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不再談這個話題,要繼續更新。今天講清流關,趙匡胤的表現非常出色,值得去讚美。
第五章 艱苦作戰
一 清流關 劉仁贍還在孤獨的和命運抗爭。
他不會認輸,柴榮同樣也不會。
不過對柴榮來說,他要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壽州,而是整個淮南十四州。打個比方,當你口渴難耐的時候,你的麵前放了一個菠蘿和一堆梨子,你是先吃菠蘿呢,還是先吃梨子呢?柴榮的選擇,是先吃梨子,因為梨子洗洗就能吃,而菠蘿需要用刀削皮。
王樸在《平邊策》中講道:“當今吳國,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裏。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必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1)
周朝君臣的淮南戰略,用一句軍事術語來概括,就是:“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有生力量。”或者說是圍點打援。周軍進入淮南後,一直奉行這個戰略,除了頓兵壽春城下的周軍主力部隊外,其他部隊都是機動作戰,殲敵為上,攻城為下。
如果按正常的軍事邏輯來理解,柴榮不應該把大軍放在壽春城下和劉仁贍對耗,而是應該繞過壽州,奪取其他州郡。等淮南諸州悉數拿下後,壽州孤城一座,立等可取之。
但柴榮之所以沒有按常規套路出牌,恰恰說明了柴榮的大戰略思維。柴榮圍困壽州的真正用意,是圍住壽州這個“點”,吸引大量南唐軍隊北上救援,然後柴榮不停的打“援”,吃掉李璟棋盤上的卒子。周軍得不到壽州,並沒有損失什麽,但南唐一旦失去壽州,整條淮河防禦體係就將徹底崩潰。所以,隻要周軍圍住壽州,李璟就會迫不得已的派出大量軍隊北上,這就給了柴榮熬南唐主力的機會。
戰略眼光向來比較犀利的宋人歐陽修也對柴榮“把菠蘿放在筐裏,先吃梨子”的軍事戰略非常認同,對此,歐陽修在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給宋英宗上的論兵事奏疏中有非常精彩的解讀:
臣所謂今日可用之謀者,在定出攻之計爾,必用先起製人之術,乃可以取勝也。蓋列兵分地而守,敵得時出而撓於其間,使我處處為備,常如敵至,師老糧匱,我勞彼逸。昔周世宗以此策困李景於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西鄙。夫兵分備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勞,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所以往年賊常得誌也。今誠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敵,奪敵所利者在我,則我當先為出攻之計,使彼疲於守禦,則我亦得誌矣。凡出攻之兵,勿為大舉。我每一出,彼必呼集而來拒,彼集於東,則別出其西。我歸彼散,則我復出,而彼又集。我以五路之兵番休出入,使其一國之眾,聚散奔走,無時暫停,則無不困之虜矣。此臣所謂方今可用之謀也。(2)
周軍是在南唐領土上作戰,沒有守城禦土之責,機動性非常強,而南唐軍的首要任務是守城,有限的兵力就會分散在各地。兵力分散,必然會暴露出空當,周軍就有機可趁,專打南唐軍的軟肋。如果一時戰事不利,周軍就會主動進行戰略收縮,這一點,是南唐軍不具備的優勢。
這種戰略,實際上就是打得過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打不過就暫時採取守勢的遊擊戰略。周軍的實力不弱於南唐軍,但如果一味圍攻壽州,而放棄對周邊南唐軍隊的襲擾,大量南唐軍就會聚集在壽州城下。戰局一旦發展到這一步,周軍隻能在壽州城下與南唐軍進行苦戰,勝負殊難預料。
南唐軍隊在質量和數量上呈大幅下降之勢,才是柴榮用兵於淮南的最主要目的。真正的大戰略家,從來不屑做紙麵文章,機械化的去理解紙麵上的戰略。柴榮看的非常長遠:打掉南唐的反擊能力!
然後調頭北上,進攻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去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對一個漢族政權來說,沒有收復漢人的傳統領地——幽雲十六州、涼州、遼東,無論如何都算不上大一統,隻能算是小一統。柴榮有機會完成大一統,但歷史沒有給他時間。直到四百年後的大明王朝,才由明太祖朱元璋實現了漢族政權最後一次大一統。
所以,柴榮把難啃的菠蘿放在筐子裏,反正菠蘿也沒長翅膀飛不走,現在柴榮重點先吃梨子。
柴榮眼中的菠蘿,就是劉仁贍,而除劉仁贍之外的南唐諸將,是柴榮準備先吃掉解渴的梨子。壽州城外有許多可口的梨子,比如皇甫暉、姚鳳,而離壽州最近的一隻梨子,是盤踞在渦口(今安徽懷遠縣荊來鎮,渦淮兩河的匯合處)的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
柴榮派殿前都虞侯趙匡胤去替他摘這隻梨子。趙匡胤的人生很複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柴榮在世的時候,趙匡胤絕對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他所想所做的,就是用他一身好武藝,謀取功名富貴。“(杜太後對諸子說)陛下自布衣事周室,常以力戰圖功,萬世而遇一生。方致身為節度使。”(3)”
何延錫是個無名小輩,他哪裏是趙匡胤的對手?正月二十六日,趙匡胤和兄弟們在渦口大破南唐軍萬餘人,斬何延錫及南唐的靜江軍使李鐸,生擒南唐的天忠指揮使劉崇浦,同時繳獲了五十艘戰艦。劉崇浦,就是南唐清淮軍劉仁贍的侄子。冊府元龜卷118
第五章 艱苦作戰
一 清流關 劉仁贍還在孤獨的和命運抗爭。
他不會認輸,柴榮同樣也不會。
不過對柴榮來說,他要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壽州,而是整個淮南十四州。打個比方,當你口渴難耐的時候,你的麵前放了一個菠蘿和一堆梨子,你是先吃菠蘿呢,還是先吃梨子呢?柴榮的選擇,是先吃梨子,因為梨子洗洗就能吃,而菠蘿需要用刀削皮。
王樸在《平邊策》中講道:“當今吳國,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裏。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勿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彼人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必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獲其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1)
周朝君臣的淮南戰略,用一句軍事術語來概括,就是:“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有生力量。”或者說是圍點打援。周軍進入淮南後,一直奉行這個戰略,除了頓兵壽春城下的周軍主力部隊外,其他部隊都是機動作戰,殲敵為上,攻城為下。
如果按正常的軍事邏輯來理解,柴榮不應該把大軍放在壽春城下和劉仁贍對耗,而是應該繞過壽州,奪取其他州郡。等淮南諸州悉數拿下後,壽州孤城一座,立等可取之。
但柴榮之所以沒有按常規套路出牌,恰恰說明了柴榮的大戰略思維。柴榮圍困壽州的真正用意,是圍住壽州這個“點”,吸引大量南唐軍隊北上救援,然後柴榮不停的打“援”,吃掉李璟棋盤上的卒子。周軍得不到壽州,並沒有損失什麽,但南唐一旦失去壽州,整條淮河防禦體係就將徹底崩潰。所以,隻要周軍圍住壽州,李璟就會迫不得已的派出大量軍隊北上,這就給了柴榮熬南唐主力的機會。
戰略眼光向來比較犀利的宋人歐陽修也對柴榮“把菠蘿放在筐裏,先吃梨子”的軍事戰略非常認同,對此,歐陽修在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給宋英宗上的論兵事奏疏中有非常精彩的解讀:
臣所謂今日可用之謀者,在定出攻之計爾,必用先起製人之術,乃可以取勝也。蓋列兵分地而守,敵得時出而撓於其間,使我處處為備,常如敵至,師老糧匱,我勞彼逸。昔周世宗以此策困李景於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西鄙。夫兵分備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勞,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所以往年賊常得誌也。今誠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敵,奪敵所利者在我,則我當先為出攻之計,使彼疲於守禦,則我亦得誌矣。凡出攻之兵,勿為大舉。我每一出,彼必呼集而來拒,彼集於東,則別出其西。我歸彼散,則我復出,而彼又集。我以五路之兵番休出入,使其一國之眾,聚散奔走,無時暫停,則無不困之虜矣。此臣所謂方今可用之謀也。(2)
周軍是在南唐領土上作戰,沒有守城禦土之責,機動性非常強,而南唐軍的首要任務是守城,有限的兵力就會分散在各地。兵力分散,必然會暴露出空當,周軍就有機可趁,專打南唐軍的軟肋。如果一時戰事不利,周軍就會主動進行戰略收縮,這一點,是南唐軍不具備的優勢。
這種戰略,實際上就是打得過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打不過就暫時採取守勢的遊擊戰略。周軍的實力不弱於南唐軍,但如果一味圍攻壽州,而放棄對周邊南唐軍隊的襲擾,大量南唐軍就會聚集在壽州城下。戰局一旦發展到這一步,周軍隻能在壽州城下與南唐軍進行苦戰,勝負殊難預料。
南唐軍隊在質量和數量上呈大幅下降之勢,才是柴榮用兵於淮南的最主要目的。真正的大戰略家,從來不屑做紙麵文章,機械化的去理解紙麵上的戰略。柴榮看的非常長遠:打掉南唐的反擊能力!
然後調頭北上,進攻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去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對一個漢族政權來說,沒有收復漢人的傳統領地——幽雲十六州、涼州、遼東,無論如何都算不上大一統,隻能算是小一統。柴榮有機會完成大一統,但歷史沒有給他時間。直到四百年後的大明王朝,才由明太祖朱元璋實現了漢族政權最後一次大一統。
所以,柴榮把難啃的菠蘿放在筐子裏,反正菠蘿也沒長翅膀飛不走,現在柴榮重點先吃梨子。
柴榮眼中的菠蘿,就是劉仁贍,而除劉仁贍之外的南唐諸將,是柴榮準備先吃掉解渴的梨子。壽州城外有許多可口的梨子,比如皇甫暉、姚鳳,而離壽州最近的一隻梨子,是盤踞在渦口(今安徽懷遠縣荊來鎮,渦淮兩河的匯合處)的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
柴榮派殿前都虞侯趙匡胤去替他摘這隻梨子。趙匡胤的人生很複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柴榮在世的時候,趙匡胤絕對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他所想所做的,就是用他一身好武藝,謀取功名富貴。“(杜太後對諸子說)陛下自布衣事周室,常以力戰圖功,萬世而遇一生。方致身為節度使。”(3)”
何延錫是個無名小輩,他哪裏是趙匡胤的對手?正月二十六日,趙匡胤和兄弟們在渦口大破南唐軍萬餘人,斬何延錫及南唐的靜江軍使李鐸,生擒南唐的天忠指揮使劉崇浦,同時繳獲了五十艘戰艦。劉崇浦,就是南唐清淮軍劉仁贍的侄子。冊府元龜卷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