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柴榮吃了這隻小梨子,覺得不是很解渴。於是,柴榮又讓趙匡胤給他摘兩隻可口的大梨子來。這兩隻大梨子,一隻叫皇甫暉、一隻叫姚鳳。
劉彥貞在正陽全軍覆沒之際,皇甫暉和姚鳳不敢去送死,連夜退回清流關,固險自守。清流關距離南唐國都金陵隻有百餘裏的路程,是金陵的東北門戶。柴榮突然盯上了清流關,原因有兩個,一個消滅皇甫暉和姚鳳所率領的數萬南唐軍,二是在李璟的軟弱插上一把刀,牽製各路唐軍不敢越清流關北上救援壽州。
從渦口到清流關的直線距離有三百多裏,中間還隔著許多南唐軍據點,所以柴榮選擇了偷襲。既然是偷襲,就不能大搖大擺的行軍,而是要星夜抄小路前進。趙匡胤接到任務之後,“倍道”前行,很快就殺到了清流關下。
—————————————————————————————————
(1) 《舊五代史.王樸傳》卷一百二十八
(2) 《歐陽修集》卷一百一十四《言西邊事宜第一狀》
(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
第五章 艱苦作戰
一 清流關
2
關於趙匡胤奔襲清流關,宋人王銍在《默記》記載了一個很離奇的故事:
趙匡胤奉柴榮之命,率周軍數千直撲清流關。不過與皇甫暉率領的十萬南唐軍打了一場,結果周軍大敗。趙匡胤有些不知所措,他聽說附近有一個從鎮州來的趙學究,“多智計”,為鄉裏所重。
趙匡胤就把老先生請來,向他問計。老學究給趙匡胤獻了一條妙計,“今關下有徑路,人無行者,雖暉軍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阻西澗水大漲之時,彼必謂我既敗之後,無敢躡其後者。誠能由山背小路,率眾浮西澗水至城下,斬關而入,彼方戰勝而驕,解甲休眾,必不為備,可以得誌。”(1)趙匡胤喜而從之,果然周軍出其不意,拿下清流關。
這則故事的可信程度不高,有三點:
一、《默記》記載這個老學究稱呼趙匡胤為都點檢、太尉。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此時趙匡胤隻是殿前都虞侯。都點檢的職務,是柴榮臨死前,才提拔趙匡胤的。檢校太尉也是恭帝柴宗訓即位後才封趙匡胤的,這都是三年後的事情。
二、《默記》說趙匡胤是出其不意,殺進清流關。皇甫暉率南唐軍進行巷戰,力敗被擒。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該書說南唐軍有十萬,周軍隻有數千。以數千兵力,在巷戰中殲滅敵軍十萬,似乎周軍還沒有強大到這種程度。
三、《默記》說這個鎮州來的老深究居然就是趙普!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顯德三年(公元956年),趙普隻有三十五歲,無論如何都不算老年人。另外,正史記載趙普是河陽節度使劉詞推薦給趙匡胤的,不是在村中隱居。而且趙普是薊州人,不是鎮州人。
這則記載太不靠譜,今不取。
皇甫暉已經得到消息,說有一股來歷不明的軍隊直襲清流關而來。皇甫暉出城布陣,準備迎戰,果然發現了一小股周朝軍隊。還沒到皇甫暉下令出擊,就有人來報:趙匡胤從山後殺出來了。皇甫暉嚇的魂飛魄散,他應該聽說過趙匡胤的大名,連滾帶爬的逃回了滁州城。
趙匡胤既然來了,就不會空手回去,否則沒法向柴榮交差。趙匡胤很有英雄氣概,率軍趟過了滁州城前的清流水,來到城下叫陣。皇甫暉很有意思,他在城上告訴趙匡胤:“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2)意思是說你趙匡胤要是個君子,就等我出城列好陣後再戰,他擔心趙匡胤偷襲。趙匡胤果然是個君子,他“笑而許之”。
在野史小說中,趙匡胤善使一條鑌鐵大棍,武藝高強,對付一個皇甫暉不算什麽。二人交手後,皇甫暉很快就撐不住了,趙匡胤用手劍擊中其首,周軍隨後生擒皇甫暉。姚鳳也沒溜掉,“並姚鳳禽之”。滁州輕而易舉的被趙匡胤拿下。
趙匡胤攻克滁州後,對金陵造成了極大的生存壓力,這正是柴榮讓趙匡胤此行的主要目的。周軍控製滁州時間越久,打敗劉仁贍的希望就越大。趙匡胤沒有接到柴榮的調令,所以繼續留在滁州。
在守滁州期間,趙匡胤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讓宋朝的史官如獲至寶,大加宣揚趙匡胤。事情是這樣的: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的一天,趙匡胤的父親,也就是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弘殷,奉柴榮之命,率軍來滁州公幹。
趙弘殷來到滁州城下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半夜,人困馬乏。趙弘殷知道是自己的兒子趙匡胤守城,便在城下叫門,想早點進城休息。沒想到趙匡胤當眾拒絕了父親的請求。趙匡胤說:“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3)趙弘殷無奈,隻好在城外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趙匡胤才打開城門,放父親進城。
不管後來的宋朝史官如何吹捧趙匡胤公私分明,就事論事,趙匡胤做的非常好,為人臣者,就應該這樣。雖然古代的“公”實際上還是帝王一家之私,但歷史是個漸進的過程,不能對古人太苛刻。趙匡胤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不給父親開後門。忠於職守,不以私親而違法度,千年之後,趙匡胤這個故事對我們還是很有借鑑價值的。
劉彥貞在正陽全軍覆沒之際,皇甫暉和姚鳳不敢去送死,連夜退回清流關,固險自守。清流關距離南唐國都金陵隻有百餘裏的路程,是金陵的東北門戶。柴榮突然盯上了清流關,原因有兩個,一個消滅皇甫暉和姚鳳所率領的數萬南唐軍,二是在李璟的軟弱插上一把刀,牽製各路唐軍不敢越清流關北上救援壽州。
從渦口到清流關的直線距離有三百多裏,中間還隔著許多南唐軍據點,所以柴榮選擇了偷襲。既然是偷襲,就不能大搖大擺的行軍,而是要星夜抄小路前進。趙匡胤接到任務之後,“倍道”前行,很快就殺到了清流關下。
—————————————————————————————————
(1) 《舊五代史.王樸傳》卷一百二十八
(2) 《歐陽修集》卷一百一十四《言西邊事宜第一狀》
(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
第五章 艱苦作戰
一 清流關
2
關於趙匡胤奔襲清流關,宋人王銍在《默記》記載了一個很離奇的故事:
趙匡胤奉柴榮之命,率周軍數千直撲清流關。不過與皇甫暉率領的十萬南唐軍打了一場,結果周軍大敗。趙匡胤有些不知所措,他聽說附近有一個從鎮州來的趙學究,“多智計”,為鄉裏所重。
趙匡胤就把老先生請來,向他問計。老學究給趙匡胤獻了一條妙計,“今關下有徑路,人無行者,雖暉軍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阻西澗水大漲之時,彼必謂我既敗之後,無敢躡其後者。誠能由山背小路,率眾浮西澗水至城下,斬關而入,彼方戰勝而驕,解甲休眾,必不為備,可以得誌。”(1)趙匡胤喜而從之,果然周軍出其不意,拿下清流關。
這則故事的可信程度不高,有三點:
一、《默記》記載這個老學究稱呼趙匡胤為都點檢、太尉。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此時趙匡胤隻是殿前都虞侯。都點檢的職務,是柴榮臨死前,才提拔趙匡胤的。檢校太尉也是恭帝柴宗訓即位後才封趙匡胤的,這都是三年後的事情。
二、《默記》說趙匡胤是出其不意,殺進清流關。皇甫暉率南唐軍進行巷戰,力敗被擒。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該書說南唐軍有十萬,周軍隻有數千。以數千兵力,在巷戰中殲滅敵軍十萬,似乎周軍還沒有強大到這種程度。
三、《默記》說這個鎮州來的老深究居然就是趙普!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顯德三年(公元956年),趙普隻有三十五歲,無論如何都不算老年人。另外,正史記載趙普是河陽節度使劉詞推薦給趙匡胤的,不是在村中隱居。而且趙普是薊州人,不是鎮州人。
這則記載太不靠譜,今不取。
皇甫暉已經得到消息,說有一股來歷不明的軍隊直襲清流關而來。皇甫暉出城布陣,準備迎戰,果然發現了一小股周朝軍隊。還沒到皇甫暉下令出擊,就有人來報:趙匡胤從山後殺出來了。皇甫暉嚇的魂飛魄散,他應該聽說過趙匡胤的大名,連滾帶爬的逃回了滁州城。
趙匡胤既然來了,就不會空手回去,否則沒法向柴榮交差。趙匡胤很有英雄氣概,率軍趟過了滁州城前的清流水,來到城下叫陣。皇甫暉很有意思,他在城上告訴趙匡胤:“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2)意思是說你趙匡胤要是個君子,就等我出城列好陣後再戰,他擔心趙匡胤偷襲。趙匡胤果然是個君子,他“笑而許之”。
在野史小說中,趙匡胤善使一條鑌鐵大棍,武藝高強,對付一個皇甫暉不算什麽。二人交手後,皇甫暉很快就撐不住了,趙匡胤用手劍擊中其首,周軍隨後生擒皇甫暉。姚鳳也沒溜掉,“並姚鳳禽之”。滁州輕而易舉的被趙匡胤拿下。
趙匡胤攻克滁州後,對金陵造成了極大的生存壓力,這正是柴榮讓趙匡胤此行的主要目的。周軍控製滁州時間越久,打敗劉仁贍的希望就越大。趙匡胤沒有接到柴榮的調令,所以繼續留在滁州。
在守滁州期間,趙匡胤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讓宋朝的史官如獲至寶,大加宣揚趙匡胤。事情是這樣的: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的一天,趙匡胤的父親,也就是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趙弘殷,奉柴榮之命,率軍來滁州公幹。
趙弘殷來到滁州城下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半夜,人困馬乏。趙弘殷知道是自己的兒子趙匡胤守城,便在城下叫門,想早點進城休息。沒想到趙匡胤當眾拒絕了父親的請求。趙匡胤說:“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3)趙弘殷無奈,隻好在城外凍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趙匡胤才打開城門,放父親進城。
不管後來的宋朝史官如何吹捧趙匡胤公私分明,就事論事,趙匡胤做的非常好,為人臣者,就應該這樣。雖然古代的“公”實際上還是帝王一家之私,但歷史是個漸進的過程,不能對古人太苛刻。趙匡胤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不給父親開後門。忠於職守,不以私親而違法度,千年之後,趙匡胤這個故事對我們還是很有借鑑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