路明軍,卻未能做出任何策應。及至三路失敗後,他才慌忙命令南路李如柏軍撤兵。李如柏軍在回師途中,為後金軍襲擊,李如柏以為是對方主力部隊進攻,因而驚慌失措,部隊也陣腳大亂,士兵們自相踩踏,死傷千餘人。至此,薩爾滸之戰落下了帷幕。
薩爾滸之戰,後金軍以劣勢的兵力,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六萬多人。戰役以明軍的失利、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終。通過此戰,後金政權更加鞏固,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則因此次失利,陷入被動局麵,戰略上也隨之發生了相應變化,由過去的盲目自大轉變為軟弱妥、消極防守。此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探究薩爾滸之戰明軍失利的原因,主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對後金軍的作戰能力估計不足,對對方的情況一無所知,盲目行動,準備不充分,最終並沒有達成分進合擊的戰略目標,反而被對方各個擊破。第二,主力部隊孤軍深入,得不到有效的補給,最終全軍覆沒,打亂了整個戰局的部署,使得後來南北兩路軍陷入被動境地,同時也為後金軍從容轉移兵力,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創造了有利戰機。第三,楊鎬作為一個軍事統帥,並沒有統籌全局,對各路軍做出策應。他遠離前線,對戰場的情形也不了解,因此並不能根據戰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策略,所以薩爾滸之戰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第四,明軍盲目自大,竟然在作戰之初,便將自己的作戰意圖泄漏給對方,這也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五,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後金軍,指揮有方,在戰略方針上更勝一籌。他們通過對彼此雙方的情況進行分析,確定了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的策略,從而扭轉了戰場的不利形勢,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毒害深謀王大臣案之謎
萬曆元年(1573年)正月十九日清晨,年僅十歲的明神宗按例上朝,轎子剛出幹清門,隻見一名太監打扮的男子飛奔而來,見勢不妙的侍衛蜂擁而上將來人擒獲,結果從他身上搜出刀、劍各一把。那人自稱名叫王大臣,常州府武進縣人,其餘一概不說。驚怒交加的小皇帝下令東廠“仔細研究主逆勾引之人”,一場風波就此掀起。王大臣究竟是什麽人?他的幕後主使又是誰呢?
在顧命大臣、內閣首輔高拱的回憶錄《病榻遺言》中,有一節標題為“毒害深謀”,講的便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與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借王大臣案陰謀陷害自己的事情。馮保和張居正為什麽要陷害高拱呢?他們之間有什麽恩怨呢?事情還要從隆慶末年的一場權力之爭說起。
高拱,字肅卿,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成為裕王(即後來的明穆宗)的講官。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與首輔徐階關係不睦的高拱“乞休”回鄉,離開了內閣。隆慶三年(1569年),高拱以武英殿大學士第二次進入內閣。隆慶五年(1571年)五月,六十歲的高拱出任內閣首輔。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逝世,遺命內閣輔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為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鈞。
高拱一向以精明強幹自詡,頗想有所作為,而當時司禮監太監馮保權威甚重,公然幹預朝政,高拱自然不甘自己大權旁落,多次向小皇帝表示要擴大內閣的權力,以遏製司禮監太監的權力。於是,高拱與馮保之間矛盾日趨尖銳。為了削奪馮保的權力,高拱起草了《陳五事疏》,為了加重這一奏疏的分量,高拱決定以閣臣聯名的方式提交皇帝,便將此事告訴了閣臣張居正和高儀。張居正聽說高拱要彈劾馮保,一口答應聯名上奏,還笑著對高拱說:除掉馮保,就像除掉一隻死老鼠一樣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