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八月,周軍在黃花穀重創蜀軍,蜀軍席捲而逃。時任蜀秦州觀察判官的趙玭決定投降周朝,他召集官屬,說:“今中朝兵甲無敵於天下,自用師西征,戰無不勝。蜀中所遣,將皆武勇者,卒皆驍銳者,然殺戮遁逃之外,幾無孑遺。”(3)周軍無敵於天下,這自然是柴榮軍事改革的成果,當然功勞不能由柴榮一個人獨吞,前線將士都有份。
後蜀後主孟昶在秦鳳四州丟失後,想和柴榮稱兄道弟,柴榮沒理他。孟昶氣的大罵:“朕郊祀天地,稱天子時,爾方鼠竊作賊,何得相薄耶!”(4)這已經不能算是評價了,而是無聊的人身攻擊。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在淮南被柴榮打得一敗塗地的李璟派鍾謨、李德明上表求和。李璟在表中稱讚柴榮:“伏惟皇帝陛下,體上聖之姿,膺下武之運,協一千而命世,繼八百以卜年,化被區中。恩加海外,虎步則時欽英主,龍飛則圖應真人。”(5)
時人對當世人物的評價,有時未必一定要有語言,從行動上依然可以看出來。南漢幾十年來一直獨立於中原藩鎮係統之外,自稱皇帝。但自柴榮平定淮南之後,聲威大振,南漢皇帝劉晟“始惶恐”(6),打算派使者去開封,向柴榮稱臣納貢。因被楚人所隔,事遂不成。劉晟擔心柴榮隨時南下,非常的憂慮,隻好借酒澆愁,未幾卒。
至於契丹人在行動上對柴榮的評價,上麵已經講過,這裏不再重複。
除了後蜀、契丹這樣與周朝對立的政權外,還有吳越、清源軍這樣的外藩,他們名義上屬於中原王朝,實際上都是獨立王國。柴榮平定淮南後,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給柴榮上了一道表,對柴榮大肆吹捧。“皇帝陛下道侔諸聖,運應千年。布文德於中原,紹武王之丕業。意昨上遵天意,聊議南征。矧以金陵已歸皇化,莫不華夷賓服,文軌混同。”(7)留從效對柴榮的讚美不乏阿諛之辭,但結果柴榮一生的功業來看,柴榮是當得起這個評價的。
宋朝史家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們對周宋“禪代”之際發生的一些事情諱莫如深,但對柴榮基本上都是持肯定態度的。薛居正、盧多遜等人在修撰《舊五代史》時,對柴榮的評價極高。
“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奸,多得其理。臣下有過,必麵折之,常言太祖養成二王之惡,以致君臣之義,不保其終,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遠近號慕。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並,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而降年不永,美誌不就,悲夫!”(8)
雖然《舊史》同時指出了柴榮性格上的缺陷,但瑕不掩瑜,如果以性情暴躁來否定一個人的話,那漢武帝劉徹幾乎就是一個暴徒殺人狂,但誰又能否定漢武帝對歷史做出的巨大貢獻呢?“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柴榮當之無愧。
《新五代史》的著者歐陽修對柴榮推崇備至,“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製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9)歐陽修是支持柴榮舍北漢、直接進攻契丹的,所以他在讚美柴榮的同時,也反駁了那些認為北伐契丹是冒險的觀點。
做為宋朝的史家,按常理來說,應該避免稱讚柴榮,以免引起本朝皇帝的不滿,但司馬光顯然不在乎這個。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幾乎將所有的讚美之辭都送給了柴榮,除了在柴榮整頓佛教時,稱讚柴榮即仁且明。在《通鑑》的卷末,用大量的篇幅對柴榮進行了正麵的評價。
司馬光對柴榮的評價分成兩部分,一是拿柴榮和唐莊宗李存勖進行比較,司馬光認為李存勖不如周世宗,“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10)論軍事能力,李存勖並不比柴榮差多少,但在政治能力上,二人不在一個層次上。
在寫到柴榮死後,司馬光又忍不住吹捧柴榮,不過這段讚美實際上抄用了《舊五代史》對柴榮的評價,但略有不同。“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禦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百司簿籍,過目無所忘。發奸擿伏,聰察如神。閑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11)
後蜀後主孟昶在秦鳳四州丟失後,想和柴榮稱兄道弟,柴榮沒理他。孟昶氣的大罵:“朕郊祀天地,稱天子時,爾方鼠竊作賊,何得相薄耶!”(4)這已經不能算是評價了,而是無聊的人身攻擊。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在淮南被柴榮打得一敗塗地的李璟派鍾謨、李德明上表求和。李璟在表中稱讚柴榮:“伏惟皇帝陛下,體上聖之姿,膺下武之運,協一千而命世,繼八百以卜年,化被區中。恩加海外,虎步則時欽英主,龍飛則圖應真人。”(5)
時人對當世人物的評價,有時未必一定要有語言,從行動上依然可以看出來。南漢幾十年來一直獨立於中原藩鎮係統之外,自稱皇帝。但自柴榮平定淮南之後,聲威大振,南漢皇帝劉晟“始惶恐”(6),打算派使者去開封,向柴榮稱臣納貢。因被楚人所隔,事遂不成。劉晟擔心柴榮隨時南下,非常的憂慮,隻好借酒澆愁,未幾卒。
至於契丹人在行動上對柴榮的評價,上麵已經講過,這裏不再重複。
除了後蜀、契丹這樣與周朝對立的政權外,還有吳越、清源軍這樣的外藩,他們名義上屬於中原王朝,實際上都是獨立王國。柴榮平定淮南後,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給柴榮上了一道表,對柴榮大肆吹捧。“皇帝陛下道侔諸聖,運應千年。布文德於中原,紹武王之丕業。意昨上遵天意,聊議南征。矧以金陵已歸皇化,莫不華夷賓服,文軌混同。”(7)留從效對柴榮的讚美不乏阿諛之辭,但結果柴榮一生的功業來看,柴榮是當得起這個評價的。
宋朝史家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們對周宋“禪代”之際發生的一些事情諱莫如深,但對柴榮基本上都是持肯定態度的。薛居正、盧多遜等人在修撰《舊五代史》時,對柴榮的評價極高。
“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奸,多得其理。臣下有過,必麵折之,常言太祖養成二王之惡,以致君臣之義,不保其終,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遠近號慕。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並,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而降年不永,美誌不就,悲夫!”(8)
雖然《舊史》同時指出了柴榮性格上的缺陷,但瑕不掩瑜,如果以性情暴躁來否定一個人的話,那漢武帝劉徹幾乎就是一個暴徒殺人狂,但誰又能否定漢武帝對歷史做出的巨大貢獻呢?“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柴榮當之無愧。
《新五代史》的著者歐陽修對柴榮推崇備至,“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製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9)歐陽修是支持柴榮舍北漢、直接進攻契丹的,所以他在讚美柴榮的同時,也反駁了那些認為北伐契丹是冒險的觀點。
做為宋朝的史家,按常理來說,應該避免稱讚柴榮,以免引起本朝皇帝的不滿,但司馬光顯然不在乎這個。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幾乎將所有的讚美之辭都送給了柴榮,除了在柴榮整頓佛教時,稱讚柴榮即仁且明。在《通鑑》的卷末,用大量的篇幅對柴榮進行了正麵的評價。
司馬光對柴榮的評價分成兩部分,一是拿柴榮和唐莊宗李存勖進行比較,司馬光認為李存勖不如周世宗,“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10)論軍事能力,李存勖並不比柴榮差多少,但在政治能力上,二人不在一個層次上。
在寫到柴榮死後,司馬光又忍不住吹捧柴榮,不過這段讚美實際上抄用了《舊五代史》對柴榮的評價,但略有不同。“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禦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百司簿籍,過目無所忘。發奸擿伏,聰察如神。閑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人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