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滿世界找詭:散客月下四海奇譚 作者:散客月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聽啪啦一聲,陶罐破裂成一堆碎片。
燈光下,一堆繩索如死蛇斷筋骨,攤成一堆爛牛糞狀。
那孩子不見了……偌大的廣場,總目睽睽之下,一個活生生的小男孩就這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觀眾愣了半天,這才掌聲齊鳴,紛紛向印度阿三投擲錢幣。
印度人雙手合十謝過施捨者,拾起繩索,纏捆在腰間,步履蹣跚地遠去了。
碎石地麵上,一灘碎陶片。
2、老劇場
“哦……”艾斯勒突然醒悟過來,對我說:“這時,我才想起,最近幾天,巴黎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魔術節,我們看到的是失傳多年的印度古魔術——神仙繩。此前我曾聽一位印度留學生提起過這種神技,還以為是他是吹牛呢。”
“是啊,我過去也在電視上看過,一百年前,英國人曾在印度集市上拍攝到的黑白影片,記得電視上說,這種絕活已經失傳了,沒想到今天會在巴黎見到。”
我們回到餐桌前,老頭叫服務員埋單,我還在感慨:“開始,我還真以為是耍蛇的藝人呢……”
艾斯勒叫了一輛計程車,坐穩後,艾斯勒搖搖頭,道:
“您沒看錯,那印度人的確是在耍蛇——那從陶罐中探出腦袋,攀上天空的東西,全是蛇,三條一組纏在一起,大約有三十多條蛇首位相接,應該是印度麻蛇,無毒,圓頭黃皮膚,看上去很像麻繩,但的確是蛇,所以能在笛聲中憑空直立。”
“您眼力真好。”我由衷地贊道,然後又問:“那您看出這魔術的最高秘密沒?那孩子哪去了?”
“最高的秘密?嗬嗬,當然看不穿,既然是魔術嘛,總得有獨到之處,外行人怎麽看得穿,再說,看穿魔術,揭秘魔術都不是什麽值得讚頌的行為,您有解密能力不如自己去去做魔術師,我們外行人就別去過多想他了罷……哦,到了。”
印度藝人耍弄的究竟是麻繩還是蛇?我沒看清,但我認可艾斯勒先生這種對藝術的尊重態度。各行有各行的生存之道,何必隔行砸飯碗。
計程車停在一條深巷內,兩旁均是四五層樓的連體建築,排樓中間有一處開口,噴水池小廣場上,一幢獨棟廊柱門矮樓,希臘式三角門楣上有霓虹燈拚寫的法文字幕。
“美杜莎劇場。”艾斯勒介紹說:“巴黎最古老的小劇院,有超過四百年歷史,您需要了解的答案就在這裏麵。”
劇院大廳有海報,一出名為《美杜莎》的芭蕾舞劇正在上演。
“您別瞧這座劇院很小,但它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世界上被反覆公演次數最多的芭蕾舞劇就在這裏上演。”
“哦,得到吉尼斯紀錄的認可嗎?”
“暫時還沒有,據說找證據不容易,芭蕾舞《美杜莎》的首演時間應該是十八世紀初,當時的演出紀錄至今沒能找到,再有就是,這個故事來自法國民間,與經典中的‘美杜莎’傳說相距甚遠,一直沒能被主流藝術家們接受。”
美杜莎,古希臘傳說中蛇精,美麗與邪惡交織的代名詞。
3、美杜莎
劇場內部空間不大,與北京城裏表演相聲的老茶館差不了多少,演出大廳最多隻能容納二百來觀眾,距離開演時間僅剩幾分鍾,觀眾還沒坐滿一半。
環顧四周,裝飾陳舊,洛可可式的卷花浮雕時有剝落,聚光燈下的舞台上,暗紅色天鵝絨幕布顯出多處褪色痕跡。
艾斯勒訂到的是最好的位置,樓座一排中間。樂池內的情形清晰可見,正在調試樂器的樂手們清一色的滿頭銀髮。
我瞥了一眼我的朋友,看看那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白鬍子,我懷疑他也是池子裏老樂師中的一員。
燈光漸暗,樂聲響起,幕布拉開,綠色森林連著遠山,山下有一座中世紀城堡圖形,我有點想笑,這都什麽年頭了,還見得到硬紙板製作的舞台布景。
序幕是一組群舞,七位身著芭比娃娃裙裝的小姑娘,在森林中尋找鳥蛋,邂逅七隻大白兔……樂曲歡快舞蹈輕盈,像是表現復活節的情景。
芭蕾舞的好處就在於無須語言,音樂與舞姿講訴的故事適合任何國度的觀眾。
艾斯勒低聲向我介紹說:“這是一出純粹的法國芭蕾,作曲家與編舞者都是十八世紀初的法國人。”
果然,未經現代芭蕾改造的舞姿,有些笨拙有點硬……莫非是,粉妝後麵的舞者年齡都太大了?
還好,雖然樂師都很老,但音樂不會老,整部戲配樂勝過舞蹈,樂曲為每一幕簡陋的場景添上豐富的注釋,聽上去,這位法國作曲家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他透過音符講故事的能力絕不輸給柴可夫斯基。
我耐著性子看下去。說實話,故事也乏善可陳,大意講的是,復活節早上,幾位小姑娘找到一窩大蛋,於是拿到城堡裏獻給王子,一名年輕女子到城堡來討要蛋,王子愛上了那位姑娘,姑娘拒絕求愛,執意討要大蛋,就在王子同意歸還鳥蛋時,一群老鷹搶走了蛋……王子與姑娘一道進山追鷹,最後合力打敗老鷹,奪回大蛋。
最後一幕開啟時,音樂如風馳電騁,舞台上電閃雷鳴,七枚大蛋搖搖晃晃,七條黑蛇破殼而出。
燈光下,一堆繩索如死蛇斷筋骨,攤成一堆爛牛糞狀。
那孩子不見了……偌大的廣場,總目睽睽之下,一個活生生的小男孩就這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觀眾愣了半天,這才掌聲齊鳴,紛紛向印度阿三投擲錢幣。
印度人雙手合十謝過施捨者,拾起繩索,纏捆在腰間,步履蹣跚地遠去了。
碎石地麵上,一灘碎陶片。
2、老劇場
“哦……”艾斯勒突然醒悟過來,對我說:“這時,我才想起,最近幾天,巴黎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魔術節,我們看到的是失傳多年的印度古魔術——神仙繩。此前我曾聽一位印度留學生提起過這種神技,還以為是他是吹牛呢。”
“是啊,我過去也在電視上看過,一百年前,英國人曾在印度集市上拍攝到的黑白影片,記得電視上說,這種絕活已經失傳了,沒想到今天會在巴黎見到。”
我們回到餐桌前,老頭叫服務員埋單,我還在感慨:“開始,我還真以為是耍蛇的藝人呢……”
艾斯勒叫了一輛計程車,坐穩後,艾斯勒搖搖頭,道:
“您沒看錯,那印度人的確是在耍蛇——那從陶罐中探出腦袋,攀上天空的東西,全是蛇,三條一組纏在一起,大約有三十多條蛇首位相接,應該是印度麻蛇,無毒,圓頭黃皮膚,看上去很像麻繩,但的確是蛇,所以能在笛聲中憑空直立。”
“您眼力真好。”我由衷地贊道,然後又問:“那您看出這魔術的最高秘密沒?那孩子哪去了?”
“最高的秘密?嗬嗬,當然看不穿,既然是魔術嘛,總得有獨到之處,外行人怎麽看得穿,再說,看穿魔術,揭秘魔術都不是什麽值得讚頌的行為,您有解密能力不如自己去去做魔術師,我們外行人就別去過多想他了罷……哦,到了。”
印度藝人耍弄的究竟是麻繩還是蛇?我沒看清,但我認可艾斯勒先生這種對藝術的尊重態度。各行有各行的生存之道,何必隔行砸飯碗。
計程車停在一條深巷內,兩旁均是四五層樓的連體建築,排樓中間有一處開口,噴水池小廣場上,一幢獨棟廊柱門矮樓,希臘式三角門楣上有霓虹燈拚寫的法文字幕。
“美杜莎劇場。”艾斯勒介紹說:“巴黎最古老的小劇院,有超過四百年歷史,您需要了解的答案就在這裏麵。”
劇院大廳有海報,一出名為《美杜莎》的芭蕾舞劇正在上演。
“您別瞧這座劇院很小,但它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世界上被反覆公演次數最多的芭蕾舞劇就在這裏上演。”
“哦,得到吉尼斯紀錄的認可嗎?”
“暫時還沒有,據說找證據不容易,芭蕾舞《美杜莎》的首演時間應該是十八世紀初,當時的演出紀錄至今沒能找到,再有就是,這個故事來自法國民間,與經典中的‘美杜莎’傳說相距甚遠,一直沒能被主流藝術家們接受。”
美杜莎,古希臘傳說中蛇精,美麗與邪惡交織的代名詞。
3、美杜莎
劇場內部空間不大,與北京城裏表演相聲的老茶館差不了多少,演出大廳最多隻能容納二百來觀眾,距離開演時間僅剩幾分鍾,觀眾還沒坐滿一半。
環顧四周,裝飾陳舊,洛可可式的卷花浮雕時有剝落,聚光燈下的舞台上,暗紅色天鵝絨幕布顯出多處褪色痕跡。
艾斯勒訂到的是最好的位置,樓座一排中間。樂池內的情形清晰可見,正在調試樂器的樂手們清一色的滿頭銀髮。
我瞥了一眼我的朋友,看看那修剪得整整齊齊的白鬍子,我懷疑他也是池子裏老樂師中的一員。
燈光漸暗,樂聲響起,幕布拉開,綠色森林連著遠山,山下有一座中世紀城堡圖形,我有點想笑,這都什麽年頭了,還見得到硬紙板製作的舞台布景。
序幕是一組群舞,七位身著芭比娃娃裙裝的小姑娘,在森林中尋找鳥蛋,邂逅七隻大白兔……樂曲歡快舞蹈輕盈,像是表現復活節的情景。
芭蕾舞的好處就在於無須語言,音樂與舞姿講訴的故事適合任何國度的觀眾。
艾斯勒低聲向我介紹說:“這是一出純粹的法國芭蕾,作曲家與編舞者都是十八世紀初的法國人。”
果然,未經現代芭蕾改造的舞姿,有些笨拙有點硬……莫非是,粉妝後麵的舞者年齡都太大了?
還好,雖然樂師都很老,但音樂不會老,整部戲配樂勝過舞蹈,樂曲為每一幕簡陋的場景添上豐富的注釋,聽上去,這位法國作曲家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他透過音符講故事的能力絕不輸給柴可夫斯基。
我耐著性子看下去。說實話,故事也乏善可陳,大意講的是,復活節早上,幾位小姑娘找到一窩大蛋,於是拿到城堡裏獻給王子,一名年輕女子到城堡來討要蛋,王子愛上了那位姑娘,姑娘拒絕求愛,執意討要大蛋,就在王子同意歸還鳥蛋時,一群老鷹搶走了蛋……王子與姑娘一道進山追鷹,最後合力打敗老鷹,奪回大蛋。
最後一幕開啟時,音樂如風馳電騁,舞台上電閃雷鳴,七枚大蛋搖搖晃晃,七條黑蛇破殼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