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 作者:李寒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俾斯麥也尋求與義大利結盟,讓奧地利處於兩麵作戰的境地,由於俾斯麥許諾在對奧戰爭勝利後義大利可以恢復威尼西亞,二者一拍即合。另一方麵也借花獻佛,討好以義大利統一和民族自決保護人自居的拿破崙三世。而拿破崙三世也與奧地利達成了協議,規定即便奧地利獲勝,也把威尼斯地區交還給義大利(這一協議簡直不可思議,也許是拿破崙三世為了補償當年對義大利的出賣而刻意為之的)。拿破崙三世一貫為了他國的利益而火中取栗,到處冒險,但就是不肯為了獲得法國周邊的土地而大動幹戈,實在是令人費解。
奧地利戰敗後,德意誌聯盟被解散。美因河以北地區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誌聯邦。奧地利被排斥在這一聯邦外,法國一無所獲,除了南德四邦還遊離在北德意誌聯邦之外,德國的最終統一已經不可逆轉。
第三場戰爭,普法戰爭。
德國統一的最強大對手是法國,這一場戰爭也是最為關鍵的戰爭。由於俾斯麥為孤立法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同時也是因為拿破崙三世自掘墳墓,到普法戰爭前夕,法國已經是孤家寡人了。
首先由於英國奉行歐洲大陸勢力均衡政策,希望加強中歐反對周邊的法、俄兩大強國,而且因為拿破崙三世在比利時和盧森堡問題上已經失去了英國的信任,此外英法在埃及也存在矛盾,因此英國在普法之爭中持中立立場;義大利則希望借普魯士之手趕走法國在教皇國的勢力,趁機實現民族的統一;俄國在東方問題和波蘭問題上與法國矛盾重重,由於普魯士支持俄國關於修改克裏木戰爭後巴黎條約對黑海中立化的規定,俄國警告奧地利不得幫助法國對抗普魯士;由於德意誌聯盟的解散,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誌聯邦的建立(這完全是拿破崙三世促成的),奧地利已無心恢復在德意誌的地位,寧願先集中全力重建奧匈二元帝國(匈牙利人不願意與普魯士作戰),再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因此也不再願意奉行與普魯士對抗的傳統政策,何況法國還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友。所有這些國家在未來的普法戰爭中都保持中立或者與之結盟。當然這些國家還不知道鹿死誰手,未必料定普魯士就一定勝利,未必就一定支持德國的統一,如法國在普奧戰爭前的想法一樣,以為可以在普法戰爭的混亂局麵中本國可以藉此漁利。
自作聰明的拿破崙三世把法國外交帶入了空前孤立的死胡同,但是法國已無路可走,它隻有孤注一擲才能挽救其在歐洲已喪失殆盡的優越地位。拿破崙三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企圖挽救顏麵,派遣法國大使針對普魯士國王咄咄逼人地要求國王“親自保證霍亨索倫家族不能有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魯士國王態度堅決但得體地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但老謀深算的俾斯麥串通軍方,把刪節後的“埃姆斯密電”(刪節後的電文看起來就象法國大使遭受了粗暴拒絕)透露給報界,於是法國輿論大嘩,拿破崙三世又一次順應法國國內的民意開啟了戰端。在民族情感的召喚下,普魯士與南德諸邦一起並肩作戰,很快就取得了色當大捷,俘虜了禦駕親征的拿破崙三世。最終普魯士國王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裏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的皇帝,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經驗教訓:不得追求與一國實力和利益不符的外交目標
拿破崙三世不具備其叔父拿破崙一世的才能,也不覺具備他那樣大的權勢。可是他一心重演叔父的傳奇,要恢復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榮光,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更兼重蹈覆轍,外交與軍事冒險斷送了第二帝國的命運,留下了沉重的歷史教訓。拿破崙三世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善於區分虛幻的意識形態、歷史恩怨、個人情感與現實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間的關係。他對真正的野心——奪取法國的自然邊疆——不敢造次,對純粹的虛榮——獲得歐洲民族自決的庇護者、義大利的解放者、東方基督徒的保護者、拉丁美洲天主教帝國的締造者等等諸如此類的稱號——卻勇氣十足。
與俾斯麥按部就班策劃三次王朝戰爭的進程相配合,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四處放火,到處得罪其他大國,無形中幫助德國的統一減少了阻力;當俾斯麥集中國家力量於一個確定的國家戰略目標——德國統一時,拿破崙三世卻跑全世界去消耗法國的國力,坐視普魯士在法國的眼皮底下由弱轉強而無動於衷。離法國本土越遠,拿破崙三世就越敢冒險,離法國本土越近,他反而極度的謹小慎微。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對針對東方的俄國和奧地利開戰的時候,在歐洲以外的地區也大打出手,在亞洲把越南變成第二帝國的殖民地,入侵了柬埔寨和暹羅,夥同英國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還入侵了敘利亞;在非洲完成了對阿爾及利亞的全麵征服,侵入了塞內加爾,再次進入埃及並開鑿了蘇伊士運河;在美洲進行了墨西哥的冒險、與英國勾結幹涉美國內戰。雖然拿破崙三世在很多地區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也並非沒有收穫,問題在於,法國沒有能夠把這些收穫轉化為在歐洲大陸的優勢,而且法國很多戰略冒險最後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克裏米亞戰爭、反奧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勞而無功(墨西哥冒險、幹涉美國內戰),最後一次冒險普法戰爭則導致了第二帝國的滅亡和割地賠款。正如戴高樂將軍所總結的,“法國所取得的勝利總是一時的輝煌,而遭受的災難卻是永久性的。”
奧地利戰敗後,德意誌聯盟被解散。美因河以北地區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誌聯邦。奧地利被排斥在這一聯邦外,法國一無所獲,除了南德四邦還遊離在北德意誌聯邦之外,德國的最終統一已經不可逆轉。
第三場戰爭,普法戰爭。
德國統一的最強大對手是法國,這一場戰爭也是最為關鍵的戰爭。由於俾斯麥為孤立法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同時也是因為拿破崙三世自掘墳墓,到普法戰爭前夕,法國已經是孤家寡人了。
首先由於英國奉行歐洲大陸勢力均衡政策,希望加強中歐反對周邊的法、俄兩大強國,而且因為拿破崙三世在比利時和盧森堡問題上已經失去了英國的信任,此外英法在埃及也存在矛盾,因此英國在普法之爭中持中立立場;義大利則希望借普魯士之手趕走法國在教皇國的勢力,趁機實現民族的統一;俄國在東方問題和波蘭問題上與法國矛盾重重,由於普魯士支持俄國關於修改克裏木戰爭後巴黎條約對黑海中立化的規定,俄國警告奧地利不得幫助法國對抗普魯士;由於德意誌聯盟的解散,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誌聯邦的建立(這完全是拿破崙三世促成的),奧地利已無心恢復在德意誌的地位,寧願先集中全力重建奧匈二元帝國(匈牙利人不願意與普魯士作戰),再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因此也不再願意奉行與普魯士對抗的傳統政策,何況法國還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友。所有這些國家在未來的普法戰爭中都保持中立或者與之結盟。當然這些國家還不知道鹿死誰手,未必料定普魯士就一定勝利,未必就一定支持德國的統一,如法國在普奧戰爭前的想法一樣,以為可以在普法戰爭的混亂局麵中本國可以藉此漁利。
自作聰明的拿破崙三世把法國外交帶入了空前孤立的死胡同,但是法國已無路可走,它隻有孤注一擲才能挽救其在歐洲已喪失殆盡的優越地位。拿破崙三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企圖挽救顏麵,派遣法國大使針對普魯士國王咄咄逼人地要求國王“親自保證霍亨索倫家族不能有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魯士國王態度堅決但得體地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但老謀深算的俾斯麥串通軍方,把刪節後的“埃姆斯密電”(刪節後的電文看起來就象法國大使遭受了粗暴拒絕)透露給報界,於是法國輿論大嘩,拿破崙三世又一次順應法國國內的民意開啟了戰端。在民族情感的召喚下,普魯士與南德諸邦一起並肩作戰,很快就取得了色當大捷,俘虜了禦駕親征的拿破崙三世。最終普魯士國王在凡爾賽宮的鏡廳裏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的皇帝,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經驗教訓:不得追求與一國實力和利益不符的外交目標
拿破崙三世不具備其叔父拿破崙一世的才能,也不覺具備他那樣大的權勢。可是他一心重演叔父的傳奇,要恢復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榮光,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更兼重蹈覆轍,外交與軍事冒險斷送了第二帝國的命運,留下了沉重的歷史教訓。拿破崙三世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善於區分虛幻的意識形態、歷史恩怨、個人情感與現實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間的關係。他對真正的野心——奪取法國的自然邊疆——不敢造次,對純粹的虛榮——獲得歐洲民族自決的庇護者、義大利的解放者、東方基督徒的保護者、拉丁美洲天主教帝國的締造者等等諸如此類的稱號——卻勇氣十足。
與俾斯麥按部就班策劃三次王朝戰爭的進程相配合,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四處放火,到處得罪其他大國,無形中幫助德國的統一減少了阻力;當俾斯麥集中國家力量於一個確定的國家戰略目標——德國統一時,拿破崙三世卻跑全世界去消耗法國的國力,坐視普魯士在法國的眼皮底下由弱轉強而無動於衷。離法國本土越遠,拿破崙三世就越敢冒險,離法國本土越近,他反而極度的謹小慎微。拿破崙三世在歐洲對針對東方的俄國和奧地利開戰的時候,在歐洲以外的地區也大打出手,在亞洲把越南變成第二帝國的殖民地,入侵了柬埔寨和暹羅,夥同英國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還入侵了敘利亞;在非洲完成了對阿爾及利亞的全麵征服,侵入了塞內加爾,再次進入埃及並開鑿了蘇伊士運河;在美洲進行了墨西哥的冒險、與英國勾結幹涉美國內戰。雖然拿破崙三世在很多地區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也並非沒有收穫,問題在於,法國沒有能夠把這些收穫轉化為在歐洲大陸的優勢,而且法國很多戰略冒險最後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克裏米亞戰爭、反奧戰爭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勞而無功(墨西哥冒險、幹涉美國內戰),最後一次冒險普法戰爭則導致了第二帝國的滅亡和割地賠款。正如戴高樂將軍所總結的,“法國所取得的勝利總是一時的輝煌,而遭受的災難卻是永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