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她自己也這麽承認了,在別人眼中,一定會覺得她們是極為相像的雙人組。所以當二宮良明看到清原奈津美時,腦海中就浮現出葛見百合子的名字,並就此認定是這麽一回事,這種反應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二宮向奈津美提出交往時,不是曾經說在高中的時候就喜歡她了嗎?”奧田插嘴,似乎支持久能的意見,“這是她在日記上寫的。或許他們的確過了好幾年才見麵,但二宮會搞錯自己喜歡的人的名字嗎?”
“六月二十六日吧?”綸太郎把奧田說的那部分念了出來:“‘葛見,這兩個月來,我一直在想你的事。不,應該從更早之前,從高中的時候,當我們分到同一個班級的時候,我已經對你——’。那是奈津美憑記憶重現前一天的對話,姑且不論二宮良明實際上是不是這麽說的,但這看起來很像是從過去的歲月尋找目前感情的根源,這種說法感覺就像是事後才填補回去的記憶。也就是說,順序顛倒了,如果二宮的確是這麽想的,那不就代表過去的記憶是可以被改變的嗎?”
“不,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久能有點不耐煩地說:“我覺得有問題的隻有一個地方,就是畢業紀念冊的事,也就是畢業紀念冊留下的不愉快回憶,以及百合子和奈津美的照片排錯這件事。”
“二宮良明正因為這樣的關係,把兩個人的長相和名字搞錯了。”
“剛好相反,”久能斷言道:“如果不曾發生這件事,七年後重逢時,或許還會認錯人,但正因為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排錯了,二宮才更不可能搞錯老同學的名字。百合子和奈津美也許在高中時是不起眼、又很相像的雙人組,但在發生畢業紀念冊照片誤植事件後,反而會使同學對她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久能的這番話說中了綸太郎的盲點,令他恍然大悟。久能說得沒錯,即使兩個事物有相似的特徵,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會把兩者混為一談。隻要兩者之間有一個明確的差異,其他的相似性就會遭到忽略。相反地,即使沒有什麽相似的特徵,如果沒有可以明確區分兩者的差異,就很容易會把兩者搞混。如果因為某種機緣而明確地分辨了原本很難區分的兩者時,這個機緣本身就發揮了相當於“差異”的功能,有助於區分兩者。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很小心地辨別兩者,不容易發生混淆。
葛見百合子和清原奈津美的情況又是如何?兩個人在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感覺的確很相像,但並不至於像到有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且,如果奈津美日記上所寫的屬實,高中時代的她們因為意氣相投,消除了彼此的差異,就連在班上也變得很不引人注目。直到高中畢業,開始在東京生活後,性格和行為模式才出現了差異。也就是說,當時的她們屬於二種情況,如果就這樣順利畢業,經過數年後,班上同學很可能會搞錯她們的名字。
然而,畢業前夕某個諷刺的意外,使得兩個不起眼的人突然成為矚目的焦點。不用說,那個意外當然就是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誤植事件。這件事使班上同學對她們的認識變成了第三種情況。奈津美和百合子的同學每次翻開畢業紀念冊,就會想起她們的照片印錯了。正因為她們原本並不起眼,關於她們的記憶就會集中在這件事上。二宮良明當然也記得這件事,不可能忘記。
因此,如果二宮良明相隔數年後在街頭巧遇清原奈津美,最先浮現在他腦海中的,應該是想起她就是印錯照片的其中一人。而且,一旦腦海中有這樣的印象,下次遇到時,為了避免混淆,一定會特別注意這個問題。然而,根據奈津美的日記來看,二宮一看到她的臉,就說知道她是誰,而且不假思索地叫出葛見百合子的名字。這也未免太令人起疑了,通常遇到這種情況,為了安全起見,都會確認對方的名字。而且奈津美經常提到,二宮良明是個性謹慎而內向的人,可是他居然在最重要的時刻一點都不謹慎。如此就不免讓人覺得,二宮良明會輕率地以為她就是葛見百合子這件事本身就啟人疑竇。這就像久能說的,奈津美的日記內容本身就缺乏真實性——
奈津美詳細記錄的三月十日所發生的一切,是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嗎?綸太郎在內心自問,重新檢討自己推理的基礎。清原奈津美真的和二宮良明重逢了嗎?
“警視廳法月警視來電。”
這時,川端署的警員走過來叫他。綸太郎帶著滿腦子的疑問,拿起話筒,按下保留鍵,他父親立刻迫不及待地說:
“綸太郎嗎?你看了日記沒有?”
“看了,我原本以為事實就像她日記上所寫的——但我們根據日記上寫的電話號碼打了過去,卻找不到二宮良明這個人,他的名字也沒有在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登記。而且久能警部還發現了最根本的矛盾,讓我開始懷疑日記的可信度,我們剛好在討論奈津美的記述是否為真。要不要我向您解釋矛盾點?”
“現在沒時間討論這些,”警視好像老年人一樣嘆了一口氣,“早知道就不要把你扯進來,每次隻要你加入,事情就會變成這樣。我已經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了。”
“怎麽了?”
“我相信你們應該也注意到了,日記的內容全都是謊話連篇。不僅前後矛盾,而且沒有一個部分是真實的。”
“但是,二宮向奈津美提出交往時,不是曾經說在高中的時候就喜歡她了嗎?”奧田插嘴,似乎支持久能的意見,“這是她在日記上寫的。或許他們的確過了好幾年才見麵,但二宮會搞錯自己喜歡的人的名字嗎?”
“六月二十六日吧?”綸太郎把奧田說的那部分念了出來:“‘葛見,這兩個月來,我一直在想你的事。不,應該從更早之前,從高中的時候,當我們分到同一個班級的時候,我已經對你——’。那是奈津美憑記憶重現前一天的對話,姑且不論二宮良明實際上是不是這麽說的,但這看起來很像是從過去的歲月尋找目前感情的根源,這種說法感覺就像是事後才填補回去的記憶。也就是說,順序顛倒了,如果二宮的確是這麽想的,那不就代表過去的記憶是可以被改變的嗎?”
“不,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久能有點不耐煩地說:“我覺得有問題的隻有一個地方,就是畢業紀念冊的事,也就是畢業紀念冊留下的不愉快回憶,以及百合子和奈津美的照片排錯這件事。”
“二宮良明正因為這樣的關係,把兩個人的長相和名字搞錯了。”
“剛好相反,”久能斷言道:“如果不曾發生這件事,七年後重逢時,或許還會認錯人,但正因為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排錯了,二宮才更不可能搞錯老同學的名字。百合子和奈津美也許在高中時是不起眼、又很相像的雙人組,但在發生畢業紀念冊照片誤植事件後,反而會使同學對她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久能的這番話說中了綸太郎的盲點,令他恍然大悟。久能說得沒錯,即使兩個事物有相似的特徵,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會把兩者混為一談。隻要兩者之間有一個明確的差異,其他的相似性就會遭到忽略。相反地,即使沒有什麽相似的特徵,如果沒有可以明確區分兩者的差異,就很容易會把兩者搞混。如果因為某種機緣而明確地分辨了原本很難區分的兩者時,這個機緣本身就發揮了相當於“差異”的功能,有助於區分兩者。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很小心地辨別兩者,不容易發生混淆。
葛見百合子和清原奈津美的情況又是如何?兩個人在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感覺的確很相像,但並不至於像到有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且,如果奈津美日記上所寫的屬實,高中時代的她們因為意氣相投,消除了彼此的差異,就連在班上也變得很不引人注目。直到高中畢業,開始在東京生活後,性格和行為模式才出現了差異。也就是說,當時的她們屬於二種情況,如果就這樣順利畢業,經過數年後,班上同學很可能會搞錯她們的名字。
然而,畢業前夕某個諷刺的意外,使得兩個不起眼的人突然成為矚目的焦點。不用說,那個意外當然就是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誤植事件。這件事使班上同學對她們的認識變成了第三種情況。奈津美和百合子的同學每次翻開畢業紀念冊,就會想起她們的照片印錯了。正因為她們原本並不起眼,關於她們的記憶就會集中在這件事上。二宮良明當然也記得這件事,不可能忘記。
因此,如果二宮良明相隔數年後在街頭巧遇清原奈津美,最先浮現在他腦海中的,應該是想起她就是印錯照片的其中一人。而且,一旦腦海中有這樣的印象,下次遇到時,為了避免混淆,一定會特別注意這個問題。然而,根據奈津美的日記來看,二宮一看到她的臉,就說知道她是誰,而且不假思索地叫出葛見百合子的名字。這也未免太令人起疑了,通常遇到這種情況,為了安全起見,都會確認對方的名字。而且奈津美經常提到,二宮良明是個性謹慎而內向的人,可是他居然在最重要的時刻一點都不謹慎。如此就不免讓人覺得,二宮良明會輕率地以為她就是葛見百合子這件事本身就啟人疑竇。這就像久能說的,奈津美的日記內容本身就缺乏真實性——
奈津美詳細記錄的三月十日所發生的一切,是真正發生過的事情嗎?綸太郎在內心自問,重新檢討自己推理的基礎。清原奈津美真的和二宮良明重逢了嗎?
“警視廳法月警視來電。”
這時,川端署的警員走過來叫他。綸太郎帶著滿腦子的疑問,拿起話筒,按下保留鍵,他父親立刻迫不及待地說:
“綸太郎嗎?你看了日記沒有?”
“看了,我原本以為事實就像她日記上所寫的——但我們根據日記上寫的電話號碼打了過去,卻找不到二宮良明這個人,他的名字也沒有在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登記。而且久能警部還發現了最根本的矛盾,讓我開始懷疑日記的可信度,我們剛好在討論奈津美的記述是否為真。要不要我向您解釋矛盾點?”
“現在沒時間討論這些,”警視好像老年人一樣嘆了一口氣,“早知道就不要把你扯進來,每次隻要你加入,事情就會變成這樣。我已經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了。”
“怎麽了?”
“我相信你們應該也注意到了,日記的內容全都是謊話連篇。不僅前後矛盾,而且沒有一個部分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