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德哈隻不過是代罪羔羊,血液交易的背後有更多人參與其中,不隻是像他那樣的下層人士而已。”當他聽我提起這起案件時,便如此表示,然後又說:“每一家療養院,每一家醫院,都有中介的存在。醫生需要用血時,總之就會安排妥當。”
他領著我在實驗室裏四處參觀,接著帶我下樓,前往他那間奢華的辦公室,倒了一杯拉茶給我喝。等我們倆都放鬆後,他跟我說,他從卡拉拉邦的家鄉搬到哥拉浦,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可是,現在他不確定自己所創辦的捐血銀行是否真能減輕人們的壓力。他說現在已經有其他人取代亞德哈那一幫人。警方逮捕亞德哈一周後,對血液銀行的血液需求量上升了60%。不過,一年後的現在,“需求量已下降”。哥拉浦沒有新開的血液銀行,也並未突然湧入捐血人,總之血液是從某個地方來的。
在印度,合法的血液捐贈行為其實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由於很少印度人願意基於純粹的利他主義捐血,因此患者需自行提供捐血者,請捐血者捐血給血液銀行,把手術期間會用到的血液品脫數給補足。一旦患者透過朋友獲得血液捐贈認可後,就可以取得一單位配對成功的血液,供自己的手術使用。理論上,這表示親友必須自告奮勇前來協助患者,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大相逕庭。多數患者不會要求有關係的人捐血,反倒依賴非正式的職業賣血者,他們會在醫院前麵徘徊不去,願意捐血換得一小筆金額。
安東尼神父說,他無法阻止賣血行為。醫院處於兩難之中,拯救手術台上的患者性命,就有可能剝削捐血者。站在臨床的角度來看,患者就要死於手術台時,買血似乎是兩害取其輕的選擇。他跟我說,這家醫院的規模太小,無法吸引半職業的捐血人,不過,哥拉浦各大醫院都有半職業的捐血人。他跟我說,開始著手調查的最好的地方,就是亞德哈監禁的受害者被警方救出後,負責其治療的那家醫院。
哥拉浦的市民醫院院長帕瑞(o. p. parikh)醫師在其一生中已捐贈了13品脫的血液,來年退休前還會再捐贈4品脫。不過,他說自己是特例,哥拉浦市的其他人才不會像他那樣熱心捐血。帕瑞負責市民醫院的整體營運,他說,血液的供應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在這裏,大家都怕捐血。他們不想要交換血液,隻想要購買血液。”隻要1000盧比,相當於25美元,就能買到一品脫的血液,所以要找到捐血人並非難事。
帕瑞的醫院門外50米的地方,就是一堆臨時茶鋪與香菸賣家,他們又兼作血液掮客。我小心探問一位下排牙齒有著檳榔漬的男人,他說,我可以去見丘努(chunu),那個人是當地的職業血販子。那男人在送我走之前,還特地警告我:“你一定要在銀行那裏要求折扣,他有愛滋病毒,血液不一定會篩檢。”5分鍾後,我就在醫院的後巷裏,見到了一位身形矮小的蓄鬍男人,他用披巾遮住腦袋和耳朵。我跟他說,我需要盡快取得一品脫b型rh陰性血液。
“現在b型rh陰性很少見,也很難找到。”他說,“我們可以弄到,可是必須從費薩巴或拉克瑙送過來。”這兩個地區首府距離此處約有100英裏遠。他說,付3000盧比就可以安排,這個金額很高。我跟他說,我會考慮看看,然後就離開了,而他則繼續在醫院大門外跟其他顧客講話。
同一時間,市民醫院的血液銀行裏,則是一幅無助的景象。鋼製冰箱裏的血袋存量就要空了,隻有3袋可用於輸血。血液銀行的行長辛格(k. m. singh)表示:“昨天有人過來,想買血液,我們必須拒絕。我告訴對方,血液是非賣品,必須捐血才能取得血液。對方離開了,不過一小時後,卻帶著捐血人回來。我無法得知他們是不是付錢給了那個人。”
哥拉浦的5家血液銀行隻能滿足一半的需求。患者要負責提供自己的血液供手術用,有時甚至不知道買血是犯法的行為。
巴巴拉赫達斯醫院(baba raghav das)的產科病房,堪稱是哥拉浦最大的政府醫療機構,卻也是一處把生命帶到這世界上的悽慘之地。巨大的凸窗上塗了一層半透明的綠漆,應是用於減少刺眼的陽光,卻讓混凝土病房裏充滿了病懨懨的光線。病房裏約有50名婦女,她們仍舊穿著從家裏帶來的衣服,在薄薄的病床上等待剖腹產的傷口復原。有的婦女有床可躺,有的則不得不斜倚在混凝土的地板上。
病房裏還有數十名新生兒,但說也奇怪,沒一個在哭的,仿佛這間如山洞般的病房,吞沒了所有的聲音。一名悉心照料女嬰的婦女調整了自己的袍子,接著取出自己的導管,讓紅色濃湯似的混合物流入床下的垃圾桶裏。盡管環境看來很糟糕,但是巴巴拉赫達斯醫院可以讓這些婦女看病,這是難得的機會。要獲得醫療救助,住這種病房隻不過是這些人要付出的其中一項代價。
有一位叫做古麗亞·戴維的婦女,就住在隔壁的比哈爾邦的農村裏,她擔心自己在生產時可能會有併發症,便經歷100多英裏的路程來到這裏。某位未向她透露名字的醫生,總共才花了5分鍾的時間為她看診,然後便說,她必須剖腹產。他說,基於預防,院方需備有一品脫的血液,患者支付1400盧比(約30美元),院方就可安排捐血人。她說:“事情很簡單,我們甚至不用多想些什麽,醫生就會安排妥當。”
他領著我在實驗室裏四處參觀,接著帶我下樓,前往他那間奢華的辦公室,倒了一杯拉茶給我喝。等我們倆都放鬆後,他跟我說,他從卡拉拉邦的家鄉搬到哥拉浦,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可是,現在他不確定自己所創辦的捐血銀行是否真能減輕人們的壓力。他說現在已經有其他人取代亞德哈那一幫人。警方逮捕亞德哈一周後,對血液銀行的血液需求量上升了60%。不過,一年後的現在,“需求量已下降”。哥拉浦沒有新開的血液銀行,也並未突然湧入捐血人,總之血液是從某個地方來的。
在印度,合法的血液捐贈行為其實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由於很少印度人願意基於純粹的利他主義捐血,因此患者需自行提供捐血者,請捐血者捐血給血液銀行,把手術期間會用到的血液品脫數給補足。一旦患者透過朋友獲得血液捐贈認可後,就可以取得一單位配對成功的血液,供自己的手術使用。理論上,這表示親友必須自告奮勇前來協助患者,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大相逕庭。多數患者不會要求有關係的人捐血,反倒依賴非正式的職業賣血者,他們會在醫院前麵徘徊不去,願意捐血換得一小筆金額。
安東尼神父說,他無法阻止賣血行為。醫院處於兩難之中,拯救手術台上的患者性命,就有可能剝削捐血者。站在臨床的角度來看,患者就要死於手術台時,買血似乎是兩害取其輕的選擇。他跟我說,這家醫院的規模太小,無法吸引半職業的捐血人,不過,哥拉浦各大醫院都有半職業的捐血人。他跟我說,開始著手調查的最好的地方,就是亞德哈監禁的受害者被警方救出後,負責其治療的那家醫院。
哥拉浦的市民醫院院長帕瑞(o. p. parikh)醫師在其一生中已捐贈了13品脫的血液,來年退休前還會再捐贈4品脫。不過,他說自己是特例,哥拉浦市的其他人才不會像他那樣熱心捐血。帕瑞負責市民醫院的整體營運,他說,血液的供應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在這裏,大家都怕捐血。他們不想要交換血液,隻想要購買血液。”隻要1000盧比,相當於25美元,就能買到一品脫的血液,所以要找到捐血人並非難事。
帕瑞的醫院門外50米的地方,就是一堆臨時茶鋪與香菸賣家,他們又兼作血液掮客。我小心探問一位下排牙齒有著檳榔漬的男人,他說,我可以去見丘努(chunu),那個人是當地的職業血販子。那男人在送我走之前,還特地警告我:“你一定要在銀行那裏要求折扣,他有愛滋病毒,血液不一定會篩檢。”5分鍾後,我就在醫院的後巷裏,見到了一位身形矮小的蓄鬍男人,他用披巾遮住腦袋和耳朵。我跟他說,我需要盡快取得一品脫b型rh陰性血液。
“現在b型rh陰性很少見,也很難找到。”他說,“我們可以弄到,可是必須從費薩巴或拉克瑙送過來。”這兩個地區首府距離此處約有100英裏遠。他說,付3000盧比就可以安排,這個金額很高。我跟他說,我會考慮看看,然後就離開了,而他則繼續在醫院大門外跟其他顧客講話。
同一時間,市民醫院的血液銀行裏,則是一幅無助的景象。鋼製冰箱裏的血袋存量就要空了,隻有3袋可用於輸血。血液銀行的行長辛格(k. m. singh)表示:“昨天有人過來,想買血液,我們必須拒絕。我告訴對方,血液是非賣品,必須捐血才能取得血液。對方離開了,不過一小時後,卻帶著捐血人回來。我無法得知他們是不是付錢給了那個人。”
哥拉浦的5家血液銀行隻能滿足一半的需求。患者要負責提供自己的血液供手術用,有時甚至不知道買血是犯法的行為。
巴巴拉赫達斯醫院(baba raghav das)的產科病房,堪稱是哥拉浦最大的政府醫療機構,卻也是一處把生命帶到這世界上的悽慘之地。巨大的凸窗上塗了一層半透明的綠漆,應是用於減少刺眼的陽光,卻讓混凝土病房裏充滿了病懨懨的光線。病房裏約有50名婦女,她們仍舊穿著從家裏帶來的衣服,在薄薄的病床上等待剖腹產的傷口復原。有的婦女有床可躺,有的則不得不斜倚在混凝土的地板上。
病房裏還有數十名新生兒,但說也奇怪,沒一個在哭的,仿佛這間如山洞般的病房,吞沒了所有的聲音。一名悉心照料女嬰的婦女調整了自己的袍子,接著取出自己的導管,讓紅色濃湯似的混合物流入床下的垃圾桶裏。盡管環境看來很糟糕,但是巴巴拉赫達斯醫院可以讓這些婦女看病,這是難得的機會。要獲得醫療救助,住這種病房隻不過是這些人要付出的其中一項代價。
有一位叫做古麗亞·戴維的婦女,就住在隔壁的比哈爾邦的農村裏,她擔心自己在生產時可能會有併發症,便經歷100多英裏的路程來到這裏。某位未向她透露名字的醫生,總共才花了5分鍾的時間為她看診,然後便說,她必須剖腹產。他說,基於預防,院方需備有一品脫的血液,患者支付1400盧比(約30美元),院方就可安排捐血人。她說:“事情很簡單,我們甚至不用多想些什麽,醫生就會安排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