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亨利 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 林添貴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7, 維納 洛赫,《德國史》(北京大學歷史係譯),三聯書店,1970


    8, 科佩爾 s 平森,《德國近現代史》(範德一、林瑞斌、何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9, 艾倫 帕麥爾,《俾斯麥傳》(高年生 張年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0, 艾米爾 魯特維克,《俾斯麥》(韓潔 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11, 王繩祖《國際關係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


    12, 《國際條約集》(1648-1871),(1872-1916),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


    13, 《拿破崙三世》,商務印書館


    14,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中文版,第10,1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15, norman rich,great power diplomacy 1814-1914,ny,1992


    16, william lnger,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1871-1890,ny,1931


    17, a j p taylor,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1848-1918,oxford


    18, ralph r.menning,the art of the possible,1814-1914,ny,1996


    19, s.badsey,the franco prussian war,1870-1871,london,2002


    20, sneh mahajan, british foreign policy,1874-1914,ny,2002


    21,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part i~f europe,vol.ix france,1847-1878


    7 論俾斯麥的個性對德國統一戰爭的影響


    摘要:德國在近代曾是一個長期分裂的國家,普魯士最終能夠完成德國的統一,是和其宰相俾斯麥的努力分不開的。筆者認為,俾斯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獨特的個性,對德國實現統一的三次王朝戰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俾斯麥;個性;德國統一


    不可否認,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是有些歷史人物的功勞也是不能磨滅的,在德國統一的歷史上,俾斯麥無疑是功績最大的人物。筆者認為:正是俾斯麥與眾不同的個性,決定了在由他領導的德國統一戰爭中能夠積極採取正確有效的外交戰略和軍事策略,贏得戰爭的勝利。


    7.1 一、驕傲自信,永不服輸的個性註定了統一戰爭必勝的結局


    俾斯麥驕傲自信,永不服輸的個性早在其年輕時就已凸顯出來。1839年,他向波茨坦當局遞交辭呈時說:“我的抱負是指揮別人,而不是聽人指揮”。這種自信、傲氣和永不服輸的精神在他領導德國統一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850年以來德意誌各邦國要求民族統一的呼聲日益強烈,這種呼聲引起了俾斯麥的關注。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國會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聲稱要用鐵和血來解決當前的重大問題,並在議會強行通過軍費預算案。他對普魯士完成德意誌的統一充滿信心。1863年,丹麥議會通過新憲法,將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兩處屬於德意誌邦聯且講德語但又與丹麥間有同盟關係的公國)劃入丹麥版圖,這無疑給了普魯士最好的藉口。俾斯麥很快聯合奧地利對丹麥宣戰。戰爭中他親任軍事指揮,普奧聯軍殺敵勇敢,戰爭很快以普奧的勝利而告終。


    由於領土分配出現矛盾,剛剛做完盟友的兩個邦國又很快開戰。俾斯麥清楚地知道奧地利是一個比丹麥強大的多的競爭對手,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最大威脅,因此他在禦前會議上堅定地說:“我拿腦袋做賭注,哪怕我上斷頭台,也要賭到底……德意誌命運的難解之結,不能用雙雄並立政策這種溫和的方式解開,而隻能用劍來斬開”,他的自信和傲氣再次呈現在世人麵前。1866年6月16日普奧戰爭終於打響,這一次俾斯麥雖然在外交上做足了準備,但在戰場上卻沒有必勝的把握,因為普魯士人民並不支持他,俾斯麥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出色的普魯士軍官和富有紀律的士兵。在俾斯麥永不服輸的精神的支持下,僅僅七周後,戰爭就以普魯士的勝利而結束了。


    北德聯邦建立後,俾斯麥很清楚法國的拿破崙三世絕不會輕易放棄對南德四邦的控製,因為當時歐洲的國際關係是千絲萬縷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行為都會牽動其他國家的神經,因此,俾斯麥統一德國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失誤。在英法俄等強國麵前,俾斯麥是絕對不肯屈服的。在俾斯麥的調動下,所有德意誌邦國都為民族統一事業而團結了起來,南德諸邦甚至動員軍隊與北德聯邦共同組成一支50萬人的德意誌民族軍。9月2日,在色當決戰中,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元帥毛奇所俘。俾斯麥乘勝繼續揮戈前進,直搗巴黎,取得戰爭勝利。英俄兩國也未再阻撓,德國統一終於完成。


    7.2 二、生性多疑,狡黠善變的個性使統一戰爭總是能夠化險為夷,左右逢緣


    早在1856年,俾斯麥就提出了確立普魯士在德意誌的霸權地位的目標。這項政策實施的關鍵是削弱奧地利並把它從德意誌排除出去。因此在對丹麥戰爭時,俾斯麥擔心奧地利會趁機製造事端,削弱普魯士,就把奧地利也拉入戰爭,同時還可以看看奧地利的軍事實力。1864年8月雙方簽訂《加斯泰因協定》:什勒斯維希劃給普魯士,奧地利則分得了和自己並不相連的荷爾施泰因。這是俾斯麥故意的布局,是俾斯麥設計的迷魂陣。之後奧皇約瑟夫想用麻煩不斷的霍爾斯坦換取格拉茨省,被俾斯麥拒絕。很快他就把軍隊開進了這一地區,雙方終於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為俾斯麥提供了對奧戰爭的藉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寒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寒秋並收藏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