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完全否定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是不客觀的,趙匡胤如此,柴榮如此,所有人都是如此。雖然在本帖中,柴榮是主角,趙匡胤是配角,但還是應該客觀的評價趙匡胤,他不是一無所長,柴榮也不是十全十美。有時趙匡胤做的,甚至比柴榮要好。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是不一樣的,柴榮重在開創,趙匡胤重在守成,他們雖然屬於兩個王朝,但其事業,卻有明顯的前後繼承軌跡。正如朱熹所說:“世宗卻得太祖接續他做將下去。雖不是一家人,以公天下言之,畢竟是得人接續。”感情上有所傾向,不會影響對歷史評價的客觀態度。
柴榮出身草根,他為人處事的風格,帶有非常明顯的草根氣質,為人非常隨和親近,與之交語,如沐春風,讓人酣醉。柴榮平時和賓客交往,言及瑣事,說話細聲柔語,甚至有些害羞。但要論及天下軍政大事,則縱橫雄辯,辭語犀利,慷慨激昂,霸氣十足。柴榮不喜歡玩陰謀,他喜歡陽謀,做人做事堂堂正正。他最大的缺點,也許就是性格上的原因,比較急躁,有時急於求成。柴榮不貪財不好色,不圖個人享受,他深深理解亂世中百姓的苦難,執政五年半,以減輕百姓負擔為要務。他一直以自己無功而受百姓奉養而自愧,說他不能親自下地耕作,就當親冒矢石,不計個人安危,平定天下,給百姓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除了沒有親征秦、鳳,其他幾次硬仗,他都是親自衝鋒在前。特別是在淮南期間,數次冒險上陣,從不甘於將士之後。歷史沒有選擇柴榮,但不代表柴榮做的不好,這是兩個概念。
李弘冀為人陰狠,從毒死叔父可見一二,如果他上台,將會是柴榮的南唐政策的一個未知變數,誰知道李弘冀會鬧出什麽動靜。李璟已經被柴榮徹底打怕了,對柴榮有一種難言的敬畏,但李弘冀沒有親身經歷,所以沒有這種敬畏感。與其讓充滿未知的李弘冀上來,不如讓李璟繼續在位上,對柴榮更有利。
第七章 奠定盛世的基礎
二 貨幣政策
在明朝之前,中國古代社會的貨幣都是以銅為本位的,宋朝的白銀流通量並不大,主流貨幣還是銅錢。《水滸傳》裏的英雄好漢動輒拿出大錠銀子,吃大塊肉,喝大碗酒,其實隻是一種藝術化的語言,不足為信。
貨幣是國家經濟運轉的核心,如晉高祖石敬瑭所說:“國家所資,泉貨為重。”(1)政府沒錢,什麽事都做不了。歷朝歷代的官府都異常重視貨幣政策,經常築爐鑄錢,以裨國用。
唐玄宗開元年間,全國共有七十多座官爐(相當於現在的鑄幣廠),每年鑄銅錢一百萬貫(貫值同緡)。但安史之亂後,唐朝政府的鑄錢量驟減,到了唐穆宗長慶年間,全國隻有官爐十幾座,年鑄錢隻有十五萬貫。
到了五代時代,官錢漸少的情況日益嚴重,“唐世天下有三十六冶,喪亂以來皆廢絕,錢日益耗。”(2)五代戰亂不斷,銅錢的使用量非常大,再加上五代失去了銅源豐富的南方地區,北方產銅區不多,所以銅錢日益見少,也就不奇怪了。
五代官方雖然也鑄錢,但鑄量太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柴榮就曾經感慨道:“近朝已來,久絕鑄造。”(3)在五代時期,在市麵上流通的主要還是唐朝的舊錢,其中以開元通寶的流通量最大。《宋史食貨誌》說“自五代以來,相承用唐舊錢,其別鑄者殊鮮。”(4)至少柴榮能算在“殊鮮”之中,而柴榮的鑄錢,是五代鑄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的那場“毀佛”運動,讓柴榮背上了萬世罵名,無數僧人咒罵柴榮。但又有誰能理解柴榮的難處?柴榮是一國之主,幾十萬軍隊要吃飯,幾百萬百姓也要吃飯,平時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
政府的國庫又不充裕,最讓柴榮為難的是,周朝境內的銅產量太少,唐朝的舊錢總是有限的。柴榮必須鑄錢,以維持國家用度。在這種情況下,柴榮也隻好對銅佛像下手,而柴榮毀銅佛像的目的,就是為了鑄錢。
其實不僅是銅佛像,還有民間士民家中的銅製器皿,也成了柴榮“搜刮”的對象。這事不能責怪柴榮,因為這些銅佛像和銅製器皿,有很多都是鎔掉銅錢後才鑄造出來的,毀錢鑄銅像或銅器,利潤較錢的本位價值高出十倍。後周的財政之所以如此緊張,這些毀銅錢鑄銅器謀取暴利的人都負有一定的責任。
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柴榮決定對貨幣製度進行一場涉及麵非常大的改革,重點就是銅。顯德二年九月初一,柴榮正式頒布了《令毀銅器鑄錢敕》:
“國家之利,泉貨為先。近朝已來,久絕鑄造。至於私下,不禁銷*,歲月漸深,奸弊尤甚。今采銅興冶,立監鑄錢,冀便公私,宜行條製。起今後,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並寺觀內鍾磬鈸相輪火珠鈴鐸外,其餘銅器,一切禁斷。應兩京諸道州府銅象器物,諸色裝鉸所用銅,限敕到五十日內,並須毀廢送官。其私下所納到銅,據斤兩給付價錢。”(5)(具體做法見後)
柴榮的貨幣政策,歸結起來有兩點:
一、收天下銅像銅器鑄錢。中原銅料的缺少,引發了政府財政困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民間寺院鑄銅,二是南方政權利用豐富的貨物和中原進行貿易,導致中原的銅錢大量外流。在軍事上,北方軍隊屢戰屢勝,但在經濟戰場上,北方政權處處受製。針對第二個弊政,柴榮除了收銅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和銅源豐富的高麗國進行貿易,流入高麗的銅料,來解決貨幣緊缺的問題。
柴榮出身草根,他為人處事的風格,帶有非常明顯的草根氣質,為人非常隨和親近,與之交語,如沐春風,讓人酣醉。柴榮平時和賓客交往,言及瑣事,說話細聲柔語,甚至有些害羞。但要論及天下軍政大事,則縱橫雄辯,辭語犀利,慷慨激昂,霸氣十足。柴榮不喜歡玩陰謀,他喜歡陽謀,做人做事堂堂正正。他最大的缺點,也許就是性格上的原因,比較急躁,有時急於求成。柴榮不貪財不好色,不圖個人享受,他深深理解亂世中百姓的苦難,執政五年半,以減輕百姓負擔為要務。他一直以自己無功而受百姓奉養而自愧,說他不能親自下地耕作,就當親冒矢石,不計個人安危,平定天下,給百姓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他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除了沒有親征秦、鳳,其他幾次硬仗,他都是親自衝鋒在前。特別是在淮南期間,數次冒險上陣,從不甘於將士之後。歷史沒有選擇柴榮,但不代表柴榮做的不好,這是兩個概念。
李弘冀為人陰狠,從毒死叔父可見一二,如果他上台,將會是柴榮的南唐政策的一個未知變數,誰知道李弘冀會鬧出什麽動靜。李璟已經被柴榮徹底打怕了,對柴榮有一種難言的敬畏,但李弘冀沒有親身經歷,所以沒有這種敬畏感。與其讓充滿未知的李弘冀上來,不如讓李璟繼續在位上,對柴榮更有利。
第七章 奠定盛世的基礎
二 貨幣政策
在明朝之前,中國古代社會的貨幣都是以銅為本位的,宋朝的白銀流通量並不大,主流貨幣還是銅錢。《水滸傳》裏的英雄好漢動輒拿出大錠銀子,吃大塊肉,喝大碗酒,其實隻是一種藝術化的語言,不足為信。
貨幣是國家經濟運轉的核心,如晉高祖石敬瑭所說:“國家所資,泉貨為重。”(1)政府沒錢,什麽事都做不了。歷朝歷代的官府都異常重視貨幣政策,經常築爐鑄錢,以裨國用。
唐玄宗開元年間,全國共有七十多座官爐(相當於現在的鑄幣廠),每年鑄銅錢一百萬貫(貫值同緡)。但安史之亂後,唐朝政府的鑄錢量驟減,到了唐穆宗長慶年間,全國隻有官爐十幾座,年鑄錢隻有十五萬貫。
到了五代時代,官錢漸少的情況日益嚴重,“唐世天下有三十六冶,喪亂以來皆廢絕,錢日益耗。”(2)五代戰亂不斷,銅錢的使用量非常大,再加上五代失去了銅源豐富的南方地區,北方產銅區不多,所以銅錢日益見少,也就不奇怪了。
五代官方雖然也鑄錢,但鑄量太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柴榮就曾經感慨道:“近朝已來,久絕鑄造。”(3)在五代時期,在市麵上流通的主要還是唐朝的舊錢,其中以開元通寶的流通量最大。《宋史食貨誌》說“自五代以來,相承用唐舊錢,其別鑄者殊鮮。”(4)至少柴榮能算在“殊鮮”之中,而柴榮的鑄錢,是五代鑄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的那場“毀佛”運動,讓柴榮背上了萬世罵名,無數僧人咒罵柴榮。但又有誰能理解柴榮的難處?柴榮是一國之主,幾十萬軍隊要吃飯,幾百萬百姓也要吃飯,平時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
政府的國庫又不充裕,最讓柴榮為難的是,周朝境內的銅產量太少,唐朝的舊錢總是有限的。柴榮必須鑄錢,以維持國家用度。在這種情況下,柴榮也隻好對銅佛像下手,而柴榮毀銅佛像的目的,就是為了鑄錢。
其實不僅是銅佛像,還有民間士民家中的銅製器皿,也成了柴榮“搜刮”的對象。這事不能責怪柴榮,因為這些銅佛像和銅製器皿,有很多都是鎔掉銅錢後才鑄造出來的,毀錢鑄銅像或銅器,利潤較錢的本位價值高出十倍。後周的財政之所以如此緊張,這些毀銅錢鑄銅器謀取暴利的人都負有一定的責任。
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柴榮決定對貨幣製度進行一場涉及麵非常大的改革,重點就是銅。顯德二年九月初一,柴榮正式頒布了《令毀銅器鑄錢敕》:
“國家之利,泉貨為先。近朝已來,久絕鑄造。至於私下,不禁銷*,歲月漸深,奸弊尤甚。今采銅興冶,立監鑄錢,冀便公私,宜行條製。起今後,除朝廷法物軍器官物及鏡,並寺觀內鍾磬鈸相輪火珠鈴鐸外,其餘銅器,一切禁斷。應兩京諸道州府銅象器物,諸色裝鉸所用銅,限敕到五十日內,並須毀廢送官。其私下所納到銅,據斤兩給付價錢。”(5)(具體做法見後)
柴榮的貨幣政策,歸結起來有兩點:
一、收天下銅像銅器鑄錢。中原銅料的缺少,引發了政府財政困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民間寺院鑄銅,二是南方政權利用豐富的貨物和中原進行貿易,導致中原的銅錢大量外流。在軍事上,北方軍隊屢戰屢勝,但在經濟戰場上,北方政權處處受製。針對第二個弊政,柴榮除了收銅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和銅源豐富的高麗國進行貿易,流入高麗的銅料,來解決貨幣緊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