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後唐天祐十四年(公元917年)二月,契丹攻陷新州,周德威怯陣逃跑,被契丹追殺一陣,師徒多喪。隨後三十萬契丹軍圍攻幽州。同年四月,李嗣源率師救援。七月,李存勖率軍親征,與李嗣源部匯合後,共有七萬軍隊。八月,李嗣源率三千騎兵與契丹騎兵萬人大戰。契丹騎兵大敗,隨後唐軍追殺契丹軍主力,斬俘萬人。
三、後唐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十二月,王鬱引契丹軍攻幽州。契丹軍攻下涿州,轉攻定州。次年(公元922年)正月,李存勖率兵救定州。契丹萬餘騎兵見李存勖親來,“惶駭而退”。李存勖率軍追殺,契丹軍急忙後撤,在沙河上發生擠蹋事件,“陷溺者甚眾”。(1)第二天,李存勖在望都與契丹軍主力決戰,契丹軍大敗,唐軍俘斬數千。因天寒地凍,契丹軍在路上凍死很多。
四、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二月,李嗣源敗契丹軍於涿州。
五、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一月,契丹遣使求和。
六、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五月,唐軍在曲陽敗王都叛軍與契丹軍,殺獲數千人。六月,唐軍在幽州擊殺契丹千餘人,獲馬六百匹。七月,唐軍在唐河北大破契丹軍七千餘人。隨後,唐軍在易州追殺契丹軍四十裏,“擒獲甚眾。(2)”八月,唐軍在幽州城西擊殺契丹軍數千人,生擒首領五十人。隨後,唐軍追殺契丹軍,大獲全勝,“殭屍蔽野;契丹死者過半,餘眾北走。趙德鈞半路截擊,北走者殆無孑遺。”(3)契丹平州歸順。
七、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四月,唐軍在雲州奇襲契丹,獲百姓萬餘人。
八、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九月,契丹與後唐進行馬匹貿易。
九、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3年)十一月,契丹準備入侵,聞大同節度使張敬達“聚兵要害,契丹竟不敢南下而還。”(4)
十、後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九月,契丹入侵雲州,唐振武節度使“楊檀擊契丹於境上,卻之。”(5)
十一、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九月,石敬瑭勾結契丹,耶律德光率步騎五萬犯境。契丹軍在汾曲大敗唐軍張敬達部,唐軍步兵死傷萬餘人。
十二、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二月,雲州節度判官吳巒據城不降契丹,契丹軍攻之不克,半年沒有攻下。
十三、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貝州,吳戀死戰,但軍校邵珂暗降契丹,開門納契丹軍入,契丹殺城中萬餘人。同月,晉軍在太原打敗契丹軍,斬首三千。二月,晉軍在馬家口再勝,晉軍步軍攻契丹騎兵,契丹騎兵被嚇退,投河而死者數千人,另被晉軍俘斬數千人。三月,契丹軍十餘萬在澶州城北與晉軍大戰,雙方不分勝負,各自死傷慘重。九月,契丹軍進攻深州,晉軍在深州擊退契丹軍。
十四、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二月,契丹軍攻陷祁州。 三月,晉軍在滿城俘獲契丹軍二千人。隨後兩軍在白團衛村大戰,戰場忽起東北風,形勢對晉軍不利。晉軍主將杜重威、李守貞、藥元福、符彥卿等人率晉軍逆風進擊,契丹軍慘敗,“勢如崩山。”(6)耶律德光本人險些被晉軍活捉。
十五、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九月,晉軍劉知遠部在太原大敗三萬契丹軍於楊武穀,殺契丹軍七千人。晉軍張彥澤部在定州殺敗契丹軍兩千人。
十六、後漢幹祐三年(公元950年)四月,契丹攻陷深州。十一月,契丹攻內丘,屢攻不克,傷者甚眾。但由於漢軍五百人叛變,契丹屠城。
十七、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十月,五萬契丹軍聯合二萬北漢軍攻絳州,不克。因天降大雪,契丹撤軍,“士馬十喪三四”(7)
十八、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周軍在高平大敗北漢軍,契丹軍懼與周軍作戰,撤退。
從以上這些契丹與中原軍隊的作戰情況來看,契丹敗多勝少。不能因此就能證明契丹軍不堪一擊,不過同樣可以證明契丹並非天下無敵,更不是什麽契丹是所有遊牧漁獵民族軍事最強大的。周軍自柴榮進行整改之後,戰鬥力不說比前幾朝的軍隊要強,但至少不會弱。
契丹軍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強大,柴榮北伐契丹,當然不能說此戰必勝,但勝率至少有一半。避免失敗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什麽都不要做,自然不會失敗。當然,這樣永遠也不會取得成功。
至於契丹滅後晉,那純粹是一場歷史鬧劇,不能做為契丹軍無敵的證明。如果不是杜重威、張彥澤這幾個民族敗類貪圖私利,臨陣倒戈,耶律德光想進開封,大抵隻有一種可能:成為石重貴的俘虜。契丹人曾經告訴被俘北上的晉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夷狄之人豈能勝中國?然晉所以敗者,主暗而臣不忠。”(8)契丹人自己都承認滅晉純屬運氣。
錢穆先生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極有見地,他說“晉時運陽城之戰,耶律德光幾不免,周世宗一舉而下三關,契丹非不可勝。但太宗(趙光義)才弱,又無賢輔爾。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則吳蜀不足平。宋則以趙普謀,先南後北為持重。兵力已疲,而貽難艱於後人,則太祖(趙匡胤)之失也。”(9)
契丹人並非軟柿子,柴榮為什麽要改變王樸之前製定的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啃硬骨頭?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契丹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勢力,隻要敲掉契丹,餘者自服。特別是北漢,如果柴榮先強攻北漢,再攻契丹,雄兵已經耗盡,以百戰疲弊之周兵,去攻以逸待勞之契丹兵,勝負已可知。柴榮之後的戰略決策者並沒有看到這一層,而是先易後難,等強行把北漢打掉之後,軍隊已經沒什麽戰鬥力了,所以遭致慘敗。
三、後唐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十二月,王鬱引契丹軍攻幽州。契丹軍攻下涿州,轉攻定州。次年(公元922年)正月,李存勖率兵救定州。契丹萬餘騎兵見李存勖親來,“惶駭而退”。李存勖率軍追殺,契丹軍急忙後撤,在沙河上發生擠蹋事件,“陷溺者甚眾”。(1)第二天,李存勖在望都與契丹軍主力決戰,契丹軍大敗,唐軍俘斬數千。因天寒地凍,契丹軍在路上凍死很多。
四、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二月,李嗣源敗契丹軍於涿州。
五、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一月,契丹遣使求和。
六、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五月,唐軍在曲陽敗王都叛軍與契丹軍,殺獲數千人。六月,唐軍在幽州擊殺契丹千餘人,獲馬六百匹。七月,唐軍在唐河北大破契丹軍七千餘人。隨後,唐軍在易州追殺契丹軍四十裏,“擒獲甚眾。(2)”八月,唐軍在幽州城西擊殺契丹軍數千人,生擒首領五十人。隨後,唐軍追殺契丹軍,大獲全勝,“殭屍蔽野;契丹死者過半,餘眾北走。趙德鈞半路截擊,北走者殆無孑遺。”(3)契丹平州歸順。
七、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四月,唐軍在雲州奇襲契丹,獲百姓萬餘人。
八、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九月,契丹與後唐進行馬匹貿易。
九、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3年)十一月,契丹準備入侵,聞大同節度使張敬達“聚兵要害,契丹竟不敢南下而還。”(4)
十、後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九月,契丹入侵雲州,唐振武節度使“楊檀擊契丹於境上,卻之。”(5)
十一、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九月,石敬瑭勾結契丹,耶律德光率步騎五萬犯境。契丹軍在汾曲大敗唐軍張敬達部,唐軍步兵死傷萬餘人。
十二、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二月,雲州節度判官吳巒據城不降契丹,契丹軍攻之不克,半年沒有攻下。
十三、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正月,契丹進攻貝州,吳戀死戰,但軍校邵珂暗降契丹,開門納契丹軍入,契丹殺城中萬餘人。同月,晉軍在太原打敗契丹軍,斬首三千。二月,晉軍在馬家口再勝,晉軍步軍攻契丹騎兵,契丹騎兵被嚇退,投河而死者數千人,另被晉軍俘斬數千人。三月,契丹軍十餘萬在澶州城北與晉軍大戰,雙方不分勝負,各自死傷慘重。九月,契丹軍進攻深州,晉軍在深州擊退契丹軍。
十四、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二月,契丹軍攻陷祁州。 三月,晉軍在滿城俘獲契丹軍二千人。隨後兩軍在白團衛村大戰,戰場忽起東北風,形勢對晉軍不利。晉軍主將杜重威、李守貞、藥元福、符彥卿等人率晉軍逆風進擊,契丹軍慘敗,“勢如崩山。”(6)耶律德光本人險些被晉軍活捉。
十五、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九月,晉軍劉知遠部在太原大敗三萬契丹軍於楊武穀,殺契丹軍七千人。晉軍張彥澤部在定州殺敗契丹軍兩千人。
十六、後漢幹祐三年(公元950年)四月,契丹攻陷深州。十一月,契丹攻內丘,屢攻不克,傷者甚眾。但由於漢軍五百人叛變,契丹屠城。
十七、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十月,五萬契丹軍聯合二萬北漢軍攻絳州,不克。因天降大雪,契丹撤軍,“士馬十喪三四”(7)
十八、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三月,周軍在高平大敗北漢軍,契丹軍懼與周軍作戰,撤退。
從以上這些契丹與中原軍隊的作戰情況來看,契丹敗多勝少。不能因此就能證明契丹軍不堪一擊,不過同樣可以證明契丹並非天下無敵,更不是什麽契丹是所有遊牧漁獵民族軍事最強大的。周軍自柴榮進行整改之後,戰鬥力不說比前幾朝的軍隊要強,但至少不會弱。
契丹軍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強大,柴榮北伐契丹,當然不能說此戰必勝,但勝率至少有一半。避免失敗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什麽都不要做,自然不會失敗。當然,這樣永遠也不會取得成功。
至於契丹滅後晉,那純粹是一場歷史鬧劇,不能做為契丹軍無敵的證明。如果不是杜重威、張彥澤這幾個民族敗類貪圖私利,臨陣倒戈,耶律德光想進開封,大抵隻有一種可能:成為石重貴的俘虜。契丹人曾經告訴被俘北上的晉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夷狄之人豈能勝中國?然晉所以敗者,主暗而臣不忠。”(8)契丹人自己都承認滅晉純屬運氣。
錢穆先生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極有見地,他說“晉時運陽城之戰,耶律德光幾不免,周世宗一舉而下三關,契丹非不可勝。但太宗(趙光義)才弱,又無賢輔爾。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則吳蜀不足平。宋則以趙普謀,先南後北為持重。兵力已疲,而貽難艱於後人,則太祖(趙匡胤)之失也。”(9)
契丹人並非軟柿子,柴榮為什麽要改變王樸之前製定的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啃硬骨頭?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契丹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勢力,隻要敲掉契丹,餘者自服。特別是北漢,如果柴榮先強攻北漢,再攻契丹,雄兵已經耗盡,以百戰疲弊之周兵,去攻以逸待勞之契丹兵,勝負已可知。柴榮之後的戰略決策者並沒有看到這一層,而是先易後難,等強行把北漢打掉之後,軍隊已經沒什麽戰鬥力了,所以遭致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