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 作者:李寒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普魯士的煤炭蘊藏量十分豐富。多集中在魯爾區、薩爾區以及哈士山脈和厄爾士山之間。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由於這些地區煤炭尚未得到大規模的開採,因而產量還不高。例如1846年,產煤僅有320萬噸,少於法國的450萬噸4。可是,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發展,煤的產量迅速提高。據統計,1850年為700萬噸,1860年為1700萬噸,1870年達到3400萬噸5。
在煤炭生產增長的推動下,冶金工業得到迅速發展。1850年,生鐵產量僅有21萬噸。經過二十年,到1870年,已達到139萬噸6(據另一資料為140萬噸7)。這一年,在德意誌關稅同盟境內,鐵的消費量平均每人達到38.8公斤8。1850年至1870年,鋼產量也由5900噸增加到17萬噸9。
隨著煤炭,鋼鐵生產的發展,普魯士的機器製造業也發展起來。從1846年到1861年,機器製造廠由130家增加到300家10。有些機器製造廠規模相當可觀。如專門製造蒸汽機的柏林波爾錫希工廠,1866年已有1600名工人,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11)。在1870年所擁有的3485輛蒸汽機車中,大多數為本國所製造。柏林和薩克森的機器廠的產品,不僅供應本國市場,甚至向法國和英國出口(12)。機器製造業與軍火工業有著密切的聯繫。以製造大炮和炮彈聞名的克虜伯公司,1870年已有工人7000人(13)。它同斯汀納斯企業,波爾錫希企業一起,成為該國軍隊武器裝備的主要供應者。
鐵路建設也非常突出。德國歷史學家特萊施克說:“首先把德國從它的經濟停滯中拉起來的,就是鐵路。”(14)第一條鐵路在1835年通車,從紐倫堡到費爾特,全長12公裏。1848年,鐵路則增加到2500公裏,已超過同一時期法國的鐵路長度(15)。1850年,鐵路長度達到6000公裏,遍布全國(16)。經過二十年的修築,到1870年時鐵路長度已高達21471公裏(17)。與此同時(1851年到1870年),機車數量由498輛增加到3485輛,貨車車廂由6825個增加到76824個。從1850年至1870年,鐵路的貨運量增長了十九倍(18)。鐵路不僅帶動了採礦、冶金和機器製造工業的發展,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普魯士的經濟實力。正如一位外國經濟史學者所說:“鐵路加強了普魯士的戰略地位,使它在經濟上的發展更加迅速了。在同丹麥、奧地利和法國作鬥爭的決定性時刻裏(指1864年普奧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引者),也曾顯示了這一點。”(19)
在談論普魯士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還不應忽視其農業的發展。從十九世紀初期到五十年代,農業方麵實行了一係列改革,逐漸廢除了封建農奴製。農奴製的廢除不僅加速了農民的分化,使破產農民流往城市,成為僱傭勞動者,而且也使得占有大量土地並獲得巨額贖金的封建地主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場,使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係逐漸發展起來。這種由封建經濟逐漸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普魯士式道路”。“普魯士式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該國農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農業沿著“普魯士式道路”發展的過程中,還不斷改進耕作技術,使用化學肥料,並且廣泛採用耕機、條播機、收割機、打穀機,甚至出現了蒸汽犁(20)。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擴大了耕地麵積,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十九世紀中期,耕地麵積擴大到2500萬公頃以上(21)。1870年,每公頃小麥的產量達到1.25噸(22)。此時期馬鈴薯和甜菜的收穫量,均占世界第一位(23)。隨著糧食和飼料的增多,牲畜的數量也增加很快。農業生產的發展,必然對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8.2 二
當普魯士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法國的經濟雖然也在發展,但卻是相對落後。究其原因:
一是法國的煤鐵礦藏較少,鋼鐵工業發展很慢,產量不高。據統計,煤產量1828年為177萬噸。雖然在1847年已達515萬噸,可是同年的消費量卻為750萬噸以上。不足之數,需要依靠進口來補充(24)。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發展,1869年產煤才至1346萬噸(25)。而1870年卻降至1333萬噸(26)。生鐵的產量,1818年隻有11萬噸,1830年為25萬噸,1848年為47萬噸,1869年達到138萬噸(27),1870年下降為117萬噸(28)。至於鋼的生產,更是顯得落後。1851年隻有1萬噸,1869年才達到10萬噸(29)。1870年下降為8萬噸(30)。鋼鐵工業的發展緩慢,又影響到機器製造業。以蒸汽機為例:1850年蒸汽機動力總數為37萬匹馬力,1870年增加到185萬匹馬力(31)。蒸汽機動力總數大大低於普魯士。
二是輕工業占優勢,重工業比重較小。在工業企業中,小企業所占比重又較大,10名工人以下的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5%,千名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寥若晨星(32)。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占72.6%,重工業隻占27.4%(33)。在輕工業中,生產精美時裝、名貴家俱和高級奢侈品的部門一直占著重要地位。六十年代末的統計資料顯示,服飾和奢侈品的年產值達到15億法郎,而全部採礦和金屬加工業的年產值卻隻有5.65億法郎(34)。
三是鐵路運輸在國民經濟中屬於薄弱環節。1832年,從聖太田到裏昂的鐵路正式通車。這是法國第一條使用蒸汽機車並且運送旅客的鐵路。四十年代末,約有3000公裏鐵路。1869年,鐵路線長度達到17600公裏(35)。1870年,即普法戰爭爆發的這一年,法國鐵路長度雖已達17924公裏,(36)而這一年普魯士已有鐵路21471公裏。不僅長度少於普魯士,而且建設速度也低於普魯士。德國歷史學家特萊施克說得好:當法國的各大幹線通車時,德國的主要鐵路已經營運十年了(37)。
在煤炭生產增長的推動下,冶金工業得到迅速發展。1850年,生鐵產量僅有21萬噸。經過二十年,到1870年,已達到139萬噸6(據另一資料為140萬噸7)。這一年,在德意誌關稅同盟境內,鐵的消費量平均每人達到38.8公斤8。1850年至1870年,鋼產量也由5900噸增加到17萬噸9。
隨著煤炭,鋼鐵生產的發展,普魯士的機器製造業也發展起來。從1846年到1861年,機器製造廠由130家增加到300家10。有些機器製造廠規模相當可觀。如專門製造蒸汽機的柏林波爾錫希工廠,1866年已有1600名工人,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11)。在1870年所擁有的3485輛蒸汽機車中,大多數為本國所製造。柏林和薩克森的機器廠的產品,不僅供應本國市場,甚至向法國和英國出口(12)。機器製造業與軍火工業有著密切的聯繫。以製造大炮和炮彈聞名的克虜伯公司,1870年已有工人7000人(13)。它同斯汀納斯企業,波爾錫希企業一起,成為該國軍隊武器裝備的主要供應者。
鐵路建設也非常突出。德國歷史學家特萊施克說:“首先把德國從它的經濟停滯中拉起來的,就是鐵路。”(14)第一條鐵路在1835年通車,從紐倫堡到費爾特,全長12公裏。1848年,鐵路則增加到2500公裏,已超過同一時期法國的鐵路長度(15)。1850年,鐵路長度達到6000公裏,遍布全國(16)。經過二十年的修築,到1870年時鐵路長度已高達21471公裏(17)。與此同時(1851年到1870年),機車數量由498輛增加到3485輛,貨車車廂由6825個增加到76824個。從1850年至1870年,鐵路的貨運量增長了十九倍(18)。鐵路不僅帶動了採礦、冶金和機器製造工業的發展,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普魯士的經濟實力。正如一位外國經濟史學者所說:“鐵路加強了普魯士的戰略地位,使它在經濟上的發展更加迅速了。在同丹麥、奧地利和法國作鬥爭的決定性時刻裏(指1864年普奧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引者),也曾顯示了這一點。”(19)
在談論普魯士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還不應忽視其農業的發展。從十九世紀初期到五十年代,農業方麵實行了一係列改革,逐漸廢除了封建農奴製。農奴製的廢除不僅加速了農民的分化,使破產農民流往城市,成為僱傭勞動者,而且也使得占有大量土地並獲得巨額贖金的封建地主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場,使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係逐漸發展起來。這種由封建經濟逐漸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普魯士式道路”。“普魯士式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該國農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農業沿著“普魯士式道路”發展的過程中,還不斷改進耕作技術,使用化學肥料,並且廣泛採用耕機、條播機、收割機、打穀機,甚至出現了蒸汽犁(20)。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擴大了耕地麵積,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十九世紀中期,耕地麵積擴大到2500萬公頃以上(21)。1870年,每公頃小麥的產量達到1.25噸(22)。此時期馬鈴薯和甜菜的收穫量,均占世界第一位(23)。隨著糧食和飼料的增多,牲畜的數量也增加很快。農業生產的發展,必然對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8.2 二
當普魯士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法國的經濟雖然也在發展,但卻是相對落後。究其原因:
一是法國的煤鐵礦藏較少,鋼鐵工業發展很慢,產量不高。據統計,煤產量1828年為177萬噸。雖然在1847年已達515萬噸,可是同年的消費量卻為750萬噸以上。不足之數,需要依靠進口來補充(24)。經過五、六十年代的發展,1869年產煤才至1346萬噸(25)。而1870年卻降至1333萬噸(26)。生鐵的產量,1818年隻有11萬噸,1830年為25萬噸,1848年為47萬噸,1869年達到138萬噸(27),1870年下降為117萬噸(28)。至於鋼的生產,更是顯得落後。1851年隻有1萬噸,1869年才達到10萬噸(29)。1870年下降為8萬噸(30)。鋼鐵工業的發展緩慢,又影響到機器製造業。以蒸汽機為例:1850年蒸汽機動力總數為37萬匹馬力,1870年增加到185萬匹馬力(31)。蒸汽機動力總數大大低於普魯士。
二是輕工業占優勢,重工業比重較小。在工業企業中,小企業所占比重又較大,10名工人以下的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5%,千名工人以上的大企業寥若晨星(32)。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占72.6%,重工業隻占27.4%(33)。在輕工業中,生產精美時裝、名貴家俱和高級奢侈品的部門一直占著重要地位。六十年代末的統計資料顯示,服飾和奢侈品的年產值達到15億法郎,而全部採礦和金屬加工業的年產值卻隻有5.65億法郎(34)。
三是鐵路運輸在國民經濟中屬於薄弱環節。1832年,從聖太田到裏昂的鐵路正式通車。這是法國第一條使用蒸汽機車並且運送旅客的鐵路。四十年代末,約有3000公裏鐵路。1869年,鐵路線長度達到17600公裏(35)。1870年,即普法戰爭爆發的這一年,法國鐵路長度雖已達17924公裏,(36)而這一年普魯士已有鐵路21471公裏。不僅長度少於普魯士,而且建設速度也低於普魯士。德國歷史學家特萊施克說得好:當法國的各大幹線通車時,德國的主要鐵路已經營運十年了(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