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清末那幾年:一幕未散場的潛伏傳奇 作者:雪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我最怯的是館驛同仁的眼神,仿佛都有窺測之意,針一般尖利,似乎一眼看到我的骨髓裏頭去,直看得我臉焦黃,心發虛。遇見三五人交頭接耳,我也疑惑人家是在談論我,不便驚動,抽身走開,還要踮著個腳尖。一天到晚,便似坐了針氈,一時都踏實不下來,慌忙忙洗了手臉,麵對香案,拈香跪下:“知道你們幾個死得屈,我也是無奈,老話說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怨隻怨你我各為其主的緣故。”磕頭起來,心裏才平緩了些。我擔心如此下去,非得癔症不可,就託病在房中整日誦讀。林驛丞對眾人說:“王老弟這般用功,怕是指日就是舉人進士,狀元探花。”眾人都笑。
幾天過去,風沒吹草沒動,心裏卻開闊了些,你說怪是不怪,心一靜,血腥味兒就沒了。誰承想,心緒才定下來,李耳的一句病中昏話又叫我犯了猜疑,不免慌亂起來。慌亂得我猶如神婆子沒了仙,趕腳兒的沒了驢,幾次三番繞著彎兒問李耳,李耳卻不認這個帳了。問煩了,李耳反倒說:“大清國亂了也罷,不亂也罷,你我左不過是個布衣百姓,哪裏管得了這許多。”我還想與他爭辯,他卻拉著我去聽戲:“聽說,新來的班子裏有個小旦,長得蕊宮仙子一般,我們吃不著,喂喂眼也是好的。”再爭,也就不好了,隻得隨他。我跟館驛所有人一樣,時刻關注著朝廷的一舉一動。哪個出京的官吏勘核火牌時,我們總是問這問那,拐彎抹角地套些個話兒出來;又怕問多了討人嫌,左右好是為難。在館驛當差,身兒要彎,腿兒要軟,眉目要諂,步兒要綿,總之,規矩多著呢。還有一大忌諱,就是多舌。這一套功夫,林驛丞最是拿手,照他做就是了。這一日,林驛丞來找我,說是一枝梅下葬,要我陪著到墳頭燒紙化幣。這一枝梅是通州城數一數二的花娘,柳眉杏眼,玉齒朱唇,饞得那些風流後生鎮日裏圍著她團團轉。未想年初她得了一場癆病,才半年,就香消玉殞了。我不似林驛丞,他是風月場上的急先鋒,我便推東說西不願去,偏巧,張目過來湊趣,我就坡下驢道:“你與張大哥一道去豈不更好!”張目聞聽是給死人下葬,正想收些死人的淚,就暢快答應了。據說,死人將死之時,都要流淚,將這些淚水集起來,滴在常人的眼裏,不僅目明,而且還能看見鬼魂。林驛丞跟張目一同去了,臨走,林驛丞點著我的鼻子道:“你呀,你呀——”半天他也沒說出一句囫圇話兒,戴上他那頂一把抓的氈帽憤憤離去。張目沖我扮個鬼臉,也相跟著去了。我知道林驛丞不滿於我,我也豁出去了,堂堂一個男兒,倘站不穩,富貴在前,威武在後,恐怕隻有隨波逐流了。回身恰見三娘,她問我:“張目隨林驛丞有何公幹?”我沒好顏色道:“給一個妓女送殯去了。”
四
林驛丞說:
一枝梅死了,送殯者寥寥無幾,隻有她的幾個妓館的姐妹送路。想當年,她家門口也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兩相比照,讓我不免唏噓,世上有情有義的人實在屈指可數。
一枝梅十三歲上破瓜,多少公子哥愛她愛得緊;剛值二九年紀,便嗚呼哀哉了;埋的地方都沒有,隻好拖到亂葬崗子來。薄木棺材一具,還是我舍的。一枝梅生作萬人妻,死是無夫鬼,想這世道著實是不公平。我對著一枝梅的棺木說:“再來投胎,你投個豬馬牛羊都行,就是不要再到人間蹚這道渾水。”落葬時,一枝梅妓館裏的那幾個姐妹抱成一團,揮淚不止,八成她們的歸宿也是一樣吧,連帶著我也傷心了好一陣子。
張目問我:“驛丞何以如此哀傷,敢不是你與一枝梅有些交情?”我說:“交情倒談不上,隻是天性多愁善感而已。”張目淡然道:“那又何必。”我喟然長嘆道:“人生無常,此話不假。”張目尋思我是煩惱自己將來墳前無人拜掃,眼睛有一對,兒女卻無一個,故此勸道“兒女總會有的,或許命裏來得遲些也未見得。”他哪裏知道,我愁的則是另一碼子事,聽說光緒帝新近招一個南海康聖人在左右鬧維新。維新條款中就有一項,要裁撤驛站,開通火車,怕是要不了多久,我等就得扒下這身官衣,擓個荊筐沿街要著吃了。張目他們至今還蒙在鼓裏,渾然不知呢。
不過,我又聽說西佛爺對光緒帝這麽瞎折騰很是冷淡。有一回,光緒帝要把康聖人引薦給西佛爺,西佛爺卻說“一個黃臉漢子,見不見的,不當緊”,等於給了光緒帝一個蹬心腳。上邊打火鐮,下頭準火苗子三千丈,打文良老爺一沒影兒,我的窗戶紙就總有窟窿,糊上,也不管用,一看就是用小拇指頭蘸唾沫捅的。我知道在館驛裏,既有西佛爺的人,也有光緒帝的人,也許還有什麽親王貝子的心腹也說不定,哪一個都大有來頭。有時候我真想推個車上街賣豆腐去,常言不是說“若要富,牽水磨”嗎?隻要離開這些個是非就好。
回到驛館,尚未換衣裳,李耳就一迭聲地喊著我的名字追來。怕是又有什麽難纏的事,本想推個幹淨,好清淨清淨,李耳偏不識趣,揪住我不撒手:“聽說了沒,光緒帝被老妖婆幽禁起來了!”一句話,像是定海神針,鎮得我挪不開步子,趕緊問:“這話怎麽說來?”李耳道:“說是譚嗣同鼓動袁項城起兵,圍了老妖婆住的頤和園,逼她施行新政……”我噓了一聲,提醒他別一口一個老妖婆,小心隔牆有耳。他接著說:“結果,消息泄露,西佛爺先下手為強了。”我說:“是榮祿跟西佛爺透的信吧,他不是一直反維新嗎?”李耳說:“有人猜測說,可能是該死的袁項城告的密。”見李耳急三火四的架勢,我心裏冷笑道:這些傢夥都該殺!李耳痛心疾首道:“現在,康有為跑了,梁啓超躲了,譚嗣同又被關了,完了,這下子什麽指望都沒有了。”我假意道:“靜觀其變吧,也許還有轉機,可別太傷了精神。”李耳這麽一來,竟現了原形,露出了形跡,我才知道他原來是光緒帝的人。挺伶俐的一個人,卻錯認了主子,跟隨光緒帝這樣的窩囊廢跑,難成正果也是必然,活該他倒黴。
幾天過去,風沒吹草沒動,心裏卻開闊了些,你說怪是不怪,心一靜,血腥味兒就沒了。誰承想,心緒才定下來,李耳的一句病中昏話又叫我犯了猜疑,不免慌亂起來。慌亂得我猶如神婆子沒了仙,趕腳兒的沒了驢,幾次三番繞著彎兒問李耳,李耳卻不認這個帳了。問煩了,李耳反倒說:“大清國亂了也罷,不亂也罷,你我左不過是個布衣百姓,哪裏管得了這許多。”我還想與他爭辯,他卻拉著我去聽戲:“聽說,新來的班子裏有個小旦,長得蕊宮仙子一般,我們吃不著,喂喂眼也是好的。”再爭,也就不好了,隻得隨他。我跟館驛所有人一樣,時刻關注著朝廷的一舉一動。哪個出京的官吏勘核火牌時,我們總是問這問那,拐彎抹角地套些個話兒出來;又怕問多了討人嫌,左右好是為難。在館驛當差,身兒要彎,腿兒要軟,眉目要諂,步兒要綿,總之,規矩多著呢。還有一大忌諱,就是多舌。這一套功夫,林驛丞最是拿手,照他做就是了。這一日,林驛丞來找我,說是一枝梅下葬,要我陪著到墳頭燒紙化幣。這一枝梅是通州城數一數二的花娘,柳眉杏眼,玉齒朱唇,饞得那些風流後生鎮日裏圍著她團團轉。未想年初她得了一場癆病,才半年,就香消玉殞了。我不似林驛丞,他是風月場上的急先鋒,我便推東說西不願去,偏巧,張目過來湊趣,我就坡下驢道:“你與張大哥一道去豈不更好!”張目聞聽是給死人下葬,正想收些死人的淚,就暢快答應了。據說,死人將死之時,都要流淚,將這些淚水集起來,滴在常人的眼裏,不僅目明,而且還能看見鬼魂。林驛丞跟張目一同去了,臨走,林驛丞點著我的鼻子道:“你呀,你呀——”半天他也沒說出一句囫圇話兒,戴上他那頂一把抓的氈帽憤憤離去。張目沖我扮個鬼臉,也相跟著去了。我知道林驛丞不滿於我,我也豁出去了,堂堂一個男兒,倘站不穩,富貴在前,威武在後,恐怕隻有隨波逐流了。回身恰見三娘,她問我:“張目隨林驛丞有何公幹?”我沒好顏色道:“給一個妓女送殯去了。”
四
林驛丞說:
一枝梅死了,送殯者寥寥無幾,隻有她的幾個妓館的姐妹送路。想當年,她家門口也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兩相比照,讓我不免唏噓,世上有情有義的人實在屈指可數。
一枝梅十三歲上破瓜,多少公子哥愛她愛得緊;剛值二九年紀,便嗚呼哀哉了;埋的地方都沒有,隻好拖到亂葬崗子來。薄木棺材一具,還是我舍的。一枝梅生作萬人妻,死是無夫鬼,想這世道著實是不公平。我對著一枝梅的棺木說:“再來投胎,你投個豬馬牛羊都行,就是不要再到人間蹚這道渾水。”落葬時,一枝梅妓館裏的那幾個姐妹抱成一團,揮淚不止,八成她們的歸宿也是一樣吧,連帶著我也傷心了好一陣子。
張目問我:“驛丞何以如此哀傷,敢不是你與一枝梅有些交情?”我說:“交情倒談不上,隻是天性多愁善感而已。”張目淡然道:“那又何必。”我喟然長嘆道:“人生無常,此話不假。”張目尋思我是煩惱自己將來墳前無人拜掃,眼睛有一對,兒女卻無一個,故此勸道“兒女總會有的,或許命裏來得遲些也未見得。”他哪裏知道,我愁的則是另一碼子事,聽說光緒帝新近招一個南海康聖人在左右鬧維新。維新條款中就有一項,要裁撤驛站,開通火車,怕是要不了多久,我等就得扒下這身官衣,擓個荊筐沿街要著吃了。張目他們至今還蒙在鼓裏,渾然不知呢。
不過,我又聽說西佛爺對光緒帝這麽瞎折騰很是冷淡。有一回,光緒帝要把康聖人引薦給西佛爺,西佛爺卻說“一個黃臉漢子,見不見的,不當緊”,等於給了光緒帝一個蹬心腳。上邊打火鐮,下頭準火苗子三千丈,打文良老爺一沒影兒,我的窗戶紙就總有窟窿,糊上,也不管用,一看就是用小拇指頭蘸唾沫捅的。我知道在館驛裏,既有西佛爺的人,也有光緒帝的人,也許還有什麽親王貝子的心腹也說不定,哪一個都大有來頭。有時候我真想推個車上街賣豆腐去,常言不是說“若要富,牽水磨”嗎?隻要離開這些個是非就好。
回到驛館,尚未換衣裳,李耳就一迭聲地喊著我的名字追來。怕是又有什麽難纏的事,本想推個幹淨,好清淨清淨,李耳偏不識趣,揪住我不撒手:“聽說了沒,光緒帝被老妖婆幽禁起來了!”一句話,像是定海神針,鎮得我挪不開步子,趕緊問:“這話怎麽說來?”李耳道:“說是譚嗣同鼓動袁項城起兵,圍了老妖婆住的頤和園,逼她施行新政……”我噓了一聲,提醒他別一口一個老妖婆,小心隔牆有耳。他接著說:“結果,消息泄露,西佛爺先下手為強了。”我說:“是榮祿跟西佛爺透的信吧,他不是一直反維新嗎?”李耳說:“有人猜測說,可能是該死的袁項城告的密。”見李耳急三火四的架勢,我心裏冷笑道:這些傢夥都該殺!李耳痛心疾首道:“現在,康有為跑了,梁啓超躲了,譚嗣同又被關了,完了,這下子什麽指望都沒有了。”我假意道:“靜觀其變吧,也許還有轉機,可別太傷了精神。”李耳這麽一來,竟現了原形,露出了形跡,我才知道他原來是光緒帝的人。挺伶俐的一個人,卻錯認了主子,跟隨光緒帝這樣的窩囊廢跑,難成正果也是必然,活該他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