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一個背叛日本的日本人 作者:[日]鬆本清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添田心中有一個猜想。然而這一連串的怪事,和他的推斷究竟有什麽關係,他還沒能理出個頭緒。
外務省的村尾課長。瀧良精。添田還必須給這兩人家裏打電話。
瀧良精既然離開了京都,應該回了東京才對。可是一打電話才知道,這位一家之主還是沒有回來,家人連他去了哪兒都不知道。
“老爺出去旅行了。”家裏的女傭回答道,“還不知道老爺究竟去了哪裏,也不知道他什麽時候回來。”
為保險起見,添田提出讓夫人接電話,可是夫人也不在家。他足足打了三次電話,可都是同一個結果。
朋友回復道:“我問了問這邊的法國人,他們都不認識什麽凡內德夫婦。那不會是黑道上的人吧?”
瀧良精也不知去向。村尾芳生應該還隱姓埋名住在京都的醫院裏。
添田的直覺告訴他,在不遠的未來一定會發生什麽事。事到如今,他突然想起了以前村尾課長撂下的那句話:去問溫斯頓·邱吉爾吧。
原來他不是在開玩笑!
19
馬路上布滿白色的灰塵,轎車飛馳而去。兩旁放眼望去淨是收割好的田地。路邊還有一條清澈的小河。
這是輛從博多出發的計程車,已經開了二十多公裏了。
乘客是個六十多歲的男人,身材挺高大。頭上戴著的鴨舌帽,近來已經很少見了。
他眺望著窗外的景色。山間的鬆樹林中,不時閃現出住宅的屋頂。
“先生,您要去津屋崎的哪兒啊?”司機背對客人問道。
“已經到津屋崎了嗎?”
看來這位客人是第一次來這一帶。
“馬上就到了,那兒就是鎮子的入口啦。”
“我要去一座寺院,叫福隆寺。你能不能幫我問問?”
司機沒有回頭,隻是點了點頭。
夕陽西下,兩旁滿是拉長的樹蔭。
“您是從東京來的嗎?”
“嗯,算是吧。”
“是第一次來這兒嗎?”
“是啊。”客人的回答總是那麽簡短。
轎車駛過田園,進入了城鎮。兩旁都是陳舊的房子。
司機在大米供應站門口停了車,把頭探出窗外,向屋裏的人問路。
“請問福隆寺該怎麽走啊?”
一個正在打開米袋的男子停下手中的活,扯著大嗓門指了路。
汽車再次發動起來。這座城鎮還挺大。
“我想買些香燭和鮮花,如果看見這樣的店就停一下車。”
司機根據客人的要求,找了家店停了車。
客人在一家店裏買了蠟燭和香,又在另一家店買了花。他的衣服很合身。雖然上了年紀,但打扮一點也不土氣。
計程車在城鎮裏轉了個彎,開始朝山上爬坡。住宅區的盡頭,就是寺院的石階。
“就是這兒。”
司機下車,為客人打開了車門。
客人捧著花,讓司機等著,接著就順著高高的石階爬了上去。石階兩旁是鬆樹與杉樹組成的樹林。山門的屋頂在石階上方若隱若現。
這位老人緩緩向上走。兩三個孩子快步沖了下來。
老人走到石階盡頭,停下腳步,回頭望去,仿佛是在休息。城鎮的前方就是大海。正麵有一座巨大的島嶼。許多帶有發動機的小船聚集在堤壩圍起來的港口中。
老人抬頭看了看山門上的匾額——福隆寺。他抬腿跨進了大門。
他從本堂旁邊繞去了僧侶的居所。寺院的建築物已經很陳舊了,朱漆差不多全部掉光。整棟建築仿佛都被黑色的鐵鏽覆蓋著。
一位年輕的僧人正在打掃落葉。老人拉住他,說想見一見住持。
老人在寺院裏閑庭信步,等待住持到來。高大的銀杏樹上沒有一片葉子,隻有光禿禿的樹梢直指黃昏的天空。
住持留著長長的白須,一直垂到胸口。他穿著黑色的法袍,朝訪客所在的地方走去。
“您就是這兒的住持嗎?”客人摘下帽子說道。一頭白髮梳理得整整齊齊,五官很是端正,但整個人透著一股孤寂的氛圍。
“請問寺島康正先生的墓是不是在貴寺……”
“是的,寺島先生的墓就在這兒。”
“我和寺島先生有些交情,這次正好來了九州,就想來給他掃掃墓,能否請您帶個路?”
“好。”
住持命令年輕的僧人打一桶水來。
“原來您是寺島先生的朋友啊。”住持走在前頭,對後頭的老人說道,“最近已經很少有人來為寺島先生掃墓了,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住持打開柵欄門,墓地與寺院被一道低矮的竹牆隔開。
那是一片很大的墓地。住持在墓碑之間的小路上走著。一棵柿樹抖動著樹梢的紅色葉片。
墓碑間能隱約看見大海。墓地位置很高,而且正對玄界灘,難怪風會這麽大。太陽隱藏在雲層之中,隻有些許淡淡的陽光灑在海麵上。海岸邊波光粼粼。
“就是這兒。”住持回頭對老人說道。
寺島的墓碑周圍環繞著一圈石牆,墓碑是用天然岩石刻成的。老人來到墓碑正麵。隻見碑上寫著“亭光院倉圓真觀居士”。
老人走上短短的石階,把帶來的花束插進花瓶中。住持把水桶擱在-旁。老人俯身,點著了蠟燭與香。
他對著墓碑拜了許久,手上還掛著他事先準備好的佛珠。
住持站在老人身邊,誦了一段經。微風吹過。經念完了,可老人還是長跪不起。太陽從雲層中探出頭來,陽光照亮了他瘦削的肩膀。
他依然低著頭,緊閉雙眼。那虔誠的模樣,令住持久久不願離去。
過了許久,老人終於站起身,用木勺舀了一勺水,澆在墓碑上。水珠沿著墓碑不住地往下流淌。
老人又喃喃了幾句佛經。
海風帶來了遠處的汽笛聲。
好長的一次祭拜。除了血肉至親,還有誰會如此用心?住持不禁露出驚訝的神色。
老人朝大海望去,仿佛要發現墓碑與海景之間的聯繫。
“好美的景色。”
老人消瘦的臉龐上露出些許明亮的表情。
“寺島先生能長眠於此,定能含笑九泉。”他平靜地說道。說著,又眺望起遠處的海岸來。島嶼羅列在不遠的海岸邊,宛如畫卷。
“是啊,這兒畢竟是他出生長大的地方。人啊,總是要落葉歸根的。”住持說道。
“我倒是知道寺島先生在這一帶出生,請問就是這座小鎮嗎?”老人向住持問道。
“他老家在郊區,現在他家裏人在鎮上做生意。”
“哦?他家裏人?”
“嗯,他們家原本是這一帶的地主,戰後因為土地改革的關係,土地隻有原先的一半了,最後隻能變賣,經營起了一家雜貨店。每年忌日他們都會來這兒掃墓。”
外務省的村尾課長。瀧良精。添田還必須給這兩人家裏打電話。
瀧良精既然離開了京都,應該回了東京才對。可是一打電話才知道,這位一家之主還是沒有回來,家人連他去了哪兒都不知道。
“老爺出去旅行了。”家裏的女傭回答道,“還不知道老爺究竟去了哪裏,也不知道他什麽時候回來。”
為保險起見,添田提出讓夫人接電話,可是夫人也不在家。他足足打了三次電話,可都是同一個結果。
朋友回復道:“我問了問這邊的法國人,他們都不認識什麽凡內德夫婦。那不會是黑道上的人吧?”
瀧良精也不知去向。村尾芳生應該還隱姓埋名住在京都的醫院裏。
添田的直覺告訴他,在不遠的未來一定會發生什麽事。事到如今,他突然想起了以前村尾課長撂下的那句話:去問溫斯頓·邱吉爾吧。
原來他不是在開玩笑!
19
馬路上布滿白色的灰塵,轎車飛馳而去。兩旁放眼望去淨是收割好的田地。路邊還有一條清澈的小河。
這是輛從博多出發的計程車,已經開了二十多公裏了。
乘客是個六十多歲的男人,身材挺高大。頭上戴著的鴨舌帽,近來已經很少見了。
他眺望著窗外的景色。山間的鬆樹林中,不時閃現出住宅的屋頂。
“先生,您要去津屋崎的哪兒啊?”司機背對客人問道。
“已經到津屋崎了嗎?”
看來這位客人是第一次來這一帶。
“馬上就到了,那兒就是鎮子的入口啦。”
“我要去一座寺院,叫福隆寺。你能不能幫我問問?”
司機沒有回頭,隻是點了點頭。
夕陽西下,兩旁滿是拉長的樹蔭。
“您是從東京來的嗎?”
“嗯,算是吧。”
“是第一次來這兒嗎?”
“是啊。”客人的回答總是那麽簡短。
轎車駛過田園,進入了城鎮。兩旁都是陳舊的房子。
司機在大米供應站門口停了車,把頭探出窗外,向屋裏的人問路。
“請問福隆寺該怎麽走啊?”
一個正在打開米袋的男子停下手中的活,扯著大嗓門指了路。
汽車再次發動起來。這座城鎮還挺大。
“我想買些香燭和鮮花,如果看見這樣的店就停一下車。”
司機根據客人的要求,找了家店停了車。
客人在一家店裏買了蠟燭和香,又在另一家店買了花。他的衣服很合身。雖然上了年紀,但打扮一點也不土氣。
計程車在城鎮裏轉了個彎,開始朝山上爬坡。住宅區的盡頭,就是寺院的石階。
“就是這兒。”
司機下車,為客人打開了車門。
客人捧著花,讓司機等著,接著就順著高高的石階爬了上去。石階兩旁是鬆樹與杉樹組成的樹林。山門的屋頂在石階上方若隱若現。
這位老人緩緩向上走。兩三個孩子快步沖了下來。
老人走到石階盡頭,停下腳步,回頭望去,仿佛是在休息。城鎮的前方就是大海。正麵有一座巨大的島嶼。許多帶有發動機的小船聚集在堤壩圍起來的港口中。
老人抬頭看了看山門上的匾額——福隆寺。他抬腿跨進了大門。
他從本堂旁邊繞去了僧侶的居所。寺院的建築物已經很陳舊了,朱漆差不多全部掉光。整棟建築仿佛都被黑色的鐵鏽覆蓋著。
一位年輕的僧人正在打掃落葉。老人拉住他,說想見一見住持。
老人在寺院裏閑庭信步,等待住持到來。高大的銀杏樹上沒有一片葉子,隻有光禿禿的樹梢直指黃昏的天空。
住持留著長長的白須,一直垂到胸口。他穿著黑色的法袍,朝訪客所在的地方走去。
“您就是這兒的住持嗎?”客人摘下帽子說道。一頭白髮梳理得整整齊齊,五官很是端正,但整個人透著一股孤寂的氛圍。
“請問寺島康正先生的墓是不是在貴寺……”
“是的,寺島先生的墓就在這兒。”
“我和寺島先生有些交情,這次正好來了九州,就想來給他掃掃墓,能否請您帶個路?”
“好。”
住持命令年輕的僧人打一桶水來。
“原來您是寺島先生的朋友啊。”住持走在前頭,對後頭的老人說道,“最近已經很少有人來為寺島先生掃墓了,他一定會很高興的。”
住持打開柵欄門,墓地與寺院被一道低矮的竹牆隔開。
那是一片很大的墓地。住持在墓碑之間的小路上走著。一棵柿樹抖動著樹梢的紅色葉片。
墓碑間能隱約看見大海。墓地位置很高,而且正對玄界灘,難怪風會這麽大。太陽隱藏在雲層之中,隻有些許淡淡的陽光灑在海麵上。海岸邊波光粼粼。
“就是這兒。”住持回頭對老人說道。
寺島的墓碑周圍環繞著一圈石牆,墓碑是用天然岩石刻成的。老人來到墓碑正麵。隻見碑上寫著“亭光院倉圓真觀居士”。
老人走上短短的石階,把帶來的花束插進花瓶中。住持把水桶擱在-旁。老人俯身,點著了蠟燭與香。
他對著墓碑拜了許久,手上還掛著他事先準備好的佛珠。
住持站在老人身邊,誦了一段經。微風吹過。經念完了,可老人還是長跪不起。太陽從雲層中探出頭來,陽光照亮了他瘦削的肩膀。
他依然低著頭,緊閉雙眼。那虔誠的模樣,令住持久久不願離去。
過了許久,老人終於站起身,用木勺舀了一勺水,澆在墓碑上。水珠沿著墓碑不住地往下流淌。
老人又喃喃了幾句佛經。
海風帶來了遠處的汽笛聲。
好長的一次祭拜。除了血肉至親,還有誰會如此用心?住持不禁露出驚訝的神色。
老人朝大海望去,仿佛要發現墓碑與海景之間的聯繫。
“好美的景色。”
老人消瘦的臉龐上露出些許明亮的表情。
“寺島先生能長眠於此,定能含笑九泉。”他平靜地說道。說著,又眺望起遠處的海岸來。島嶼羅列在不遠的海岸邊,宛如畫卷。
“是啊,這兒畢竟是他出生長大的地方。人啊,總是要落葉歸根的。”住持說道。
“我倒是知道寺島先生在這一帶出生,請問就是這座小鎮嗎?”老人向住持問道。
“他老家在郊區,現在他家裏人在鎮上做生意。”
“哦?他家裏人?”
“嗯,他們家原本是這一帶的地主,戰後因為土地改革的關係,土地隻有原先的一半了,最後隻能變賣,經營起了一家雜貨店。每年忌日他們都會來這兒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