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田況也談到了這個問題,而且和柴榮有關。“周世宗止平關南,功不克就。歲月即久,漢民宿齒盡逝,新少者漸服習不怪,甚至右虜而下漢。”(7)柴榮北伐時,幽燕的“漢民宿齒”多數都還健在,他們的民族感情就是柴榮北伐主要的有利因素之一。


    如果從契丹和後周綜合國力的比較來看,並不存在遼強周(宋)弱的情況,至少從人口數量上來說。後周的人口總量大致是多少?《宋史.地理誌》和《舊五代史.食貨誌》給出了兩個數字相差極為懸殊的數字。


    《宋史.地理誌》給出了一個答案,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後周總戶數共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而《舊五代史.食貨誌》則說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總戶數為二百三十萬九千八百一十二,《冊府元龜.邦計部.賦稅二》說這還不包括新征服的淮南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戶。


    《冊府元龜.邦計部.賦稅第二》還記載,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的十月,左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名苗使在地方上檢括戶口,共計簡到戶二百三十萬九千八百一十二,還是不包括淮南十四州。


    另外,在宋太宗時期成書的《太平寰宇記》所記載的後周戶口數字和《舊五代史》非常接近,為二百五十四萬三千五百三十一戶(依然不包括淮南),考慮這三十多年的人口增長,《舊史》所記載的戶數更為可信。以當時每戶五人的標準來計算,後周人口已經突破了千萬,約在一千一百萬至一千二百萬之間。


    遼朝的人口情況又是怎麽樣的呢?從民族成分來看,遼朝人口由契丹人,漢人,渤海人、女真人以及其他民族組成。以遼朝末年為準,契丹人約二百多萬,具體數字不詳。漢人不到六百萬,渤海人五十餘萬,女真人約百萬,其他民族也約有百萬。遼朝總人口約在一千萬左右。


    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後,宋遼罷兵,此後遼朝並沒有參與大規模的戰爭,人口不會無故減少,隻能增長。遼朝最鼎盛時期的人口約為一千萬,而一百多年前的穆、景時代,人口不可能達到這個數字。也就是說,公元959年時的雙方人口,後周應該多於契丹。


    不是說人口多了就一定打勝仗,否則女真滅不了北宋、蒙古滅不了南宋、滿洲也滅不了明朝。之所以講了雙方人口的情況,是想說明,後周統治時期的綜合國力至少不遜於契丹,更不用說之後人口更多、經濟實力更強的北宋了。


    再說,契丹此時混亂不堪的內政和政治清明的周朝相比,天上地下的區別。公元589年,隋軍渡江滅陳,高熲臨行前問薛道衡,此戰能否拿下。薛道衡回答:“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興滅,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儉,憂勞庶政,叔寶峻宇雕牆,酣酒荒色。上下離心,人神同憤。”(8)


    薛道衡對陳朝和陳叔寶的評價,完全可以適用於契丹和耶律璟。當然柴榮此次北伐,並不是要徹底消滅契丹,至少他沒有做好這個準備。他現階段對契丹的目的,是先收復幽雲十六州,首先紮好自家笆籬,然後再圖進取。


    五代以來,契丹對中原的騷擾特別頻繁,幾乎每個月都有契丹入境騷擾的軍情。柴榮誌在天下,胸懷四海,他絕對不能允許契丹人在他麵前繼續放肆下去。


    因為,他是柴榮,一個有血性,有擔當的男人。


    ——————————————————————————————


    (1) 《讀通鑑論.五代下》卷三十


    (2) 《玉照新誌》卷一


    (3) 《淮海集》卷二十二


    (4) (5) 《宋史.北漢世家》卷四百八十二


    (6) 《全唐詩》卷六百三十三


    (7) 《儒林公議》


    (8) 《隋書.薛道衡傳》卷五十七


    第八章 北伐契丹,收復失地


    四 克復三關


    1


    孫武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


    戰爭不是兒戲,尤其是像柴榮北伐契丹這樣的重大軍事活動,其實就是拿國運做賭注,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全盤皆輸。所以柴榮在北伐前,從軍事、政治上已經做好了所有準備。


    留守東京開封府的人選是宣徽南院使吳廷祚,王樸已經去世,柴榮隻能擇其次而用之,讓吳廷祚判開封府事,宣徽北院使昝居潤為副。任命三司使張美為大內都部署,負責皇宮安全。雖然柴榮一直瞧不上張美曾經對自己的奉承,但柴榮公事公辦,說明柴榮用人的氣量,非一般帝王可比。


    其他在京諸將,皆隨柴榮親征。在柴榮的安排下,諸將如侍衛馬軍都虞侯韓通、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護國軍節度使張鐸等人,率本部兵以及戰艦先行開赴滄州,盡快打通從滄州通往契丹的水道。這正是柴榮的高明之處,軍隊走陸路北上,會消耗大量的體力,進而影響到士氣。走水路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體能,以便用最佳的狀態和契丹人決戰。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十九日,大周皇帝正式下詔北伐契丹,詔如下:


    “朕猥以涼德,紹此丕圖。既為萬乘之君,宜去兆民之患。雖晨興夕惕,每嚐思於萬機。而紫塞黃河,猶未親於經略。秋夏則波濤罔測,三冬則邊鄙驚搔。將期間安國利人,凱憚櫛風沐雨?取此月內駕幸滄州。已來應尚路排頓,並以官物充,餘依舊例。”(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柴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柴狼並收藏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