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唐書》:周兵死傷亦甚眾,世宗怒。盡屠城中諸民,焚其室廬。(7)
在以上這五種史籍中,《舊史》隻提到了六軍大掠,估計是周軍掠奪城中財物,但並沒有提到屠城。《新五代史》更簡單,隻提到了張彥卿戰死。《資治通鑑》也沒有提及屠城一事。隻有《南唐書》、《江南野史》記載了周軍屠城,卻都沒有提及柴榮下令屠城。而陸遊書說的最為明確:周軍屠城,殺盡城中百姓。
另外,在《冊府元龜》中,關於攻楚州一事,宋朝的史臣們也並沒有提到柴榮下令屠城的記載。“顯德五年,南伐楚州,率戰士持火炬,以幾其城樓,克之。帝計其敗卒必將南遁,因親領衛士及驍騎數百於南城逐之,又殺數千人,楚州遂平。”(8)
從這段記載來看,柴榮並沒有進城,而是帶著幾百名騎兵追南唐敗兵至城南。至於又殺數千人,應該是南唐軍隊,而不是平民百姓。如果是平民的話,還用得殺掉他們,才能平定楚州?
在以上諸書中,要說治書最嚴謹的,首推《通鑑》。司馬光是宋臣,他沒有必要為柴榮這個前朝皇帝避諱什麽。再者,在《通鑑》中隨處可見柴榮因怒欲殺人的記載,如果周軍真在楚州屠城,司馬光沒有理由不記此事。
《舊五代史》沒有提是柴榮下了屠城令,《舊史》著者薛居正等人都曾是後周臣子,他們對當時的情況應該是最清楚的,如果確有屠城之事,為什麽不如直接記載屠城字樣?從趙匡胤繼位後,一貫對柴榮的抹黑態度來看,如果真有屠城,以及柴榮下令屠城,他斷然不會放過柴榮這個“滔天大罪”。趙匡胤卻沒有這麽做,這很能說明問題。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三
(2) 《南唐書.張彥卿傳》卷十四
(3)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五》卷一百一十八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
(5) 《新五代史.周本紀下》卷
(6) 《江南野史.嗣主傳》卷二
(7) 《南唐書.張彥卿傳》卷十四
(8) 《冊府元龜.帝王部.料敵》卷一百二十五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三 柴榮“屠城”辯
2
我們研究歷史,應該用一種利益排除法,特別是前後相承的政權,比如秦漢、隋唐、周宋、元明清。以周宋為例。如果宋朝史官寫柴榮正麵的事跡,則可信度非常高。因為除非宋朝史官不想讓柴榮有高大的形象,有意略而不載,至少宋朝史官不會無故拔高柴榮的形象,甚至柴榮的正麵事跡還有可能因為某些因素被隱藏了一些什麽。
如果宋朝史官記載柴榮的負麵事跡,用利益排除法來分析,宋朝史官有意抹黑柴榮的可能性,至少是存在的,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再說《舊史》、《通鑑》等官方編撰的史書並沒有提到屠城與柴榮有關。
這五部史籍的作者,除了陸遊,其他都是北宋人,更接近於後周時期。而陸遊是南宋人,不僅是陸遊,就是另外一部《南唐書》的作者、北宋人馬令,他在記載這件事情時,也是採用《江南野史》的記載,陸遊也是如此。
陸遊《南唐書》厚此薄彼的情況非常嚴重,同樣是北方政權進攻南唐,後周成了野蠻的侵略者,北宋倒成了正義之師。柴榮時代,陸遊站在南唐的立場上,自稱為“我朝”;趙匡胤時代,他又站在宋朝的立場上,邏輯何其荒謬,史觀何其不公!還做什麽史!多寫幾首紀念唐婉的詩,比抵毀柴榮更有意義。
按陸遊的邏輯,女真滅北宋,攻南宋,豈不是應該得到與北宋滅南唐一樣的待遇?《金史》中找不到一句有關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下令屠殺漢人的記載!陸遊為何不站在金人的立場上歌頌完顏吳乞買?僅僅因為他的主子是宋孝宗,所以他才厚此薄彼。
同樣是“屠城”,北宋滅亡南唐時,曾經在江州進行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全城無人倖存,雞犬不留。陸遊記載說趙匡胤曾經派人去前線製止屠殺行為,但為時已晚。本著利益排除法的原則,這則史料可信度值得懷疑。在宋朝史官的筆下,趙匡胤的形象十分完美,沒有一點瑕疵,世界上有這樣的聖人嗎?
同樣在宋朝史官的筆下,柴榮雖然功高絕世,但柴榮的性格缺陷也被披露的非常多。如果假設一下,後周統一天下,那些“周朝”史官還敢這麽寫嗎?一個都沒有。陸遊生活的時代,正是趙匡胤十世孫宋孝宗趙昚的統治時期,陸遊怎麽敢寫他主子的先人趙匡胤的不是。
不能就此來否定《南唐書》的史料價值,畢竟這是南唐專史,而且宋是南唐的征服者,做為征服者政權的史家,陸遊更不會有什麽顧忌。隻是涉及柴榮的這些史料,可信度實在令人懷疑。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鑑》沒有記載“屠城”的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趙匡胤也參與這場“屠殺”事件!參加楚州之戰的並不隻有柴榮,趙匡胤做為前軍大將,必然參加了這場戰役。
如果柴榮親自參與了“屠城”,做為柴榮身邊的禁軍將領,趙匡胤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置事身外。宋朝史官為了避諱,就略而不提趙匡胤。這在技術上並不難處理,略掉趙匡胤,把黑鍋扣在柴榮頭上就行了,但這幾位史官都沒有這麽做,說明了什麽?
在以上這五種史籍中,《舊史》隻提到了六軍大掠,估計是周軍掠奪城中財物,但並沒有提到屠城。《新五代史》更簡單,隻提到了張彥卿戰死。《資治通鑑》也沒有提及屠城一事。隻有《南唐書》、《江南野史》記載了周軍屠城,卻都沒有提及柴榮下令屠城。而陸遊書說的最為明確:周軍屠城,殺盡城中百姓。
另外,在《冊府元龜》中,關於攻楚州一事,宋朝的史臣們也並沒有提到柴榮下令屠城的記載。“顯德五年,南伐楚州,率戰士持火炬,以幾其城樓,克之。帝計其敗卒必將南遁,因親領衛士及驍騎數百於南城逐之,又殺數千人,楚州遂平。”(8)
從這段記載來看,柴榮並沒有進城,而是帶著幾百名騎兵追南唐敗兵至城南。至於又殺數千人,應該是南唐軍隊,而不是平民百姓。如果是平民的話,還用得殺掉他們,才能平定楚州?
在以上諸書中,要說治書最嚴謹的,首推《通鑑》。司馬光是宋臣,他沒有必要為柴榮這個前朝皇帝避諱什麽。再者,在《通鑑》中隨處可見柴榮因怒欲殺人的記載,如果周軍真在楚州屠城,司馬光沒有理由不記此事。
《舊五代史》沒有提是柴榮下了屠城令,《舊史》著者薛居正等人都曾是後周臣子,他們對當時的情況應該是最清楚的,如果確有屠城之事,為什麽不如直接記載屠城字樣?從趙匡胤繼位後,一貫對柴榮的抹黑態度來看,如果真有屠城,以及柴榮下令屠城,他斷然不會放過柴榮這個“滔天大罪”。趙匡胤卻沒有這麽做,這很能說明問題。
———————————————————————————————————
(1)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三
(2) 《南唐書.張彥卿傳》卷十四
(3)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五》卷一百一十八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四
(5) 《新五代史.周本紀下》卷
(6) 《江南野史.嗣主傳》卷二
(7) 《南唐書.張彥卿傳》卷十四
(8) 《冊府元龜.帝王部.料敵》卷一百二十五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三 柴榮“屠城”辯
2
我們研究歷史,應該用一種利益排除法,特別是前後相承的政權,比如秦漢、隋唐、周宋、元明清。以周宋為例。如果宋朝史官寫柴榮正麵的事跡,則可信度非常高。因為除非宋朝史官不想讓柴榮有高大的形象,有意略而不載,至少宋朝史官不會無故拔高柴榮的形象,甚至柴榮的正麵事跡還有可能因為某些因素被隱藏了一些什麽。
如果宋朝史官記載柴榮的負麵事跡,用利益排除法來分析,宋朝史官有意抹黑柴榮的可能性,至少是存在的,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再說《舊史》、《通鑑》等官方編撰的史書並沒有提到屠城與柴榮有關。
這五部史籍的作者,除了陸遊,其他都是北宋人,更接近於後周時期。而陸遊是南宋人,不僅是陸遊,就是另外一部《南唐書》的作者、北宋人馬令,他在記載這件事情時,也是採用《江南野史》的記載,陸遊也是如此。
陸遊《南唐書》厚此薄彼的情況非常嚴重,同樣是北方政權進攻南唐,後周成了野蠻的侵略者,北宋倒成了正義之師。柴榮時代,陸遊站在南唐的立場上,自稱為“我朝”;趙匡胤時代,他又站在宋朝的立場上,邏輯何其荒謬,史觀何其不公!還做什麽史!多寫幾首紀念唐婉的詩,比抵毀柴榮更有意義。
按陸遊的邏輯,女真滅北宋,攻南宋,豈不是應該得到與北宋滅南唐一樣的待遇?《金史》中找不到一句有關金太宗完顏吳乞買下令屠殺漢人的記載!陸遊為何不站在金人的立場上歌頌完顏吳乞買?僅僅因為他的主子是宋孝宗,所以他才厚此薄彼。
同樣是“屠城”,北宋滅亡南唐時,曾經在江州進行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全城無人倖存,雞犬不留。陸遊記載說趙匡胤曾經派人去前線製止屠殺行為,但為時已晚。本著利益排除法的原則,這則史料可信度值得懷疑。在宋朝史官的筆下,趙匡胤的形象十分完美,沒有一點瑕疵,世界上有這樣的聖人嗎?
同樣在宋朝史官的筆下,柴榮雖然功高絕世,但柴榮的性格缺陷也被披露的非常多。如果假設一下,後周統一天下,那些“周朝”史官還敢這麽寫嗎?一個都沒有。陸遊生活的時代,正是趙匡胤十世孫宋孝宗趙昚的統治時期,陸遊怎麽敢寫他主子的先人趙匡胤的不是。
不能就此來否定《南唐書》的史料價值,畢竟這是南唐專史,而且宋是南唐的征服者,做為征服者政權的史家,陸遊更不會有什麽顧忌。隻是涉及柴榮的這些史料,可信度實在令人懷疑。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鑑》沒有記載“屠城”的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趙匡胤也參與這場“屠殺”事件!參加楚州之戰的並不隻有柴榮,趙匡胤做為前軍大將,必然參加了這場戰役。
如果柴榮親自參與了“屠城”,做為柴榮身邊的禁軍將領,趙匡胤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置事身外。宋朝史官為了避諱,就略而不提趙匡胤。這在技術上並不難處理,略掉趙匡胤,把黑鍋扣在柴榮頭上就行了,但這幾位史官都沒有這麽做,說明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