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柴榮的嚴厲是出了名的,所以周軍都怕被柴榮抓現行,沒有一個人敢觸犯柴榮的軍令。甚至在沒有得到柴榮的命令前,周軍將士沒有一個人敢擅自進入泗州城。“既克泗州,無一卒敢擅入城者。”(2)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能力強,二是紀律嚴明。隻有能力是鎮不住人的,必須狠抓紀律,必要時,可以殺隻雞,給那幫上竄下跳的猴子們看看,猴子們知道該怎麽做的。
泗州收入囊中,但泗州附近還有幾股遊弋的南唐軍隊,尤其以水軍居多。江淮地區水網縱橫,特別是淮河東段泗州至楚州一帶,淮河、泗水、汴水、漕渠(即今大運河淮安至揚州段)在此處匯流,泗、楚之間的河道上還有一個麵積不算小的白水陂(今洪澤湖東片水域)。
在清河口(今江蘇清江)有一支近萬人的南唐水軍,主將是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陳承昭(同時兼任保義節度使)。柴榮的戰術依然是三路並進:趙匡胤率步騎兵數千人沿淮河南岸急速行軍,水軍順河東下,柴榮本人率親衛騎兵從淮河北岸行進。
一千年前的淮河兩岸,不像現在稻田如織,林木繁茂,風景如畫。那時的淮河岸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蘆葦,而且地勢坑窪不平,還有許多沼澤地。就是這樣不利的外在條件,也依然沒有阻擋住周軍前進的腳步。
為了劈出一條行軍通道,柴榮揮刀砍掉這些幾近一人多高的蘆葦,馬靴踩在泥濘的坑窪地裏,深一腳淺一腳的艱難前行。雖然行軍很辛苦,但皇帝親自帶隊,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大家也就沒話可說了。
十二月初八,周軍在經過近百裏的急行軍後,終於抵達清河口。周軍立刻向南唐水軍發起進攻,南唐軍人數雖多,但已經沒什麽鬥誌了,邊戰邊退。戰鬥持續了一夜,到了次日淩晨,在楚州城西北處,“大破之”,南唐水軍幾乎全軍覆沒。
陳承昭帶著幾艘戰艦,從淮河主河道向東逃竄。其實像這種規模極小的戰鬥,柴榮完全沒有必要事必躬親,但還是和趙匡胤狂追了六十裏,在山陽北殲滅南唐水軍殘部,趙匡胤生擒陳承昭,獻於皇帝麾下,柴榮大悅。
關於柴榮和趙匡胤是用什麽交通工具追的,《資治通鑑》語焉不詳,隻是說“帝自追之,太祖皇帝為前鋒,行六十裏。”(3)沒說是乘船。《舊五代史》則說君臣二人是騎馬追的,“帝率驍騎與今上追之數十裏。”(4)
陳承昭在淮河的船上,柴榮等人在陸地上,如何能擒下陳承昭?最大的可能,柴榮和趙匡胤在岸上騎馬狂追,周軍戰艦在淮河上緊跟不舍,趙匡胤乘船打敗南唐的幾隻戰艦,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現在的周朝水軍已經鳥槍換炮了,不僅戰艦質量提高,在數量上,因為屢屢戰勝南唐水軍,也得到了許多南唐戰艦。“舟師大備。至是水陸皆捷,故江南大震。”(5)這次戰果也非常豐厚,獲得南唐戰艦三百多艘。
至此,南唐在淮河上的水軍及戰艦全部覆沒,“唐之戰船在淮上者,於是盡矣。”(6)柴榮實現了殲敵有生力量的既定戰略目標。楊吳、南唐政權之所以能和強大的中原政權對抗長達六十年之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東政權控製了淮河的防守體係。
中原軍隊水軍實力較弱,根本無法殲滅淮南上的江東水軍。現在周軍水軍實力明顯增加,而且全殲了淮河上的江東水軍。南唐的北線淮河防禦體係徹底崩潰,門戶洞開,周軍大量步戰部隊輕鬆渡過淮河後,他們的陸戰優勢就顯露出來。打陣地戰,南唐軍明顯不是周軍的對手。
周軍在淮河上的節節勝利,也震撼了濠州城中的郭廷謂,以雙方的實力差距,勝利毫無疑問,將屬於柴榮。此時他的使者從金陵回來,帶來了一個讓郭廷謂沮喪的消息:李璟沒有發兵救濠州的打算。其實就算南唐軍來了也沒有什麽用處,淮河上全是周軍戰艦,根本過不來。如果在陸地上救援,更不是周軍的對手。
十二月十日,郭廷謂出城降周。
在郭廷謂決定向柴榮投降前,還發生了一個意外。郭廷謂讓錄事參軍李延鄒替他草一份降表,沒想到李延鄒忠於李璟,他指責郭廷謂不忠不義,郭廷謂臉紅的像個蘿蔔。但現在周軍兵臨城下,不降就是死路一條。郭廷謂把刀架在李延鄒的脖子子,逼李延鄒寫降表。沒想到李延鄒是個硬骨頭,他憤怒的把筆扔在地上,指著郭廷謂大罵:“大丈夫終不負國,為叛臣作降表!”(7)郭廷謂惱羞成怒,殺了李延鄒,然後降周。
郭廷謂很有表演天賦,他背叛了李璟,卻把自己打扮成忠臣的模樣,好像是他萬不得已才降敵的。郭廷謂先是“集諸軍於壘門,南望大慟而降於周。”(8)哭的昏天黑地,李璟也聽不見,何必呢。
雖然郭廷謂有虧於臣節,但柴榮似乎並不計較這些。他在山陽行宮接見郭廷謂的時候,好言勸慰,讓郭廷謂不要有什麽思想包袱。柴榮安慰郭廷謂的話很有意思:“濠州是個小城,不要說你,即使是李璟來守城,在朕強大的攻擊力麵前,他也守不住。”
在戰爭沒有結束之前殺降將,是兵家之大忌。東漢末年,劉備窮困來投曹操,有人勸曹操殺劉備以絕後患。郭嘉勸道:“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9)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能力強,二是紀律嚴明。隻有能力是鎮不住人的,必須狠抓紀律,必要時,可以殺隻雞,給那幫上竄下跳的猴子們看看,猴子們知道該怎麽做的。
泗州收入囊中,但泗州附近還有幾股遊弋的南唐軍隊,尤其以水軍居多。江淮地區水網縱橫,特別是淮河東段泗州至楚州一帶,淮河、泗水、汴水、漕渠(即今大運河淮安至揚州段)在此處匯流,泗、楚之間的河道上還有一個麵積不算小的白水陂(今洪澤湖東片水域)。
在清河口(今江蘇清江)有一支近萬人的南唐水軍,主將是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陳承昭(同時兼任保義節度使)。柴榮的戰術依然是三路並進:趙匡胤率步騎兵數千人沿淮河南岸急速行軍,水軍順河東下,柴榮本人率親衛騎兵從淮河北岸行進。
一千年前的淮河兩岸,不像現在稻田如織,林木繁茂,風景如畫。那時的淮河岸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蘆葦,而且地勢坑窪不平,還有許多沼澤地。就是這樣不利的外在條件,也依然沒有阻擋住周軍前進的腳步。
為了劈出一條行軍通道,柴榮揮刀砍掉這些幾近一人多高的蘆葦,馬靴踩在泥濘的坑窪地裏,深一腳淺一腳的艱難前行。雖然行軍很辛苦,但皇帝親自帶隊,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大家也就沒話可說了。
十二月初八,周軍在經過近百裏的急行軍後,終於抵達清河口。周軍立刻向南唐水軍發起進攻,南唐軍人數雖多,但已經沒什麽鬥誌了,邊戰邊退。戰鬥持續了一夜,到了次日淩晨,在楚州城西北處,“大破之”,南唐水軍幾乎全軍覆沒。
陳承昭帶著幾艘戰艦,從淮河主河道向東逃竄。其實像這種規模極小的戰鬥,柴榮完全沒有必要事必躬親,但還是和趙匡胤狂追了六十裏,在山陽北殲滅南唐水軍殘部,趙匡胤生擒陳承昭,獻於皇帝麾下,柴榮大悅。
關於柴榮和趙匡胤是用什麽交通工具追的,《資治通鑑》語焉不詳,隻是說“帝自追之,太祖皇帝為前鋒,行六十裏。”(3)沒說是乘船。《舊五代史》則說君臣二人是騎馬追的,“帝率驍騎與今上追之數十裏。”(4)
陳承昭在淮河的船上,柴榮等人在陸地上,如何能擒下陳承昭?最大的可能,柴榮和趙匡胤在岸上騎馬狂追,周軍戰艦在淮河上緊跟不舍,趙匡胤乘船打敗南唐的幾隻戰艦,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現在的周朝水軍已經鳥槍換炮了,不僅戰艦質量提高,在數量上,因為屢屢戰勝南唐水軍,也得到了許多南唐戰艦。“舟師大備。至是水陸皆捷,故江南大震。”(5)這次戰果也非常豐厚,獲得南唐戰艦三百多艘。
至此,南唐在淮河上的水軍及戰艦全部覆沒,“唐之戰船在淮上者,於是盡矣。”(6)柴榮實現了殲敵有生力量的既定戰略目標。楊吳、南唐政權之所以能和強大的中原政權對抗長達六十年之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江東政權控製了淮河的防守體係。
中原軍隊水軍實力較弱,根本無法殲滅淮南上的江東水軍。現在周軍水軍實力明顯增加,而且全殲了淮河上的江東水軍。南唐的北線淮河防禦體係徹底崩潰,門戶洞開,周軍大量步戰部隊輕鬆渡過淮河後,他們的陸戰優勢就顯露出來。打陣地戰,南唐軍明顯不是周軍的對手。
周軍在淮河上的節節勝利,也震撼了濠州城中的郭廷謂,以雙方的實力差距,勝利毫無疑問,將屬於柴榮。此時他的使者從金陵回來,帶來了一個讓郭廷謂沮喪的消息:李璟沒有發兵救濠州的打算。其實就算南唐軍來了也沒有什麽用處,淮河上全是周軍戰艦,根本過不來。如果在陸地上救援,更不是周軍的對手。
十二月十日,郭廷謂出城降周。
在郭廷謂決定向柴榮投降前,還發生了一個意外。郭廷謂讓錄事參軍李延鄒替他草一份降表,沒想到李延鄒忠於李璟,他指責郭廷謂不忠不義,郭廷謂臉紅的像個蘿蔔。但現在周軍兵臨城下,不降就是死路一條。郭廷謂把刀架在李延鄒的脖子子,逼李延鄒寫降表。沒想到李延鄒是個硬骨頭,他憤怒的把筆扔在地上,指著郭廷謂大罵:“大丈夫終不負國,為叛臣作降表!”(7)郭廷謂惱羞成怒,殺了李延鄒,然後降周。
郭廷謂很有表演天賦,他背叛了李璟,卻把自己打扮成忠臣的模樣,好像是他萬不得已才降敵的。郭廷謂先是“集諸軍於壘門,南望大慟而降於周。”(8)哭的昏天黑地,李璟也聽不見,何必呢。
雖然郭廷謂有虧於臣節,但柴榮似乎並不計較這些。他在山陽行宮接見郭廷謂的時候,好言勸慰,讓郭廷謂不要有什麽思想包袱。柴榮安慰郭廷謂的話很有意思:“濠州是個小城,不要說你,即使是李璟來守城,在朕強大的攻擊力麵前,他也守不住。”
在戰爭沒有結束之前殺降將,是兵家之大忌。東漢末年,劉備窮困來投曹操,有人勸曹操殺劉備以絕後患。郭嘉勸道:“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