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即使禁軍願意推戴趙匡胤稱帝,也絕對不可能在兵變當天才達成共識。首先,趙匡胤雖然主掌禁軍,但禁軍派係林立,趙匡胤雖然在禁軍人脈很廣,但如果不事前做好對高級將領的思想工作,誰敢保證到時他們就一定聽趙匡胤的?這不符合人理常情。
其次,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來看,解除藩鎮軍權不是趙匡胤突然做出的決定,而是對五代將強君弱的格局深有體會。如果趙匡胤想拉攏這些高級將領的話,就絕不可能在當時就提出這個構想。
所以,趙匡胤必然在暗中給這些高級將領許下了什麽非常誘人的承諾,人都是利益動物,無利不起早,沒油水可撈,誰還會跟趙匡胤趟這個渾水?萬一事敗,不但人頭落地,九族都要陪著上法場。
“宋初諸將,率奮自草野,出身戎行,雖盜賊無賴,亦廁其間,與屠狗販繒者何以異哉?及見於用,皆能卓卓自樹,由禦之得其道也。”(3)五代宋初,凡是出身草莽的軍爺,手腳都不太幹淨,趙匡胤不以重利相誘,他們肯擁戴趙匡胤?誰信!不要說趙匡胤,就是柴榮對軍隊進行整改後,有些將領背著柴榮,依然剽掠民間,惡習難改。
宋朝建立後,一些高級將領屢屢犯法,強搶民女,掠人錢財,甚至搞大屠殺,趙匡胤從無一例追究,這就很能說明問題。這倒不是說趙匡胤有意縱容他們,而是趙匡胤也有難言之隱,他是這些將領擁戴上台的,所以他不能做自毀根基的事情。要做到這兩點,趙匡胤最需要什麽?時間!如果趙匡胤在兵變當天再對這些將領做說服工作,根本就來不及。宋人說趙匡胤是被強迫當皇帝的,不足採信。
兵變計劃定下來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創造機會。前麵講過,殿前司無調兵權,如果趙匡胤調不出軍隊,還拿什麽發動兵變?所以,趙匡胤最主要的對手,就是執掌樞密的那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
趙匡胤在軍界,宰相在政界,平時往來不是很多,關係應該不是特別密切,否則兵變之時,範質也不會嚇的失態。趙匡胤在政界幾乎沒有根基可言,有一段史料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太祖有天下,凡五代之臣,無不以恩信結之,既以安其反側,亦藉其威力,以鎮撫四方。”(4)特別是“安其反側”這句,說白了,就是趙匡胤兵變取天下,高層文官集團不服他。
有種說法,說宰相之一的王溥暗中與趙匡胤勾結,支持趙匡胤發動兵變。比如蘇轍就說“雖宰相王溥 ,亦陰效誠款。”(5)如果王溥真的參與了兵變計劃,那讓人費解的是,宋朝建立後,王溥並沒有受到重用,反而在宋幹德二年(公元964年)罷相,這年王溥隻有四十二歲,遠沒有到退居二線的年齡。王溥果真參與了趙匡胤的兵變行動,像這樣重大的擁戴之功,《宋史.王溥傳》卻一字未提。另一個宰相魏仁浦,其宋史本傳也不見與趙匡胤兵變有關的一個字。
趙匡胤與高級文官暗中合作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剩下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把軍隊弄到手,然後……
做皇帝。
至於當初他對柴榮做出的承諾,時間過了這麽久,他已經不記得了。
——————————————————————————————————
(1) (2) 《宋史.太祖紀一》卷一
(3)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史臣論》
(4) 《宋史》卷二百七十一《史臣論》
(5) 《龍川別誌》卷上
第九章 歷史突然改變方向
五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
《汴梁雜詩》
清.查慎行
梁宋遺墟指汴京,紛紛禪代事何輕。
也知光義難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將帥權傾皆易姓,英雄時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
1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與契丹接壤的鎮州和定州突然遞給朝廷一封急報。
軍報上說大事不好,契丹人發兵大舉南下,同時契丹的盟友北漢,也自土門關東下,準備與契丹合兵,共同南犯。
消息傳到朝廷,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契丹人一定是趁世宗皇帝駕崩,主少國疑之際,出兵來報去年世宗北伐之仇。沒有人懷疑這份軍報的真實性,宰相們緊急商議,其實也沒什麽好商議的,出兵禦敵就是了。
朝中名將很多,但最有資格率軍出征的隻有兩個人:一、張永德;二、趙匡胤。張永德已經被柴榮逐出軍界,自然隻有趙匡胤能擔此重任了。宰相們決定,立刻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禁軍離京北上。
契丹人真的出兵了嗎?
凡是宋人編著的史書中,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契丹聯合北漢南下侵犯的記載,如《宋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涷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等。雖然《契丹國誌》也記載了契丹出兵,但該書的著者葉隆禮卻是宋人。
從利益角度看,宋人自然會記載對自己有利的,用利益排除法來衡量,這些記載都不太可信。打個比方,甲把乙告上了法院,說乙侵害了自己的利益,然後乙拿出無數件材料,來證明自己無罪。難道法官會直接相信乙的自辯?以乙提供的材料來證明乙無罪?當然不可以這樣。
其次,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來看,解除藩鎮軍權不是趙匡胤突然做出的決定,而是對五代將強君弱的格局深有體會。如果趙匡胤想拉攏這些高級將領的話,就絕不可能在當時就提出這個構想。
所以,趙匡胤必然在暗中給這些高級將領許下了什麽非常誘人的承諾,人都是利益動物,無利不起早,沒油水可撈,誰還會跟趙匡胤趟這個渾水?萬一事敗,不但人頭落地,九族都要陪著上法場。
“宋初諸將,率奮自草野,出身戎行,雖盜賊無賴,亦廁其間,與屠狗販繒者何以異哉?及見於用,皆能卓卓自樹,由禦之得其道也。”(3)五代宋初,凡是出身草莽的軍爺,手腳都不太幹淨,趙匡胤不以重利相誘,他們肯擁戴趙匡胤?誰信!不要說趙匡胤,就是柴榮對軍隊進行整改後,有些將領背著柴榮,依然剽掠民間,惡習難改。
宋朝建立後,一些高級將領屢屢犯法,強搶民女,掠人錢財,甚至搞大屠殺,趙匡胤從無一例追究,這就很能說明問題。這倒不是說趙匡胤有意縱容他們,而是趙匡胤也有難言之隱,他是這些將領擁戴上台的,所以他不能做自毀根基的事情。要做到這兩點,趙匡胤最需要什麽?時間!如果趙匡胤在兵變當天再對這些將領做說服工作,根本就來不及。宋人說趙匡胤是被強迫當皇帝的,不足採信。
兵變計劃定下來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創造機會。前麵講過,殿前司無調兵權,如果趙匡胤調不出軍隊,還拿什麽發動兵變?所以,趙匡胤最主要的對手,就是執掌樞密的那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
趙匡胤在軍界,宰相在政界,平時往來不是很多,關係應該不是特別密切,否則兵變之時,範質也不會嚇的失態。趙匡胤在政界幾乎沒有根基可言,有一段史料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太祖有天下,凡五代之臣,無不以恩信結之,既以安其反側,亦藉其威力,以鎮撫四方。”(4)特別是“安其反側”這句,說白了,就是趙匡胤兵變取天下,高層文官集團不服他。
有種說法,說宰相之一的王溥暗中與趙匡胤勾結,支持趙匡胤發動兵變。比如蘇轍就說“雖宰相王溥 ,亦陰效誠款。”(5)如果王溥真的參與了兵變計劃,那讓人費解的是,宋朝建立後,王溥並沒有受到重用,反而在宋幹德二年(公元964年)罷相,這年王溥隻有四十二歲,遠沒有到退居二線的年齡。王溥果真參與了趙匡胤的兵變行動,像這樣重大的擁戴之功,《宋史.王溥傳》卻一字未提。另一個宰相魏仁浦,其宋史本傳也不見與趙匡胤兵變有關的一個字。
趙匡胤與高級文官暗中合作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剩下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把軍隊弄到手,然後……
做皇帝。
至於當初他對柴榮做出的承諾,時間過了這麽久,他已經不記得了。
——————————————————————————————————
(1) (2) 《宋史.太祖紀一》卷一
(3)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史臣論》
(4) 《宋史》卷二百七十一《史臣論》
(5) 《龍川別誌》卷上
第九章 歷史突然改變方向
五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
《汴梁雜詩》
清.查慎行
梁宋遺墟指汴京,紛紛禪代事何輕。
也知光義難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將帥權傾皆易姓,英雄時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
1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與契丹接壤的鎮州和定州突然遞給朝廷一封急報。
軍報上說大事不好,契丹人發兵大舉南下,同時契丹的盟友北漢,也自土門關東下,準備與契丹合兵,共同南犯。
消息傳到朝廷,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契丹人一定是趁世宗皇帝駕崩,主少國疑之際,出兵來報去年世宗北伐之仇。沒有人懷疑這份軍報的真實性,宰相們緊急商議,其實也沒什麽好商議的,出兵禦敵就是了。
朝中名將很多,但最有資格率軍出征的隻有兩個人:一、張永德;二、趙匡胤。張永德已經被柴榮逐出軍界,自然隻有趙匡胤能擔此重任了。宰相們決定,立刻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派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禁軍離京北上。
契丹人真的出兵了嗎?
凡是宋人編著的史書中,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契丹聯合北漢南下侵犯的記載,如《宋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涷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等。雖然《契丹國誌》也記載了契丹出兵,但該書的著者葉隆禮卻是宋人。
從利益角度看,宋人自然會記載對自己有利的,用利益排除法來衡量,這些記載都不太可信。打個比方,甲把乙告上了法院,說乙侵害了自己的利益,然後乙拿出無數件材料,來證明自己無罪。難道法官會直接相信乙的自辯?以乙提供的材料來證明乙無罪?當然不可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