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作品中,將馬場番太郎定義為不折不扣的極權主義、軍國主義者,並把為人數衍、性格卑劣的近鬆千鶴夫,設定為利用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謀求私利的小人。而來自同一所大學的一對友人——膳所善造和蟻川愛吉,以及充當偵探角色的鬼貫警部,則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便對日本的軍國主義風潮,報以反感的自由民主主義者。
被送到東京汐留車站的一個黑色皮箱裏,裝著馬場番太郎那已經腐爛的屍體。而寄出那隻箱子的,則是歸國後,開始染指毒品交易的近鬆千鶴夫。最後,殺害了馬場的近鬆,似乎意識到自己無處可逃,投身瀨戶內海自盡了。如此,在《黑色皮箱》中出場的兩名死者,都是從學生時代,便與“崇尚自由的”膳所、蟻川、鬼貫警部等人為敵的人物,亦即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者,和唯利是圖的小人。
經過鬼貫警部的調查和推理,確定了真兇的身份,而真兇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留下一封說明真相的遺書自殺了。遺書中記載了他本次犯罪的動機:“我不僅對馬場,甚至對令日本陷入今日之慘境的所有軍國主義分子,都心懷不滿,這一點想必你能理解。對戰爭滿懷憎惡,唯恐避之不及的你,一定不難理解我胸中的苦悶……總之,我為了成為和平國家的一分子,為了否定暴力,而不得不使用了暴力。我就是懷著如此進退維穀的心情,揮起了手中的櫻木手杖。”
“為了否定暴力,而不得不使用了暴力, 進退維穀的心情”——真兇這些悲痛的話語中,包含了“偵探小說隻能在現代司法製度之下得到發展”這一海格拉夫式的平庸合法主義,所無法兼顧的過剩性質。參與了帝國主義戰爭的士兵們,因為“肯定”了戰爭的暴力,從而脫離了“人”的範疇。這樣的人們,為了“否定”暴力,重回“人”的範疇,又不得不再次“肯定”那些“暴力”。作為加害者,被捲入那場二十世紀最大的殺戮戰爭中的青年們,不得不帶著這對無法解決的矛盾,度過自己的餘生,最後死去。
日本的本格偵探小說的“第二波髙潮”,是在作者與讀者,都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的情況下興起的。作為“第二波髙潮”代表作的《黑色皮箱》,正是人們腦中,鮮明戰爭記憶的一種反映。
可是,上文所論述的,隻是該作品的主題思想而已,歸根結底,《黑色皮箱》依舊是一部本格偵探小說,不具有過多社會因素。
1945年以後,日本出現了以大岡昇平的《俘虜記》和《野火》為代表的,眾多描寫戰爭體驗的作品。在描寫被戰爭摧毀的“人性”這一點上,《黑色皮箱》和大岡的《武藏野夫人》,有著共同的主題。順帶一說,大岡昇平雖然是著名的主流文學作家,但在戰前,便已經是出名的本格偵探小說愛好者,甚至還實際創作過《事件》這一偵探小說體裁的作品。該作品還獲得了1978年度的“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的大獎。
與主流文學不同,本格偵探小說對世界大戰的描寫,並不僅止於小說主題的層麵。本格偵探小說之所以被稱為“本格”,是由於作者在作品中,構築起來的高度邏輯性。犯人設計精緻的殺人計劃,造成被害者的死(第一層光環);偵探用以發現真相、指證犯人的精緻推理(第二層光環〉,這兩層光環,最終實現了對慘遭戰爭破壞之“人性”的救贖,要做到這一點,隻能藉助“本格偵探小說”這一特殊的小說形式。這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美兩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都沒有大的改變。
《黑色皮箱》的真兇為了逃脫殺害兩個人的罪名,使用兩個行李箱,進行了複雜的屍體移動。其目的就在於讓警方產生“兩個被害人的殺害現場,在a地點而非b地點”的錯覺。此外,真兇還在這一計劃之上,添加了又一重利用列車時刻表,偽造不在場證據的詭計。
鯰川哲也的處女長篇《佩特羅夫事件》,同樣是犯人利用“滿洲鐵路”時刻表,偽造不在場證據的作品。《黑色皮箱》的屍體移動詭計,是以英國本格偵探小說作家傅利曼·韋爾斯·克勞夫茲在1920年發表的《桶子》為參考,並在其上添加了一些超越原作的要素完成的。至於以犯人利用列車時刻表,巧妙製造不在現場的證據,偵探又通過推理,摧毀其不在場證據為主線的本格偵探小說,則可謂是鯰川哲也史無前例的獨創。
與日本不同,歐美的長途列車,並非完全按照列車時刻表來運行。到站時間,通常都會與時刻表的時間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國家,想像《黑色皮箱》的真兇那樣,製造不在場證據,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正因為日本鐵路的運行時間,是全世界最精確的,才讓利用時刻表,製造不在場證據成為可能。
繼《佩特羅夫事件》之後,日本又出現了無數模仿該作的時刻表詭計作品。甚至連鯰川自身也在《黑色皮箱》之後,於1959年,再次發表了時刻表詭計的傑作——《憎惡的化石》,並成功摘取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大獎。
真兇製定的巧妙犯罪計劃中,處處充滿了對“盲目崇拜極權主義,仇視自由主義的極端軍國主義者”的憎惡。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披著‘人性’外皮的非人類,理應處以極刑,而代表正義的行刑者,則不應在法庭上接受製裁1。”
被送到東京汐留車站的一個黑色皮箱裏,裝著馬場番太郎那已經腐爛的屍體。而寄出那隻箱子的,則是歸國後,開始染指毒品交易的近鬆千鶴夫。最後,殺害了馬場的近鬆,似乎意識到自己無處可逃,投身瀨戶內海自盡了。如此,在《黑色皮箱》中出場的兩名死者,都是從學生時代,便與“崇尚自由的”膳所、蟻川、鬼貫警部等人為敵的人物,亦即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者,和唯利是圖的小人。
經過鬼貫警部的調查和推理,確定了真兇的身份,而真兇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留下一封說明真相的遺書自殺了。遺書中記載了他本次犯罪的動機:“我不僅對馬場,甚至對令日本陷入今日之慘境的所有軍國主義分子,都心懷不滿,這一點想必你能理解。對戰爭滿懷憎惡,唯恐避之不及的你,一定不難理解我胸中的苦悶……總之,我為了成為和平國家的一分子,為了否定暴力,而不得不使用了暴力。我就是懷著如此進退維穀的心情,揮起了手中的櫻木手杖。”
“為了否定暴力,而不得不使用了暴力, 進退維穀的心情”——真兇這些悲痛的話語中,包含了“偵探小說隻能在現代司法製度之下得到發展”這一海格拉夫式的平庸合法主義,所無法兼顧的過剩性質。參與了帝國主義戰爭的士兵們,因為“肯定”了戰爭的暴力,從而脫離了“人”的範疇。這樣的人們,為了“否定”暴力,重回“人”的範疇,又不得不再次“肯定”那些“暴力”。作為加害者,被捲入那場二十世紀最大的殺戮戰爭中的青年們,不得不帶著這對無法解決的矛盾,度過自己的餘生,最後死去。
日本的本格偵探小說的“第二波髙潮”,是在作者與讀者,都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的情況下興起的。作為“第二波髙潮”代表作的《黑色皮箱》,正是人們腦中,鮮明戰爭記憶的一種反映。
可是,上文所論述的,隻是該作品的主題思想而已,歸根結底,《黑色皮箱》依舊是一部本格偵探小說,不具有過多社會因素。
1945年以後,日本出現了以大岡昇平的《俘虜記》和《野火》為代表的,眾多描寫戰爭體驗的作品。在描寫被戰爭摧毀的“人性”這一點上,《黑色皮箱》和大岡的《武藏野夫人》,有著共同的主題。順帶一說,大岡昇平雖然是著名的主流文學作家,但在戰前,便已經是出名的本格偵探小說愛好者,甚至還實際創作過《事件》這一偵探小說體裁的作品。該作品還獲得了1978年度的“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的大獎。
與主流文學不同,本格偵探小說對世界大戰的描寫,並不僅止於小說主題的層麵。本格偵探小說之所以被稱為“本格”,是由於作者在作品中,構築起來的高度邏輯性。犯人設計精緻的殺人計劃,造成被害者的死(第一層光環);偵探用以發現真相、指證犯人的精緻推理(第二層光環〉,這兩層光環,最終實現了對慘遭戰爭破壞之“人性”的救贖,要做到這一點,隻能藉助“本格偵探小說”這一特殊的小說形式。這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美兩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都沒有大的改變。
《黑色皮箱》的真兇為了逃脫殺害兩個人的罪名,使用兩個行李箱,進行了複雜的屍體移動。其目的就在於讓警方產生“兩個被害人的殺害現場,在a地點而非b地點”的錯覺。此外,真兇還在這一計劃之上,添加了又一重利用列車時刻表,偽造不在場證據的詭計。
鯰川哲也的處女長篇《佩特羅夫事件》,同樣是犯人利用“滿洲鐵路”時刻表,偽造不在場證據的作品。《黑色皮箱》的屍體移動詭計,是以英國本格偵探小說作家傅利曼·韋爾斯·克勞夫茲在1920年發表的《桶子》為參考,並在其上添加了一些超越原作的要素完成的。至於以犯人利用列車時刻表,巧妙製造不在現場的證據,偵探又通過推理,摧毀其不在場證據為主線的本格偵探小說,則可謂是鯰川哲也史無前例的獨創。
與日本不同,歐美的長途列車,並非完全按照列車時刻表來運行。到站時間,通常都會與時刻表的時間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國家,想像《黑色皮箱》的真兇那樣,製造不在場證據,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正因為日本鐵路的運行時間,是全世界最精確的,才讓利用時刻表,製造不在場證據成為可能。
繼《佩特羅夫事件》之後,日本又出現了無數模仿該作的時刻表詭計作品。甚至連鯰川自身也在《黑色皮箱》之後,於1959年,再次發表了時刻表詭計的傑作——《憎惡的化石》,並成功摘取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大獎。
真兇製定的巧妙犯罪計劃中,處處充滿了對“盲目崇拜極權主義,仇視自由主義的極端軍國主義者”的憎惡。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披著‘人性’外皮的非人類,理應處以極刑,而代表正義的行刑者,則不應在法庭上接受製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