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夏總不比宋強大吧?結果又如何?宋朝從經濟上封鎖夏國,導致西夏經濟出現嚴重困難。西夏的經濟結構非常落後,畜牧業在經濟總量占有的比重,遠遠超過農業收入,西夏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遠落後於宋朝,甚至還採用二牛抬扛技術。而且西夏土地不如宋朝肥沃,自然災害瀕繁,特別宋夏交惡時期。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西夏的經濟結構和同處西垂的吐蕃、回鶻等民族政權重疊。宋朝對西夏的貿易需求,完全可以通過與吐蕃、回鶻的貿易來實現。但西夏需要市場來消化自己的畜牧產品,契丹本身具有畜牧和農業雙重經濟結構,對西夏產品的需求並不大。宋朝經常用經濟手段來卡製西夏。即使這樣,宋朝還是敗多勝少,雖然宋朝有河湟大捷,但宋朝和西夏的實力差距不能相提並論。
同樣是中原大政權對河西胡族政權,當時盤踞在河西的鮮卑禿髮部實力並不弱,首領禿髮樹機能攻陷涼州,對關西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樣是重用武將,司馬炎不顧有些文臣的反對,信任馬隆,授予兵權。馬隆沒有辜負司馬炎的信任,數戰斬樹機能,平定河西。
司馬炎的能力不算特別突出,而且這裏隻談司馬炎的仁厚,並不就晉朝施政得失做討論。但有一個優勢則非常突出,就是司馬炎的仁厚。不殺劉禪、不殺曹芳、不殺曹奐、不殺孫皓,皆厚賜錢糧,富貴終生。劉毅當麵罵司馬炎是桓靈再世,司馬炎不怒反笑,稱讚劉毅。
司馬炎的仁厚出自天性,仁厚之君,司馬炎當之無愧。“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這是司馬光說的。《晉書》對司馬炎的評價很高,“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嚐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
最近主要精力放在與z兄的交流討論上,主帖倒被冷落了,實在不好意思。精力有限,每次回帖都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有時甚至都趕上主帖的篇幅了。為了回帖,主帖更新的時間都耗進去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雖然有自己的觀點和對歷史的看法,但非常感謝z兄對在下的指教。觀點不同不要緊,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與高手多多交流,才能讓在下更快的進步。本來並不想扯這些現在與主帖無關的話題,隻是出於禮貌,不能不回復。更新主帖是最重要的,大家說是嗎?每逢涉及周宋之文,必有極大的爭論,板磚橫飛,唾沫如海,已成這裏一大奇觀。^_^其實辯來辯去,誰也不可能說服誰,都會堅持各自的觀點不動搖。這都沒什麽,歷史觀不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一起努力吧。:)
第三章 誌在天下
一 整頓軍隊
1
這場轟轟烈烈的北伐以虎頭蛇尾的方式草草結束,留下了滿地的雞毛,在風中尷尬著起舞。在這場奇怪的戰爭中,柴榮不算是失敗者,劉崇也不算是勝利者,契丹人隻能算是個旁觀者。
對柴榮來說,這次北伐最大的有兩點,一是在高平之戰中打出來了自己的威名,以後江湖上也知道有柴榮這號人物。二是通過這場戰爭,柴榮發現了軍中許多積弊,尤其是驕兵之弊。這應該是柴榮最大的收穫。
五代驕兵之弊,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亂的藩鎮割據。當時天下大亂,內外殺伐不斷,軍隊的重要性相對於太平盛世驟然提升。軍隊是軍閥割據的基礎,沒有軍隊何來割據?軍閥們為了保住對軍隊的指揮權,放鬆了對軍紀的管理,任由兵爺禍害民間。
這種不正常的情況,到了五代更加嚴重。唐末五代的戰亂遠甚於唐朝中期間的藩鎮割據,所以軍隊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提升。軍閥們全指望軍隊替他們賣命,更加不敢得罪軍隊中的丘八大爺。亂世軍閥隻抓軍心,不抓民心,造成了軍隊利益淩駕於國法和百姓利益之上。
《舊五代史》記載了河東軍閥李克用和幕僚的一段對話,很能說明當時驕兵問題的實質:
是時,親軍萬眾皆邊部人,動違紀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為言。武皇(李克用)曰:“此輩膽略過人,數十年從吾征伐,比年以來,國藏空竭,諸軍之家賣馬自給。今四方諸侯皆懸重賞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則棄吾,吾安能獨保此乎!俟時開運泰,吾固自能處置矣。(1)
大道理誰都懂,真要狠抓軍紀,肯定能達到目的,但問題是軍閥們承受不起這樣的高昂代價。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誰會傻到為了整肅軍紀,而得罪整個軍隊。 李克用所說的,也是當時所有軍閥共同的心聲。
李克用這段話也說明了一點,任何一個皇帝,隻要統一天下,都會收回兵權。解除藩鎮兵權,自唐末以來,就是當時社會的共識,並不是誰的天才發明。另外,用文官取代武將管理地方州縣,也非自宋始,早在南漢高祖劉熓貝,劉熅塗始了用文官主政地方州縣的製度。
宋朝的知州製度,即“權知某軍州事”,在南唐先主李昪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南唐早期,用文官代理節度使事,稱為“知節度使事”,在南唐後期,變成了“知軍州事”。南唐的“知節度使事”,也並非由文官長期專掌,而是在武將節度使離鎮期間代理。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文官不知兵、武將易專權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即不專文廢武,也不廢武專文。
同樣是中原大政權對河西胡族政權,當時盤踞在河西的鮮卑禿髮部實力並不弱,首領禿髮樹機能攻陷涼州,對關西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樣是重用武將,司馬炎不顧有些文臣的反對,信任馬隆,授予兵權。馬隆沒有辜負司馬炎的信任,數戰斬樹機能,平定河西。
司馬炎的能力不算特別突出,而且這裏隻談司馬炎的仁厚,並不就晉朝施政得失做討論。但有一個優勢則非常突出,就是司馬炎的仁厚。不殺劉禪、不殺曹芳、不殺曹奐、不殺孫皓,皆厚賜錢糧,富貴終生。劉毅當麵罵司馬炎是桓靈再世,司馬炎不怒反笑,稱讚劉毅。
司馬炎的仁厚出自天性,仁厚之君,司馬炎當之無愧。“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這是司馬光說的。《晉書》對司馬炎的評價很高,“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嚐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
最近主要精力放在與z兄的交流討論上,主帖倒被冷落了,實在不好意思。精力有限,每次回帖都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有時甚至都趕上主帖的篇幅了。為了回帖,主帖更新的時間都耗進去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雖然有自己的觀點和對歷史的看法,但非常感謝z兄對在下的指教。觀點不同不要緊,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與高手多多交流,才能讓在下更快的進步。本來並不想扯這些現在與主帖無關的話題,隻是出於禮貌,不能不回復。更新主帖是最重要的,大家說是嗎?每逢涉及周宋之文,必有極大的爭論,板磚橫飛,唾沫如海,已成這裏一大奇觀。^_^其實辯來辯去,誰也不可能說服誰,都會堅持各自的觀點不動搖。這都沒什麽,歷史觀不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大家一起努力吧。:)
第三章 誌在天下
一 整頓軍隊
1
這場轟轟烈烈的北伐以虎頭蛇尾的方式草草結束,留下了滿地的雞毛,在風中尷尬著起舞。在這場奇怪的戰爭中,柴榮不算是失敗者,劉崇也不算是勝利者,契丹人隻能算是個旁觀者。
對柴榮來說,這次北伐最大的有兩點,一是在高平之戰中打出來了自己的威名,以後江湖上也知道有柴榮這號人物。二是通過這場戰爭,柴榮發現了軍中許多積弊,尤其是驕兵之弊。這應該是柴榮最大的收穫。
五代驕兵之弊,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亂的藩鎮割據。當時天下大亂,內外殺伐不斷,軍隊的重要性相對於太平盛世驟然提升。軍隊是軍閥割據的基礎,沒有軍隊何來割據?軍閥們為了保住對軍隊的指揮權,放鬆了對軍紀的管理,任由兵爺禍害民間。
這種不正常的情況,到了五代更加嚴重。唐末五代的戰亂遠甚於唐朝中期間的藩鎮割據,所以軍隊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提升。軍閥們全指望軍隊替他們賣命,更加不敢得罪軍隊中的丘八大爺。亂世軍閥隻抓軍心,不抓民心,造成了軍隊利益淩駕於國法和百姓利益之上。
《舊五代史》記載了河東軍閥李克用和幕僚的一段對話,很能說明當時驕兵問題的實質:
是時,親軍萬眾皆邊部人,動違紀律,人甚苦之,左右或以為言。武皇(李克用)曰:“此輩膽略過人,數十年從吾征伐,比年以來,國藏空竭,諸軍之家賣馬自給。今四方諸侯皆懸重賞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則棄吾,吾安能獨保此乎!俟時開運泰,吾固自能處置矣。(1)
大道理誰都懂,真要狠抓軍紀,肯定能達到目的,但問題是軍閥們承受不起這樣的高昂代價。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誰會傻到為了整肅軍紀,而得罪整個軍隊。 李克用所說的,也是當時所有軍閥共同的心聲。
李克用這段話也說明了一點,任何一個皇帝,隻要統一天下,都會收回兵權。解除藩鎮兵權,自唐末以來,就是當時社會的共識,並不是誰的天才發明。另外,用文官取代武將管理地方州縣,也非自宋始,早在南漢高祖劉熓貝,劉熅塗始了用文官主政地方州縣的製度。
宋朝的知州製度,即“權知某軍州事”,在南唐先主李昪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南唐早期,用文官代理節度使事,稱為“知節度使事”,在南唐後期,變成了“知軍州事”。南唐的“知節度使事”,也並非由文官長期專掌,而是在武將節度使離鎮期間代理。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文官不知兵、武將易專權之間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即不專文廢武,也不廢武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