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郭嘉的這段話極有道理,厚待降將,是瓦解敵軍戰鬥力的一個重要政治手段。要知道,郭廷謂身後站在許多觀望的南唐將領,柴榮與其說是厚待郭廷謂,不如說是做為那些還未投降的南唐將領看的。再者,敵軍將領中有許多人才,“楚才晉用”,豈非美事?柴榮向來是愛惜人才的,他當然捨不得殺郭廷謂。
——————————————————————————————
(1) (2)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三
(4) (5)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四》卷一百一十七
(6)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三
(7) 《南唐書.郭廷謂傳》卷十四
(8) 《宋史.郭廷謂傳》卷二百七十一
(9) 《三國誌.郭嘉傳》卷十四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三 柴榮“屠城”辯
1
濠州、泗州相繼失陷,整條淮河防線基本被柴榮摧毀,金陵的江北門戶揚州,已經無險可守。
楊吳之所以將國都定在揚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吳控製著淮河防線,北方軍隊打不過來。而如果北方軍隊突破淮河防線,不費什麽力氣,就能殺到揚州城下。揚州背靠長江,幾乎就是無路可退,背水一戰固然勇氣可嘉,但那大多都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柴榮之所以將壽州治所從淮河南岸遷到北岸,也是不想讓壽州麵臨背水一戰的險境。對於李璟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周軍肯定會對揚州發起第二次進攻,與其背水死守,不如主動撤退。
柴榮派周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武守琦帶著幾百騎兵去揚州偵察敵情,等武守琦到達高郵時,就得到消息:“唐人悉焚揚州官府民居,驅其人南渡江。”(1)幾天後,武守琦來到揚州,驚諤的發現,當年富甲天下的揚州城,隻有十幾個老弱病殘。
經過幾場大戰,南唐精銳喪失殆盡,兵源得不到補充,在這種情況,人口就是關鍵。所以李璟寧可棄城,也不能拋棄百姓,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裏,人口就意味著財富。
李璟也夠心狠,人帶走就算了,還把揚州城給燒了。距離揚州不到百裏路程的泰州,估計城中也已經沒有多少軍隊駐守了,柴榮聽說泰州無備,遣兵襲之,十二月二十五日,周軍占領泰州。
現在淮南東部地區,唯一還有南唐軍隊駐守的,是楚州。柴榮不進攻楚州,而去收復揚、泰二州,看似閑筆,其實這是一招妙棋。攻克濠、泗之外,柴榮下一步作戰重點就是楚州。
如果不拿下揚、泰,隔斷江東和楚州之間的聯繫,南唐軍萬一突然北上救援楚州,柴榮就要腹背受敵,這也是“圍點打援”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其實早在一個月之前,周軍就開始了對楚州的圍攻,由於南唐的楚州防禦使張彥卿指揮得當,周軍才受阻於城下。柴榮不放心楚州的戰事,決定親自指揮攻城。
最近周軍屢戰屢勝,士氣高昂,周軍步騎兵數萬,分水陸兩道,浩浩蕩蕩的開赴楚州前線。周軍中應該有文藝兵,他們編出了一首邊塞遊牧民族風情的軍歌《檀來歌》,讓士兵們傳唱。歌詞通俗易懂,士兵們很快就學會了。周軍水陸兩道士兵,放開嗓子,驕傲的歌唱。幾十裏外,都能聽到周軍將士們嘹亮的歌聲,聲震東南。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正月二十三日,柴榮率主力部隊兵臨楚州城下,隨即下令攻城。
這場楚州之戰,是周軍在淮南打的最為艱苦的一場戰役,交戰過程異常慘烈。整個五代十國的城市攻堅戰史,在作戰強度和慘烈度上,唯一能和楚州之戰相提並論的,也許隻有宋太宗滅北漢強攻太原的那場戰役了。
具體的戰鬥過程,陸遊在南唐書中記載的非常詳細,如下:
及梯衝臨城,鑿城為窟室,實薪而焚之,城皆摧圮。遂陷,彥卿猶列陣城內,誓死奮擊。謂之巷鬥。日暮,轉至州廨。長短兵皆盡,彥卿取繩床搏戰,及兵馬都監鄭昭業等千餘人皆死之。無一人生降者。(2)
這是一場城市攻堅戰,也是一場街巷肉搏戰,楚州中每一寸地皮都是血肉橫飛的戰場。張彥卿的骨頭真是硬的不得了,他明知這場和柴榮的決戰中,笑到最後的肯定是柴榮,而他註定要成為戰場上的失敗者。即使如此,張彥卿還是做到了盡節王室,寧可戰死,絕不屈膝,戰鬥到了最後一人。
張彥卿是南唐猛將,他和他的手下將士們都對李璟忠心不二,但這場楚州之戰,留給後世最大的爭議是,周軍在攻進楚州後,是否進行了屠城?如果有的話,屠城令是不是柴榮下的?
周軍攻陷楚州後,到底做了些什麽?各種史籍記載不一,現將幾種說法一併列下,綜合分析。
《舊五代史》:(周軍)拔之(攻克楚州),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3)
《資治通鑑》:彥卿與都監鄭昭業猶帥眾拒戰,矢刃皆盡,彥卿舉繩床以鬥而死,所部千餘人,至死無一人降者。(4)
《新五代史》:克楚州,守將張彥卿、鄭昭業死之。(5)
《江南野史》:周師圍之,矢石如雨。民雖死困,守益堅。迨一年食盡方陷。彥卿,夙將之後,善撫師旅,共舀甘苦。城破之日與軍一萬。戰而沒,無一生還者,遂屠其城。(6)
——————————————————————————————
(1) (2)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三
(4) (5) 《舊五代史.周世宗紀四》卷一百一十七
(6)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三
(7) 《南唐書.郭廷謂傳》卷十四
(8) 《宋史.郭廷謂傳》卷二百七十一
(9) 《三國誌.郭嘉傳》卷十四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三 柴榮“屠城”辯
1
濠州、泗州相繼失陷,整條淮河防線基本被柴榮摧毀,金陵的江北門戶揚州,已經無險可守。
楊吳之所以將國都定在揚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吳控製著淮河防線,北方軍隊打不過來。而如果北方軍隊突破淮河防線,不費什麽力氣,就能殺到揚州城下。揚州背靠長江,幾乎就是無路可退,背水一戰固然勇氣可嘉,但那大多都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柴榮之所以將壽州治所從淮河南岸遷到北岸,也是不想讓壽州麵臨背水一戰的險境。對於李璟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周軍肯定會對揚州發起第二次進攻,與其背水死守,不如主動撤退。
柴榮派周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武守琦帶著幾百騎兵去揚州偵察敵情,等武守琦到達高郵時,就得到消息:“唐人悉焚揚州官府民居,驅其人南渡江。”(1)幾天後,武守琦來到揚州,驚諤的發現,當年富甲天下的揚州城,隻有十幾個老弱病殘。
經過幾場大戰,南唐精銳喪失殆盡,兵源得不到補充,在這種情況,人口就是關鍵。所以李璟寧可棄城,也不能拋棄百姓,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裏,人口就意味著財富。
李璟也夠心狠,人帶走就算了,還把揚州城給燒了。距離揚州不到百裏路程的泰州,估計城中也已經沒有多少軍隊駐守了,柴榮聽說泰州無備,遣兵襲之,十二月二十五日,周軍占領泰州。
現在淮南東部地區,唯一還有南唐軍隊駐守的,是楚州。柴榮不進攻楚州,而去收復揚、泰二州,看似閑筆,其實這是一招妙棋。攻克濠、泗之外,柴榮下一步作戰重點就是楚州。
如果不拿下揚、泰,隔斷江東和楚州之間的聯繫,南唐軍萬一突然北上救援楚州,柴榮就要腹背受敵,這也是“圍點打援”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其實早在一個月之前,周軍就開始了對楚州的圍攻,由於南唐的楚州防禦使張彥卿指揮得當,周軍才受阻於城下。柴榮不放心楚州的戰事,決定親自指揮攻城。
最近周軍屢戰屢勝,士氣高昂,周軍步騎兵數萬,分水陸兩道,浩浩蕩蕩的開赴楚州前線。周軍中應該有文藝兵,他們編出了一首邊塞遊牧民族風情的軍歌《檀來歌》,讓士兵們傳唱。歌詞通俗易懂,士兵們很快就學會了。周軍水陸兩道士兵,放開嗓子,驕傲的歌唱。幾十裏外,都能聽到周軍將士們嘹亮的歌聲,聲震東南。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正月二十三日,柴榮率主力部隊兵臨楚州城下,隨即下令攻城。
這場楚州之戰,是周軍在淮南打的最為艱苦的一場戰役,交戰過程異常慘烈。整個五代十國的城市攻堅戰史,在作戰強度和慘烈度上,唯一能和楚州之戰相提並論的,也許隻有宋太宗滅北漢強攻太原的那場戰役了。
具體的戰鬥過程,陸遊在南唐書中記載的非常詳細,如下:
及梯衝臨城,鑿城為窟室,實薪而焚之,城皆摧圮。遂陷,彥卿猶列陣城內,誓死奮擊。謂之巷鬥。日暮,轉至州廨。長短兵皆盡,彥卿取繩床搏戰,及兵馬都監鄭昭業等千餘人皆死之。無一人生降者。(2)
這是一場城市攻堅戰,也是一場街巷肉搏戰,楚州中每一寸地皮都是血肉橫飛的戰場。張彥卿的骨頭真是硬的不得了,他明知這場和柴榮的決戰中,笑到最後的肯定是柴榮,而他註定要成為戰場上的失敗者。即使如此,張彥卿還是做到了盡節王室,寧可戰死,絕不屈膝,戰鬥到了最後一人。
張彥卿是南唐猛將,他和他的手下將士們都對李璟忠心不二,但這場楚州之戰,留給後世最大的爭議是,周軍在攻進楚州後,是否進行了屠城?如果有的話,屠城令是不是柴榮下的?
周軍攻陷楚州後,到底做了些什麽?各種史籍記載不一,現將幾種說法一併列下,綜合分析。
《舊五代史》:(周軍)拔之(攻克楚州),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3)
《資治通鑑》:彥卿與都監鄭昭業猶帥眾拒戰,矢刃皆盡,彥卿舉繩床以鬥而死,所部千餘人,至死無一人降者。(4)
《新五代史》:克楚州,守將張彥卿、鄭昭業死之。(5)
《江南野史》:周師圍之,矢石如雨。民雖死困,守益堅。迨一年食盡方陷。彥卿,夙將之後,善撫師旅,共舀甘苦。城破之日與軍一萬。戰而沒,無一生還者,遂屠其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