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 作者:李寒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準備對奧戰爭時,為換取法國中立,1865年10月4日,俾斯麥會見拿破崙三世時說:“一個懷有遠大誌向的普魯士將把法國人的友誼看作是極端重要的。”為了迫使奧地利兩麵作戰,俾斯麥向義大利提出結成軍事同盟,遭到法國反對。於是,俾斯麥再次麵見拿破崙三世,對他說,普奧戰爭對普魯士來說是長期而艱苦的,是消耗戰,請拿破崙三世安心,普魯士不會對法國構成任何威脅。經過精心準備,終於贏得戰爭勝利。
對奧戰爭結束後,俾斯麥深知統一全德的最後一步將是與法國開戰,他先是利用法國對南德領土的覬覦,以寬大的條約把4個邦國拉到自己一邊,然後當法國要求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時,俾斯麥要求法國出具書麵材料,並暗中將法國的野心通知英俄。於是法國的野心開始讓英國深為擔憂,而俄國向來與法國在波蘭和東方問題上存在矛盾,義大利也因法國支持其境內的教皇領地而與之關係冷淡。在俾斯麥的催動下,很快法國就成了孤家寡人。1868年,為了製造戰爭導火線,俾斯麥派人到西班牙活動,使西班牙政府宣布將王位獻給普魯士王室的一位親王。法國大怒,要求普魯士書麵保證放棄這一王位。威廉一世急忙給俾斯麥發電報,意欲忍讓。但狡猾的俾斯麥卻擅自把發給法王電報中的“從長計議”變成了“沒有什麽可說的了”,和解的意思變成了輕蔑的拒絕。不出俾斯麥所料,縮寫後的電報在報紙上發表後,果然挑起了拿破崙三世的怒火,這個同樣急於轉嫁國內危機的君主很快就正式對普魯士宣戰。
7.3 三、處世方式機敏靈活,超強的人事駕馭能力保證了戰爭進程的順利進行
1863年底,正值德意誌與丹麥發生領土糾紛之時,俾斯麥決定先打丹麥,然後再收拾奧地利。為了進行戰爭時不至於腹背受敵,俾斯麥靈活運用外交手腕,不斷化敵為友,奇蹟般地使歐洲各國在適當的時刻保持中立,從而確保了普魯士始終隻同一個敵人作戰。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步都是按他精心設計的計劃進行的,他超強的人事駕馭能力可以說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在聯合奧地利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故意讓奧地利對領土分割產生不滿,為以後對奧戰爭留下伏筆。在對奧戰爭取勝之際,他又考慮到日後在對法戰爭中需要有奧地利的友好態度,因此力排高級將領要乘勝進入維也納的意見,與奧簽定了比較寬鬆的和約,則表現了其機敏靈活的處世能力。1867年,德國成立了北德意誌聯邦,這是俾斯麥統一德國的重要一步,但南德四邦受到法國控製,俾斯麥在統一南德四邦上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他的策略是:決不放槍打第一個來聞誘餌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來才放槍。果然,他在等到西南四個邦國都加入聯邦後,才跟法國交戰。
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糾紛。當時在埃姆斯溫泉療養的威廉一世將其與法國大使會見的經過用電報通知俾斯麥,讓俾斯麥對電報內容作必要的改動後發表。俾斯麥認為這是一樁對普魯士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提供了刺激法國宣戰的一個有利機會。在與軍方人士商議後,他當即篡改電報內容,使其帶上侮辱法國的口吻,並相信這將對“高盧牛”起到一塊紅布的效果。7月13日電文一發表,便引起法國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決定宣戰,這正是俾斯麥意料到的結果。翌日晚,普魯士政府亦向北德意誌聯邦發出動員令。由於法國的孤立和軍事上的失誤,普魯士則製定了周詳的作戰計劃,因此開戰不到一個半月,在9月2日的色當激戰,普軍大獲全勝,法國投降。這正是俾斯麥超強的人事駕馭能力的表現。
7.4 參考文獻
1、埃米爾.路德維希.俾斯麥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版,p13-14
2、馮超英:試論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內蒙古師大學報,1996年06期
3、張革英:論俾斯麥的現實主義外交策略與德國統一,菏澤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普法戰爭勝敗原因之經濟分析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歐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以普魯士的勝利和法國的失敗而結束。這次戰爭,使德國實現了統一,成立了德意誌帝國;同時它也促使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第三共和國的誕生。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無論政治或者戰爭,都離不開經濟這個基礎。深入研究普法戰爭中普勝法敗的原因,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本文從對戰前普魯士和法國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一些比較和分析,試圖闡明這樣一種觀點:雖然普法戰爭的勝敗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最重要的乃是經濟方麵的原因。
8.1 一
十九世紀初期的普魯士,是一個封建專製主義國家,社會經濟十分落後。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普魯士王國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促進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
到了該世紀三十年代,便開始了工業革命。從紡織工業到其他工業部門,逐漸採用機器。據統計,普魯士的蒸汽機總數,1837年為419台(7500匹馬力),1846年已增加到1139台(21700匹馬力)1。四十年代初,已擁有245輛蒸汽機車,到1870年,蒸汽機車已增至3485輛2。五、六十年代,工業革命進入高漲階段。在這二十年間,工業生產大約翻了兩番。1860年至1870年,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20%,而生產資料的生產則增長了33%3。在工業結構中,重心已由輕工業向重工業轉移,重工業已經成為整個工業發展的基礎。
對奧戰爭結束後,俾斯麥深知統一全德的最後一步將是與法國開戰,他先是利用法國對南德領土的覬覦,以寬大的條約把4個邦國拉到自己一邊,然後當法國要求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時,俾斯麥要求法國出具書麵材料,並暗中將法國的野心通知英俄。於是法國的野心開始讓英國深為擔憂,而俄國向來與法國在波蘭和東方問題上存在矛盾,義大利也因法國支持其境內的教皇領地而與之關係冷淡。在俾斯麥的催動下,很快法國就成了孤家寡人。1868年,為了製造戰爭導火線,俾斯麥派人到西班牙活動,使西班牙政府宣布將王位獻給普魯士王室的一位親王。法國大怒,要求普魯士書麵保證放棄這一王位。威廉一世急忙給俾斯麥發電報,意欲忍讓。但狡猾的俾斯麥卻擅自把發給法王電報中的“從長計議”變成了“沒有什麽可說的了”,和解的意思變成了輕蔑的拒絕。不出俾斯麥所料,縮寫後的電報在報紙上發表後,果然挑起了拿破崙三世的怒火,這個同樣急於轉嫁國內危機的君主很快就正式對普魯士宣戰。
7.3 三、處世方式機敏靈活,超強的人事駕馭能力保證了戰爭進程的順利進行
1863年底,正值德意誌與丹麥發生領土糾紛之時,俾斯麥決定先打丹麥,然後再收拾奧地利。為了進行戰爭時不至於腹背受敵,俾斯麥靈活運用外交手腕,不斷化敵為友,奇蹟般地使歐洲各國在適當的時刻保持中立,從而確保了普魯士始終隻同一個敵人作戰。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步都是按他精心設計的計劃進行的,他超強的人事駕馭能力可以說發揮到了極致。例如,在聯合奧地利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故意讓奧地利對領土分割產生不滿,為以後對奧戰爭留下伏筆。在對奧戰爭取勝之際,他又考慮到日後在對法戰爭中需要有奧地利的友好態度,因此力排高級將領要乘勝進入維也納的意見,與奧簽定了比較寬鬆的和約,則表現了其機敏靈活的處世能力。1867年,德國成立了北德意誌聯邦,這是俾斯麥統一德國的重要一步,但南德四邦受到法國控製,俾斯麥在統一南德四邦上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他的策略是:決不放槍打第一個來聞誘餌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來才放槍。果然,他在等到西南四個邦國都加入聯邦後,才跟法國交戰。
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糾紛。當時在埃姆斯溫泉療養的威廉一世將其與法國大使會見的經過用電報通知俾斯麥,讓俾斯麥對電報內容作必要的改動後發表。俾斯麥認為這是一樁對普魯士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提供了刺激法國宣戰的一個有利機會。在與軍方人士商議後,他當即篡改電報內容,使其帶上侮辱法國的口吻,並相信這將對“高盧牛”起到一塊紅布的效果。7月13日電文一發表,便引起法國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決定宣戰,這正是俾斯麥意料到的結果。翌日晚,普魯士政府亦向北德意誌聯邦發出動員令。由於法國的孤立和軍事上的失誤,普魯士則製定了周詳的作戰計劃,因此開戰不到一個半月,在9月2日的色當激戰,普軍大獲全勝,法國投降。這正是俾斯麥超強的人事駕馭能力的表現。
7.4 參考文獻
1、埃米爾.路德維希.俾斯麥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版,p13-14
2、馮超英:試論俾斯麥與德國統一,內蒙古師大學報,1996年06期
3、張革英:論俾斯麥的現實主義外交策略與德國統一,菏澤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普法戰爭勝敗原因之經濟分析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歐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以普魯士的勝利和法國的失敗而結束。這次戰爭,使德國實現了統一,成立了德意誌帝國;同時它也促使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第三共和國的誕生。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無論政治或者戰爭,都離不開經濟這個基礎。深入研究普法戰爭中普勝法敗的原因,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本文從對戰前普魯士和法國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一些比較和分析,試圖闡明這樣一種觀點:雖然普法戰爭的勝敗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最重要的乃是經濟方麵的原因。
8.1 一
十九世紀初期的普魯士,是一個封建專製主義國家,社會經濟十分落後。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普魯士王國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促進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
到了該世紀三十年代,便開始了工業革命。從紡織工業到其他工業部門,逐漸採用機器。據統計,普魯士的蒸汽機總數,1837年為419台(7500匹馬力),1846年已增加到1139台(21700匹馬力)1。四十年代初,已擁有245輛蒸汽機車,到1870年,蒸汽機車已增至3485輛2。五、六十年代,工業革命進入高漲階段。在這二十年間,工業生產大約翻了兩番。1860年至1870年,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20%,而生產資料的生產則增長了33%3。在工業結構中,重心已由輕工業向重工業轉移,重工業已經成為整個工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