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單純因為二戰前的日本,尚處於近代化初期的獨裁主義狀態下,所以,本格偵探小說無法得到長足發展,海格拉夫的這一論述,究竟能否準確概括“第一波髙潮”的局限性呢?至少在日本,到了1935年前後,已經有許多讀者,成為翻譯偵探小說的擁躉,日本本土作家,也展開了積極的創作活動。因此,“第一波高潮”的真正局限性,應該如江戶川亂步所說的,在於本格偵探小說的“本格性”,亦即作品“理論性”的不足。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英、美兩國的本格偵探小說,迎來了全盛時期。可是,日本並沒有正麵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波高潮”的作家們,也都不曾目睹過掩埋戰壕的屍山。如果說一戰造成的文明史衝擊,讓英、美的偵探小說,在戰時便興盛起來,那麽,日本的“第一波髙潮”對這種衝擊,就是毫無感應的。因此,我們恐怕應該從這一點出發,去尋找以“本格性”、“理論性”為中心的,“第一波髙潮”之不徹底性的根源。
隨著侵華戰爭轉化為日美間的戰爭,1945年,日本終於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在美占領軍的指揮下,日本採用了強調國民主權,和放棄戰爭的新憲法,天皇的地位轉變為國家的象徵。同時,司法製度也實現了現代化。如此一來,繼1867年的改革之後,1945年的改革,終於讓日本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必須指出的是,人們為此做出的犧牲卻是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犧牲了三百萬國民,以東京為首的各主要都市,都在美軍的戰機下,變成一堆瓦礫。一戰中毫髮無傷的日本人,在二戰中卻不得不直麵這一慘狀。而橫溝正史則在戰後第二年,便發表了傑作《本陣殺人事件》,緊接著,又接連完成了《蝴蝶殺人事件》《獄門島》這兩部作品。三部作品的質量,絲毫不遜於英、美在戰爭期間,出版的本格偵探小說傑作,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了那些傑作的優秀作品。並且,被評價為橫溝正史之最髙傑作的《獄門島》,還採用了東南亞戰場的復員士兵,作為故事的主角。以此為契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日本本格偵探小說的“第二波高潮”便勃然興起。
直到戰後復興逐漸達到髙潮,戰敗的記憶也被悄然淡忘的20世紀60年代為止,“第二波高潮”都一直持續著。該時期發表的本格偵探小說,數不勝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阪口安吾的《不連續殺人事件》、髙木彬光的《刺青殺人事件》以及與之相媲美的鯰川哲也的《黑色皮箱》。
跟《不連續殺人事件》及《刺青殺人事件》一樣,《黑色皮箱》也將故事的舞台,安放在了二戰之後、化作一片廢墟的日本本土上。不過,《黑色皮箱》卻把年代設定在了戰爭結束四年後的1949年,從這個設定也可以看出,作品中所描繪的日本社會,剛剛從戰敗後的混亂狀態中掙脫出來。
大火肆虐後的廢墟上,逐漸建起了簡易小木屋,戰時混亂不堪的列車運行時間,也開始恢復正常。即便如此,血腥的戰爭記憶,也還是深深地鐫刻在了《黑色皮箱》出場人物的靈魂深處。且不說充當偵探這一角色的鬼貫警部,其昔日的戀人,近鬆千鶴夫的妻子——由美子,也同樣未能掙脫戰爭的夢魘。作者還在書中暗示,最後選擇了近鬆千鶴夫、而非鬼貫警部的由美子,曾在中國東北,遭到蘇聯士兵的強暴.不僅如此,近鬆還為了自保,刻意無視妻子的慘痛經歷。因為這一番戰時經歷,近鬆夫妻的關係降到了冰點,由美子在聽聞丈夫自殺的消息後,甚至不為所動。
在1956年出版的《黑色皮箱》之前,鯰川還有一部同樣是以鬼貫警部為偵探角色的處女長篇,即1950年刊登在雜誌《別冊寶石》上的《佩特羅夫事件》(出版年份是1960年》。《佩特羅夫事件》講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鬼貫警部在大連擔任警官時調查的一個事件。從客觀上來講,鬼貫警官作為侵略中國東北的日本殖民主義者的一員1,在此度過了自己的大半生,直至日本戰敗歸國。
1本篇解說是笠井潔在《黑色皮箱》中文版麵市之際,受新星出版社的邀請,特意麵向中國讀者撰寫的,因此文中不免有討好中國讀者之意,其實鯰川哲也對鬼貫警部在中國搞侵略是持肯定、讚揚態度的。
鬼貫警部的這些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鯰川哲也的人生。鯰川哲也1919年生於東京,小學時跟隨擔任“南滿洲鐵路”測量師的父親移居大連。期間雖然因為學業,一度返回過日本,但直到1944年,全家回國之前,鯰川幾乎都是在大連生活的。
可是,雖說在當時的日本殖民地大連長大,鯰川哲也卻並沒有成長為肯定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青年。從政府禁止發行偵探小說這一舉措,也可以得知,當時幾乎所有熱衷於偵探小說的青年,都是厭惡軍國主義、崇尚自由民主的。其中甚至還有諸如《死靈》作者埴穀雄高那般,被以共產主義者之名,投入監獄的偵探小說愛好者。
鯰川哲也的這一思想立場,在最初的被害者——馬場番太郎的人物設定中,也可略略窺見一、二。作品中的登場人物蟻川愛吉,是這樣評價馬場的:“在我們那個崇尚自由的校園裏,他根本就是一隻格格不入的毒蠍子。他是極權主義的盲目信奉者,也是視自由主義為仇敵的軍國主義分子。”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英、美兩國的本格偵探小說,迎來了全盛時期。可是,日本並沒有正麵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波高潮”的作家們,也都不曾目睹過掩埋戰壕的屍山。如果說一戰造成的文明史衝擊,讓英、美的偵探小說,在戰時便興盛起來,那麽,日本的“第一波髙潮”對這種衝擊,就是毫無感應的。因此,我們恐怕應該從這一點出發,去尋找以“本格性”、“理論性”為中心的,“第一波髙潮”之不徹底性的根源。
隨著侵華戰爭轉化為日美間的戰爭,1945年,日本終於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在美占領軍的指揮下,日本採用了強調國民主權,和放棄戰爭的新憲法,天皇的地位轉變為國家的象徵。同時,司法製度也實現了現代化。如此一來,繼1867年的改革之後,1945年的改革,終於讓日本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必須指出的是,人們為此做出的犧牲卻是巨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犧牲了三百萬國民,以東京為首的各主要都市,都在美軍的戰機下,變成一堆瓦礫。一戰中毫髮無傷的日本人,在二戰中卻不得不直麵這一慘狀。而橫溝正史則在戰後第二年,便發表了傑作《本陣殺人事件》,緊接著,又接連完成了《蝴蝶殺人事件》《獄門島》這兩部作品。三部作品的質量,絲毫不遜於英、美在戰爭期間,出版的本格偵探小說傑作,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了那些傑作的優秀作品。並且,被評價為橫溝正史之最髙傑作的《獄門島》,還採用了東南亞戰場的復員士兵,作為故事的主角。以此為契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日本本格偵探小說的“第二波高潮”便勃然興起。
直到戰後復興逐漸達到髙潮,戰敗的記憶也被悄然淡忘的20世紀60年代為止,“第二波高潮”都一直持續著。該時期發表的本格偵探小說,數不勝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阪口安吾的《不連續殺人事件》、髙木彬光的《刺青殺人事件》以及與之相媲美的鯰川哲也的《黑色皮箱》。
跟《不連續殺人事件》及《刺青殺人事件》一樣,《黑色皮箱》也將故事的舞台,安放在了二戰之後、化作一片廢墟的日本本土上。不過,《黑色皮箱》卻把年代設定在了戰爭結束四年後的1949年,從這個設定也可以看出,作品中所描繪的日本社會,剛剛從戰敗後的混亂狀態中掙脫出來。
大火肆虐後的廢墟上,逐漸建起了簡易小木屋,戰時混亂不堪的列車運行時間,也開始恢復正常。即便如此,血腥的戰爭記憶,也還是深深地鐫刻在了《黑色皮箱》出場人物的靈魂深處。且不說充當偵探這一角色的鬼貫警部,其昔日的戀人,近鬆千鶴夫的妻子——由美子,也同樣未能掙脫戰爭的夢魘。作者還在書中暗示,最後選擇了近鬆千鶴夫、而非鬼貫警部的由美子,曾在中國東北,遭到蘇聯士兵的強暴.不僅如此,近鬆還為了自保,刻意無視妻子的慘痛經歷。因為這一番戰時經歷,近鬆夫妻的關係降到了冰點,由美子在聽聞丈夫自殺的消息後,甚至不為所動。
在1956年出版的《黑色皮箱》之前,鯰川還有一部同樣是以鬼貫警部為偵探角色的處女長篇,即1950年刊登在雜誌《別冊寶石》上的《佩特羅夫事件》(出版年份是1960年》。《佩特羅夫事件》講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鬼貫警部在大連擔任警官時調查的一個事件。從客觀上來講,鬼貫警官作為侵略中國東北的日本殖民主義者的一員1,在此度過了自己的大半生,直至日本戰敗歸國。
1本篇解說是笠井潔在《黑色皮箱》中文版麵市之際,受新星出版社的邀請,特意麵向中國讀者撰寫的,因此文中不免有討好中國讀者之意,其實鯰川哲也對鬼貫警部在中國搞侵略是持肯定、讚揚態度的。
鬼貫警部的這些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鯰川哲也的人生。鯰川哲也1919年生於東京,小學時跟隨擔任“南滿洲鐵路”測量師的父親移居大連。期間雖然因為學業,一度返回過日本,但直到1944年,全家回國之前,鯰川幾乎都是在大連生活的。
可是,雖說在當時的日本殖民地大連長大,鯰川哲也卻並沒有成長為肯定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青年。從政府禁止發行偵探小說這一舉措,也可以得知,當時幾乎所有熱衷於偵探小說的青年,都是厭惡軍國主義、崇尚自由民主的。其中甚至還有諸如《死靈》作者埴穀雄高那般,被以共產主義者之名,投入監獄的偵探小說愛好者。
鯰川哲也的這一思想立場,在最初的被害者——馬場番太郎的人物設定中,也可略略窺見一、二。作品中的登場人物蟻川愛吉,是這樣評價馬場的:“在我們那個崇尚自由的校園裏,他根本就是一隻格格不入的毒蠍子。他是極權主義的盲目信奉者,也是視自由主義為仇敵的軍國主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