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化建設,大致有兩種性質,一種是社會性的,即上麵所講的。還有一種就是官方性質,比如禮樂。古代的禮樂製度,絕不止屬於音樂範疇,更多的屬於政治範疇。而且政治意義非常重要,幾乎可以和政權的法統相提並論。


    自《漢書》開始,凡是官修正史著有《誌》者,都有《樂誌》。有些正史沒有撰八誌所先的《食貨誌》,也要撰《樂誌》,如《宋書》、《南齊書》。《舊五代史》的誌部分雖然過於草略,但依然撰了兩卷《樂誌》。


    唐末喪亂以來,“鹹、鎬為墟;梁運雖興,《英》、《莖》掃地。莊宗起於朔野,經始霸圖,其所存者,不過邊部鄭聲而已,先王雅樂,殆將泯絕。當同光、天成之際,或有事清廟,或祈祀泰壇,雖簨虡猶施,而宮商孰辨?遂使磬襄、鞀武,入河、漢而不歸;湯濩、舜韶,混陵穀而俱失。洎晉高祖奄登大寶,思迪前規,爰詔有司,重興二舞。旋屬烽火為亂,明法罔修,漢祚幾何,無暇製作。”(4)而真正對禮樂製度進行大規模改革的,是柴榮。


    到了後周時期,有識之士就提出過恢復禮樂的建議,比如前麵講的,集賢殿學士竇儼在給柴榮上的六綱疏中,前兩條就是“明禮”、“崇樂”。禮樂不備,會嚴重影響到政權的合法性。朝廷要經常舉行一些正式的官方活動,就需要在殿上擊鍾鳴樂,這是正式場合必須具備的。


    在這之前,柴榮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有司將立正仗,宿設樂縣於殿庭,帝觀之,見鍾磬有設而不擊者,問樂工,皆不能對。”(5)五代軍閥互相殺伐,沒有精力來修備禮、樂,所以專業的樂工都對樂法一知半解,有些甚至一問三不知,讓柴榮深深感到了恢復禮樂製度的緊迫性。


    當時後周官場上有三位擅長音律的大家:竇儼、王樸、王仁裕。但王仁裕在顯德二年就去世了。所以柴榮由竇儼負責音樂理論方麵,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十一月,詔命竇儼帶領一班文學才士,編撰《大周正樂》,共撰成一百二十卷。至於竇儼奉命編撰的《大周通禮》,到了宋朝建立後還沒有完成,而竇儼也在不久後去世了。


    至於技術性問題,柴榮把擔子壓在了王樸的肩上。因為王樸這在方麵是行家,所以柴榮向王樸請教音樂上的問題。王樸奉旨,上了一道《詳定雅樂疏》。在這篇奏疏中,王樸先把柴榮稱讚了一番:“陛下天縱文武,奄宅中區。思復三代之風,臨視樂懸,親自考聽,知其亡失。”(6) 然後,王樸從專業角度,詳盡的闡釋了他對鍾樂的理解。


    在五代之前,歷朝官樂沿用的都是管仲製定的律法,即著名的“宮、徵、商、羽、角”五音,也稱三分損益法。宮、徵、商、羽、角分別模仿借鑑了牛、豬、羊、馬、雞五種動物的叫聲。到了秦朝時期,呂不韋等人又將五音改為十二律,分別是:黃鍾、大呂、夾鍾、姑洗、仲呂、蕤賓為上,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為下。


    不過在漢朝至隋朝的八百年間,十二律實際上隻用了其中七律,另外五律廢止不用,稱為啞鍾。解決另五律運用問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祖孝孫等人製出旋宮八十四調,“在懸之器,方無啞者。”(7)


    但到了黃巢起義後,天下大亂,樂器也散失殆盡,文字記載也都毀於戰火之中。至後晉天福五年,“自末之亂,禮樂製度亡失已久。”(8)後來殷盈孫、蕭承訓等人按古法重新鑄出了十二鍾,以及編鍾二百四十具,但空有樂器,而沒有樂法,隻能懸在殿上當裝飾品。最好笑的是,梁唐晉漢等朝為了湊數,在官方場合讓樂工不講音律,反覆擊打鍾磬,叮叮噹噹,殿上雜音一片。


    王樸在舊有的三分損益法的基礎上,對十二律進行調整改進。大致如《舊五代史》所載:“秬黍校定尺度,長九寸,虛徑三分,為黃鍾之管,與見在黃鍾之聲相應。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為眾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三弦宣聲,長九尺張弦,各如黃鍾之聲。以第八弦六尺,設柱為林鍾;第三弦八尺,設柱為太簇;第十弦五尺三寸四分,設柱為南呂;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設柱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設柱為應鍾;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設柱為蕤賓;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設柱為太呂;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設柱為夷則;第四弦七尺五寸一分,設柱為夾鍾;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設柱為無射;第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設柱為中呂;第十三弦四尺五寸,設柱為黃鍾之清聲。十二律中,旋用七聲為均,為均之主者,宮也,徵、商、羽、角、變宮、變徵次焉,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七聲迭應布不亂,乃成其調。均有七調,聲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調。”(9)


    王樸把奏疏呈上來,柴榮看完後,出於慎重考慮,他把王樸的奏疏交給尚書省百官討論,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兵部尚書張昭等人上書,認同王樸的樂法改良計劃,並請皇帝準詔實行。


    柴榮見大家都沒有意見,非常高興,遂下詔:“禮樂之重,國家所先。近朝以來,雅音廢墜,雖時運之多故,亦官守之因循。遂使擊拊之音,空留梗概;旋相之法,莫究指歸。”(10)


    自是雅樂之音,稍克諧矣。


    嚴格來說,王樸隻是在舊有的樂法基礎上進行改良,調整音階內各律的數值,因為這些律聲之間的頻率差不是相等的,這也稱為十二不平均律。王樸的樂律改良,卻為五百多年後,明朝音樂理論家朱載堉提出《十二平均律》鋪平了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柴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柴狼並收藏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