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火炮
不僅“倭寇”的基本隊伍是中國沿海居民,“倭寇”的主要首領也大多數是中國人。嘉靖初期,福建人李光頭、歙縣人許棟占據寧波的島嶼,成為浙江沿海“倭寇”的首領;而陳思盻則以橫港為據點,成為福建、廣州“倭寇”的主要頭目。嘉靖中期,許棟、李光頭被朱紈消滅,陳思盻被王直所吞併,浙江沿海的倭寇勢力以王直為最大,徐海次之。王直,綽號“老船主”,自稱“淨海王”,原是徽州海商,因貿易不通便以搶劫為生,流亡日本,盤踞五島列島為根據地,經營多年,成為最大的海盜首領。
為何在嘉靖年間會出現這場“倭患”?造成“倭患”的原因有哪些?十五世紀後期,日本進入一個新的群雄割據時代——戰國時代,各地的封建藩候和寺院大地主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解決因戰爭帶來的財政困難,並滿足自己的私慾,支持並且組織日本的一些浪人和商人,對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掠奪,這樣漸漸地,倭患就猖獗起來。而明朝當時的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貴族豪門不僅兼併平民的土地,甚至還兼併軍衛屯田,造成了海防鬆弛,從而給倭寇的入侵有可乘之機。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間正常的朝貢外交之外,任何人都不準出海和外國人交易。而當時的中國已被納入世界貿易體係之中,經過雙邊貿易,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嚐到了交易所帶來的甜頭,因而對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非常不滿,一部分民眾還與日本人勾結,占據沿海島嶼,或私下到中國沿海交易,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如經營海上貿易而“富至巨萬”的月港商人洪迪珍,剛開始的時候隻是進行走私貿易,但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政府派兵追捕他及其家人,最終將其“逼上梁山”,成為武裝反抗明朝政府的“倭寇”重要首領。再如當時最大的海上貿易集團的頭子王直,本來並不想造反,後因乞求解除海禁,遭到官府的拒絕而最終淪為“倭寇”。即使起事,他還是希望朝廷開放海禁,並且表示如果明朝政府能準許通商互市,他願意“殺賊自效”。由此可見,嘉靖年間之所以倭患猖獗,其實跟明朝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壓製剛剛興盛的私人海上貿易,迫害海商也不無關係。
明朝政府最終平定了這場倭患。朝廷中的一些官員意識到海禁過嚴是造成倭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隻有開放海禁,才能徹底地解決倭寇問題。嘉靖以後,明朝政府採用了較為開放的政策,倭寇為患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錚錚傲骨東林黨之謎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無錫東林書院的一副楹聯,自晚明以來,它傳遍了大江南北,更加因為東林黨人的千古奇冤而具有極大的感召力。那麽,作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大的士大夫政治集團,東林黨到底是怎樣一個團體呢?
東林黨產生於明朝末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被革職還鄉,後來他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風、無錫知縣林宰等人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東林書院
明神宗朱翊鈞統治後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針對這一現象,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並且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這些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朝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鬥、黃尊素、周順昌等人同被殺害。魏忠賢又使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梃擊、移宮三案為由,毀東林書院,打擊東林黨。東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等先後被迫害致死。魏忠賢還指使黨羽製造《東林點將錄》,將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綽號,企圖將其一網打盡。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魏忠賢自縊死,次年毀《三朝要典》,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與閹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關於東林黨人的節氣,歷來人們都是讚賞的,認為他們延續了自東漢以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傳統風範,不畏強暴,仗義執言,鞠躬盡瘁,為晚明王朝的苟延殘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一方麵反對大肆兼併土地,代表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另一方麵,他們又堅決支持新興市民階層,反對礦稅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尤其是他們在同閹黨進行鬥爭時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為明王朝的歷史增添了許多亮色。
不僅“倭寇”的基本隊伍是中國沿海居民,“倭寇”的主要首領也大多數是中國人。嘉靖初期,福建人李光頭、歙縣人許棟占據寧波的島嶼,成為浙江沿海“倭寇”的首領;而陳思盻則以橫港為據點,成為福建、廣州“倭寇”的主要頭目。嘉靖中期,許棟、李光頭被朱紈消滅,陳思盻被王直所吞併,浙江沿海的倭寇勢力以王直為最大,徐海次之。王直,綽號“老船主”,自稱“淨海王”,原是徽州海商,因貿易不通便以搶劫為生,流亡日本,盤踞五島列島為根據地,經營多年,成為最大的海盜首領。
為何在嘉靖年間會出現這場“倭患”?造成“倭患”的原因有哪些?十五世紀後期,日本進入一個新的群雄割據時代——戰國時代,各地的封建藩候和寺院大地主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解決因戰爭帶來的財政困難,並滿足自己的私慾,支持並且組織日本的一些浪人和商人,對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掠奪,這樣漸漸地,倭患就猖獗起來。而明朝當時的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貴族豪門不僅兼併平民的土地,甚至還兼併軍衛屯田,造成了海防鬆弛,從而給倭寇的入侵有可乘之機。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間正常的朝貢外交之外,任何人都不準出海和外國人交易。而當時的中國已被納入世界貿易體係之中,經過雙邊貿易,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嚐到了交易所帶來的甜頭,因而對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非常不滿,一部分民眾還與日本人勾結,占據沿海島嶼,或私下到中國沿海交易,走上武裝反抗的道路。如經營海上貿易而“富至巨萬”的月港商人洪迪珍,剛開始的時候隻是進行走私貿易,但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政府派兵追捕他及其家人,最終將其“逼上梁山”,成為武裝反抗明朝政府的“倭寇”重要首領。再如當時最大的海上貿易集團的頭子王直,本來並不想造反,後因乞求解除海禁,遭到官府的拒絕而最終淪為“倭寇”。即使起事,他還是希望朝廷開放海禁,並且表示如果明朝政府能準許通商互市,他願意“殺賊自效”。由此可見,嘉靖年間之所以倭患猖獗,其實跟明朝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壓製剛剛興盛的私人海上貿易,迫害海商也不無關係。
明朝政府最終平定了這場倭患。朝廷中的一些官員意識到海禁過嚴是造成倭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隻有開放海禁,才能徹底地解決倭寇問題。嘉靖以後,明朝政府採用了較為開放的政策,倭寇為患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錚錚傲骨東林黨之謎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無錫東林書院的一副楹聯,自晚明以來,它傳遍了大江南北,更加因為東林黨人的千古奇冤而具有極大的感召力。那麽,作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大的士大夫政治集團,東林黨到底是怎樣一個團體呢?
東林黨產生於明朝末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被革職還鄉,後來他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風、無錫知縣林宰等人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
東林書院
明神宗朱翊鈞統治後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針對這一現象,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並且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這些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朝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鬥、黃尊素、周順昌等人同被殺害。魏忠賢又使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梃擊、移宮三案為由,毀東林書院,打擊東林黨。東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等先後被迫害致死。魏忠賢還指使黨羽製造《東林點將錄》,將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綽號,企圖將其一網打盡。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魏忠賢自縊死,次年毀《三朝要典》,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與閹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關於東林黨人的節氣,歷來人們都是讚賞的,認為他們延續了自東漢以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傳統風範,不畏強暴,仗義執言,鞠躬盡瘁,為晚明王朝的苟延殘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一方麵反對大肆兼併土地,代表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另一方麵,他們又堅決支持新興市民階層,反對礦稅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尤其是他們在同閹黨進行鬥爭時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為明王朝的歷史增添了許多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