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過師父:“既然有那麽多先賢之墓就在山裏,我們長年住在山上,我天天在山林裏轉悠怎麽一個也沒找到過?”
師父捋捋鬍子反問我:“如果你不想被人找到,你會怎麽做?”
我說:“藏起來唄。”
師父問:“怎麽藏?”
我說:“藏在樹林裏就變成樹,藏在草叢裏就變成草,藏在石堆裏就變成石頭啊。”
師父摸摸我的頭,笑著說:“你說對嘍。那些山裏的樹、草、石頭都是先賢之墓。隱士是沒有墓碑和土饅頭的,他們化作嶽極山的一部分了,所以他們無處不在。”
“師父,為什麽那些先賢有學問卻選擇隱居?”佐良棟問。
“因為有時學問是無用的。”師父說。
“那我們還學什麽?反正無用。”我嬉皮笑臉地說。
“有時無用便是有時有用。”師父耐心地說,“你們先學會了,然後擇機而用。”
佐良棟乖順地點頭。
我還在不依不饒:“那要是一輩子都等不著用的機會不就白學了?”
師父邊捋鬍子邊說:“那就像為師一樣,收兩個徒弟,把畢生所學傳下去。”
“為什麽非要收兩個?隻收一個徒弟不行嗎?”我接著問。
“事有正反,物有陰陽,萬事萬物相生相剋,方能久長。”師父慢條斯理地說。
佐良棟還是一副瞭然於胸的模樣,不停點頭。我卻不甚了了。
佐良棟長我三歲,比我先拜師兩年,總能和師父想到一處去。我偏愛提出奇談怪論,與師父和佐良棟爭辯一番。
師父對佐良棟十分嚴格,作息行至一絲不苟;對我倒十分寬容,不打不罵,放任自流。佐良棟從未對師父的區別對待有過絲毫怨意,反倒是我有時候會調皮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師母喜歡佐良棟,替佐良棟抱不平,怪師父偏心。師父嗬嗬笑,對師母說:“這兩個孩子天性不同,我也是因材施教,為他們好。”師母不好再管,隻偷偷給佐良棟加餐,看得我眼饞。
一聲悶雷把我從夢中驚醒,入夏了夜晚悶熱得很,銅盆裏的冰塊早化成了溫水。等到早上連溫水都隻剩下一半,另一半隨熱氣蒸入空中,讓悶熱裏再加上厚重的濕氣,屋裏簡直沒法待。打扇的丫鬟已經耷拉著腦袋睡著了。果然是年輕,能耐住溽熱的暑氣,卻耐不住軀體的疲倦。這種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衰老了,單一的疲倦無法令我獲得好眠。
“左丞相醒了?”丫鬟一個激靈從小寐中清醒,有些惶恐地繼續打扇,一道熱風黏黏地掠過我的脖頸。
“去地窖換一盆冰吧。”我使喚那丫鬟。
丫鬟答應著去了。她不會怪我深更半夜裏折騰她的。這樣的天氣能去地窖取冰是好差事,她運氣好的話還能喝到一杯冰水,通身清涼。這時節,值夜也是好差事,至少能躲掉毒日頭。
大理寺的監牢是一個一個擱在露天的衣櫃樣大的籠子,冬天奇冷,夏天暴曬。佐良棟現在就被關在其中一個籠子裏。我猜他也睡不著,不知他有沒有回想嶽極山。
夢境太過清晰,清晰得不像是隔了三十多年的記憶。我十九歲那年,我和佐良棟行了謝師禮,算是畢了業,因為師父說他已經沒什麽可教我倆的了,打發我倆下山去。我興奮得幾天都睡不安穩,天天數著下山的日子。佐良棟也睡不安穩,他捨不得離開師父、師母和嶽極山。
畢業那天,我倆天不亮就要起身沐浴、束髮、整理行裝,日出時分向師父和師娘行禮,晌午之前必須走出嶽極山,否則就一輩子都不許出山了。這是規矩,從師父的師父的師父……不知追溯到哪位師父那兒流傳下來的不容更改的規矩。
行禮的時候,我和佐良棟並排跪在師父膝前。我抽抽搭搭的,佐良棟無語凝噎。師父把兩隻手分別搭在我倆的肩頭,正色道:“這是為師教你們的最後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千萬要認真聽,牢記在心。你們倆不同姓,不同鄉,不同年,下了山沒人知道你們是同門。本朝的科舉分明經與進士兩科。前者重文采,後者重思辨。考中明經科者,多為禦史諫官之新秀;而考中進士科者,多為施政治民之儲材。二者發展方向有所不同。佑安不拘小節,行事跳脫,不適合走按部就班的路子,應該去考明經科,做風聞言事的諫官,走專門以下犯上譁眾取寵的投機路子。良棟穩重老成,心思縝密,應該去考進士科,穩紮穩打,走從地方到中央逐級升遷的傳統路子。這樣的設計還能避免你倆過早地交鋒,折損實力。佑安會出頭得更早,升遷得更快,但良棟的路會走得更穩、更安。快則險,穩則緩。這就是為師常說的萬事萬物相生相剋了。你們走好各自的路,務必保持距離,不到生死關頭不要出手相助,不升至三品以上也不要輕易相鬥。記住!今日下山之後,永不可告知他人你倆是同門同窗。你倆要從此裝作陌路,甚至成為政敵。這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為師畢生心血全在你二人身上,莫要辜負了為師的期望!”
我在嶽極山生活了十二年,佐良棟生活了十四年。我們都是沒有父母的孤兒。師父、師母便是我倆的父母。師父的思想早就刻在我和佐良棟心裏了,他的意思我倆全明白。仕途兇險,成敗難料,脆弱的雞蛋不能都放進一個籃子裏,以免被全部打碎。官不高權不重的做不成什麽大事,而官高權重的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如果不甘心在這嶽極山裏隱居一世,那麽下山出仕之日便得把貪榮戀生的念頭割斷。非有如此之決心者,皆為庸者。這是開蒙第一天師父就說過的話。師父曾問過我和佐良棟,問我倆是願意下山還是願意在山裏過一輩子。我當時就回答願意下山。佐良棟思慮了三天,也選擇了下山。所以,前路如何,不是師父逼的,是我倆自己選的。
師父捋捋鬍子反問我:“如果你不想被人找到,你會怎麽做?”
我說:“藏起來唄。”
師父問:“怎麽藏?”
我說:“藏在樹林裏就變成樹,藏在草叢裏就變成草,藏在石堆裏就變成石頭啊。”
師父摸摸我的頭,笑著說:“你說對嘍。那些山裏的樹、草、石頭都是先賢之墓。隱士是沒有墓碑和土饅頭的,他們化作嶽極山的一部分了,所以他們無處不在。”
“師父,為什麽那些先賢有學問卻選擇隱居?”佐良棟問。
“因為有時學問是無用的。”師父說。
“那我們還學什麽?反正無用。”我嬉皮笑臉地說。
“有時無用便是有時有用。”師父耐心地說,“你們先學會了,然後擇機而用。”
佐良棟乖順地點頭。
我還在不依不饒:“那要是一輩子都等不著用的機會不就白學了?”
師父邊捋鬍子邊說:“那就像為師一樣,收兩個徒弟,把畢生所學傳下去。”
“為什麽非要收兩個?隻收一個徒弟不行嗎?”我接著問。
“事有正反,物有陰陽,萬事萬物相生相剋,方能久長。”師父慢條斯理地說。
佐良棟還是一副瞭然於胸的模樣,不停點頭。我卻不甚了了。
佐良棟長我三歲,比我先拜師兩年,總能和師父想到一處去。我偏愛提出奇談怪論,與師父和佐良棟爭辯一番。
師父對佐良棟十分嚴格,作息行至一絲不苟;對我倒十分寬容,不打不罵,放任自流。佐良棟從未對師父的區別對待有過絲毫怨意,反倒是我有時候會調皮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師母喜歡佐良棟,替佐良棟抱不平,怪師父偏心。師父嗬嗬笑,對師母說:“這兩個孩子天性不同,我也是因材施教,為他們好。”師母不好再管,隻偷偷給佐良棟加餐,看得我眼饞。
一聲悶雷把我從夢中驚醒,入夏了夜晚悶熱得很,銅盆裏的冰塊早化成了溫水。等到早上連溫水都隻剩下一半,另一半隨熱氣蒸入空中,讓悶熱裏再加上厚重的濕氣,屋裏簡直沒法待。打扇的丫鬟已經耷拉著腦袋睡著了。果然是年輕,能耐住溽熱的暑氣,卻耐不住軀體的疲倦。這種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衰老了,單一的疲倦無法令我獲得好眠。
“左丞相醒了?”丫鬟一個激靈從小寐中清醒,有些惶恐地繼續打扇,一道熱風黏黏地掠過我的脖頸。
“去地窖換一盆冰吧。”我使喚那丫鬟。
丫鬟答應著去了。她不會怪我深更半夜裏折騰她的。這樣的天氣能去地窖取冰是好差事,她運氣好的話還能喝到一杯冰水,通身清涼。這時節,值夜也是好差事,至少能躲掉毒日頭。
大理寺的監牢是一個一個擱在露天的衣櫃樣大的籠子,冬天奇冷,夏天暴曬。佐良棟現在就被關在其中一個籠子裏。我猜他也睡不著,不知他有沒有回想嶽極山。
夢境太過清晰,清晰得不像是隔了三十多年的記憶。我十九歲那年,我和佐良棟行了謝師禮,算是畢了業,因為師父說他已經沒什麽可教我倆的了,打發我倆下山去。我興奮得幾天都睡不安穩,天天數著下山的日子。佐良棟也睡不安穩,他捨不得離開師父、師母和嶽極山。
畢業那天,我倆天不亮就要起身沐浴、束髮、整理行裝,日出時分向師父和師娘行禮,晌午之前必須走出嶽極山,否則就一輩子都不許出山了。這是規矩,從師父的師父的師父……不知追溯到哪位師父那兒流傳下來的不容更改的規矩。
行禮的時候,我和佐良棟並排跪在師父膝前。我抽抽搭搭的,佐良棟無語凝噎。師父把兩隻手分別搭在我倆的肩頭,正色道:“這是為師教你們的最後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千萬要認真聽,牢記在心。你們倆不同姓,不同鄉,不同年,下了山沒人知道你們是同門。本朝的科舉分明經與進士兩科。前者重文采,後者重思辨。考中明經科者,多為禦史諫官之新秀;而考中進士科者,多為施政治民之儲材。二者發展方向有所不同。佑安不拘小節,行事跳脫,不適合走按部就班的路子,應該去考明經科,做風聞言事的諫官,走專門以下犯上譁眾取寵的投機路子。良棟穩重老成,心思縝密,應該去考進士科,穩紮穩打,走從地方到中央逐級升遷的傳統路子。這樣的設計還能避免你倆過早地交鋒,折損實力。佑安會出頭得更早,升遷得更快,但良棟的路會走得更穩、更安。快則險,穩則緩。這就是為師常說的萬事萬物相生相剋了。你們走好各自的路,務必保持距離,不到生死關頭不要出手相助,不升至三品以上也不要輕易相鬥。記住!今日下山之後,永不可告知他人你倆是同門同窗。你倆要從此裝作陌路,甚至成為政敵。這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為師畢生心血全在你二人身上,莫要辜負了為師的期望!”
我在嶽極山生活了十二年,佐良棟生活了十四年。我們都是沒有父母的孤兒。師父、師母便是我倆的父母。師父的思想早就刻在我和佐良棟心裏了,他的意思我倆全明白。仕途兇險,成敗難料,脆弱的雞蛋不能都放進一個籃子裏,以免被全部打碎。官不高權不重的做不成什麽大事,而官高權重的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如果不甘心在這嶽極山裏隱居一世,那麽下山出仕之日便得把貪榮戀生的念頭割斷。非有如此之決心者,皆為庸者。這是開蒙第一天師父就說過的話。師父曾問過我和佐良棟,問我倆是願意下山還是願意在山裏過一輩子。我當時就回答願意下山。佐良棟思慮了三天,也選擇了下山。所以,前路如何,不是師父逼的,是我倆自己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