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晃錯還對漢、匈奴的軍隊戰鬥力進行點評,“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在這種情況下,自武帝以後,漢軍對匈奴騎兵的作戰並不落下風。契丹上距匈奴過了一千多年,軍事技術不可能不得到大幅提高。宋朝的軍事技術,也遠遠超過一千年前的西漢。
匈奴的優勢是機動作戰,“匈奴負戎馬足,懷鳥獸心,遷徙鳥集,難得而製。”還有一點需要講一下,就是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在接受漢族農耕文明的程度上是不同的。相對來說,漁獵民族比遊牧民族更容易接受漢族農耕文明,比如鮮卑、契丹、女真,以及後來的滿洲。匈奴、柔然、突厥、蒙古都具有典型的遊牧民族特性。但遊牧民族的戰鬥力絕不遜色於漁獵民族,比如蒙古。
所謂契丹封建化並不是宋無法戰勝之的原因,這是宋自身的問題,不是契丹的問題。高句驪的漢化遠甚於契丹,照樣為唐所滅,雖然過程異常艱苦,前撲後繼百餘年。契丹的封建化早在耶律阿保機重用韓延徽就已經開始,耶律德光繼續強化。蒙古沒有所謂的封建化,照樣打遍天下無敵手。女真落後於北宋,蒙古落後於南宋,滿洲落後於明,都戰而勝之。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時的契丹,有次女真犯境,殺遼將,掠其牛馬而去。當時女真的實力不能和契丹相比,猶能勝之,雖然小役,但也說明契丹不可戰勝隻是個神話故事而已。
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豐州刺史王承美與契丹大戰,破契丹萬餘人,斬首二千級。宋淳化三年(992年),契丹萬餘人犯府州,世守府州的永安軍節度使折禦卿將契丹人打的慘敗,殺五千契丹兵,獲馬一千匹,契丹大將頭領俘獲二十多人。自從,契丹畏懼府州折氏,不敢進犯。
宋軍對契丹的數次戰捷,也證明了契丹並非不可戰勝,比如何繼筠陽曲之戰,斬首契丹數千級。雖然宋也有高梁河、祁溝關、君子館之慘敗,但契丹亦有敗,至少說明契丹並沒有對宋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否則早在趙匡胤時代,契丹就大舉南下了。宋軍將士的體質,與前幾朝沒有什麽差別,問題不在這,而在於宋臨陣指揮能力問題。契丹人再強悍,有蒙古人強悍麽?人家都殺到歐洲去了。
後唐並不是契丹滅的,晉陽之敗,是張敬達中了契丹人的埋伏,頭腦發熱所致,不能證明契丹天下無敵。而且唐軍損失的隻是步兵,騎兵完好無損。至於後晉,白團衛的戰役已經證明了契丹並非不可戰勝,而且契丹入汴,是張彥澤等人陣前背叛所致。契丹人自己也承認滅晉完全是意外,“夷狄之人豈能勝中國?然晉所以敗者,主暗而臣不忠。”而且石重貴也並非有多愚暗。如果契丹真的很厲害,為什麽守不住中原?僅及數月,便落荒而逃。不能說契丹人不習慣內地統治,之前統治中原百餘年的鮮卑,也同樣是漁獵民族。說到底,還是契丹的能力問題。
後晉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不好,但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政權,在與契丹作戰中,絲毫不落下風,幾次讓耶律德光難堪。馬家口一戰,李守貞率晉兵攻契丹軍營,契丹騎兵是什麽反應?立刻退走,隨後晉軍克其壘。是役契丹慘敗,幾千名契丹騎兵投河而死,另外晉軍俘斬幾千契丹兵。河西的契丹人痛哭而逃。隨後的澶州之戰,耶律德光率十幾萬契丹兵列陣,但晉軍依然“旗幟光明,而士馬嚴整。”耶律德光有些畏懼。打起來後,晉軍與契丹苦戰,不分勝負。 不能因為契丹幾場敗仗,就將契丹軍隊的戰鬥力貶到一文不值,這是不客觀的。但也不能因為中原軍隊的幾場敗仗,就將契丹軍隊的戰鬥力吹到天上,這同樣也是不客觀的。
晉武授宗室以兵權,以借鑑了魏國宗室如匹夫,結果為司馬氏所奪的歷史教訓,這沒什麽錯,隻是矯枉過正。宋朝收藩鎮之兵也是正確的,也同樣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如果說晉亡是武帝樹宗室,那麽宋亡,是不是可以歸之於趙匡胤廢藩鎮?當然不能這麽說了,趙匡胤對歷史還是做出巨大貢獻的。不能因為宋朝建立的方式去否定宋朝,這也是不公平的。
晉的民族政策確實有失誤之處,但宋沒有嗎?當戰不戰,當和不和,屢次錯失良機。契丹的“強大”,是建立在宋朝浪費了許多機會基礎上的,不代表契丹真的有多麽強大。當然相對意義上來說,契丹是強大的,但沒有強大到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步。 並不是所有強大的政權都會主動進攻對手,有時弱小一方也會主動進攻強敵,最典型的就是蜀漢。蜀漢的國力和曹魏根本沒地比,即使這樣,蜀漢立國五十年,攻魏不休,變被動為主動。
南北朝末期,鮮卑周實力最強,齊次之,陳最弱。但陳蒨依然在內部藩鎮割據、叛亂不斷的情況下,敢於迎接北周發起的挑戰。通鑑說這是陳朝主動出擊。陳軍大敗周軍,一舉收回湖湘,收復大片失地。陳在三國之中最弱,但陳卻依然可以控製著交趾(即越北)。
唐朝在末期已經幾近崩潰,黃巢戰於中原,亂成一團。即使唐朝是這種國勢,依然有能力控製交趾(安南督護府)。高駢一出,交趾立定,一戰而蠻卒,遁去,收復交州郡邑。近二百年後,交趾屢戰宋而勝之,甚至還有扈州之屠,被屠五萬八千人,成全了李常傑在交趾的名將之聲。
匈奴的優勢是機動作戰,“匈奴負戎馬足,懷鳥獸心,遷徙鳥集,難得而製。”還有一點需要講一下,就是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在接受漢族農耕文明的程度上是不同的。相對來說,漁獵民族比遊牧民族更容易接受漢族農耕文明,比如鮮卑、契丹、女真,以及後來的滿洲。匈奴、柔然、突厥、蒙古都具有典型的遊牧民族特性。但遊牧民族的戰鬥力絕不遜色於漁獵民族,比如蒙古。
所謂契丹封建化並不是宋無法戰勝之的原因,這是宋自身的問題,不是契丹的問題。高句驪的漢化遠甚於契丹,照樣為唐所滅,雖然過程異常艱苦,前撲後繼百餘年。契丹的封建化早在耶律阿保機重用韓延徽就已經開始,耶律德光繼續強化。蒙古沒有所謂的封建化,照樣打遍天下無敵手。女真落後於北宋,蒙古落後於南宋,滿洲落後於明,都戰而勝之。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時的契丹,有次女真犯境,殺遼將,掠其牛馬而去。當時女真的實力不能和契丹相比,猶能勝之,雖然小役,但也說明契丹不可戰勝隻是個神話故事而已。
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宋豐州刺史王承美與契丹大戰,破契丹萬餘人,斬首二千級。宋淳化三年(992年),契丹萬餘人犯府州,世守府州的永安軍節度使折禦卿將契丹人打的慘敗,殺五千契丹兵,獲馬一千匹,契丹大將頭領俘獲二十多人。自從,契丹畏懼府州折氏,不敢進犯。
宋軍對契丹的數次戰捷,也證明了契丹並非不可戰勝,比如何繼筠陽曲之戰,斬首契丹數千級。雖然宋也有高梁河、祁溝關、君子館之慘敗,但契丹亦有敗,至少說明契丹並沒有對宋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否則早在趙匡胤時代,契丹就大舉南下了。宋軍將士的體質,與前幾朝沒有什麽差別,問題不在這,而在於宋臨陣指揮能力問題。契丹人再強悍,有蒙古人強悍麽?人家都殺到歐洲去了。
後唐並不是契丹滅的,晉陽之敗,是張敬達中了契丹人的埋伏,頭腦發熱所致,不能證明契丹天下無敵。而且唐軍損失的隻是步兵,騎兵完好無損。至於後晉,白團衛的戰役已經證明了契丹並非不可戰勝,而且契丹入汴,是張彥澤等人陣前背叛所致。契丹人自己也承認滅晉完全是意外,“夷狄之人豈能勝中國?然晉所以敗者,主暗而臣不忠。”而且石重貴也並非有多愚暗。如果契丹真的很厲害,為什麽守不住中原?僅及數月,便落荒而逃。不能說契丹人不習慣內地統治,之前統治中原百餘年的鮮卑,也同樣是漁獵民族。說到底,還是契丹的能力問題。
後晉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不好,但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政權,在與契丹作戰中,絲毫不落下風,幾次讓耶律德光難堪。馬家口一戰,李守貞率晉兵攻契丹軍營,契丹騎兵是什麽反應?立刻退走,隨後晉軍克其壘。是役契丹慘敗,幾千名契丹騎兵投河而死,另外晉軍俘斬幾千契丹兵。河西的契丹人痛哭而逃。隨後的澶州之戰,耶律德光率十幾萬契丹兵列陣,但晉軍依然“旗幟光明,而士馬嚴整。”耶律德光有些畏懼。打起來後,晉軍與契丹苦戰,不分勝負。 不能因為契丹幾場敗仗,就將契丹軍隊的戰鬥力貶到一文不值,這是不客觀的。但也不能因為中原軍隊的幾場敗仗,就將契丹軍隊的戰鬥力吹到天上,這同樣也是不客觀的。
晉武授宗室以兵權,以借鑑了魏國宗室如匹夫,結果為司馬氏所奪的歷史教訓,這沒什麽錯,隻是矯枉過正。宋朝收藩鎮之兵也是正確的,也同樣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如果說晉亡是武帝樹宗室,那麽宋亡,是不是可以歸之於趙匡胤廢藩鎮?當然不能這麽說了,趙匡胤對歷史還是做出巨大貢獻的。不能因為宋朝建立的方式去否定宋朝,這也是不公平的。
晉的民族政策確實有失誤之處,但宋沒有嗎?當戰不戰,當和不和,屢次錯失良機。契丹的“強大”,是建立在宋朝浪費了許多機會基礎上的,不代表契丹真的有多麽強大。當然相對意義上來說,契丹是強大的,但沒有強大到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步。 並不是所有強大的政權都會主動進攻對手,有時弱小一方也會主動進攻強敵,最典型的就是蜀漢。蜀漢的國力和曹魏根本沒地比,即使這樣,蜀漢立國五十年,攻魏不休,變被動為主動。
南北朝末期,鮮卑周實力最強,齊次之,陳最弱。但陳蒨依然在內部藩鎮割據、叛亂不斷的情況下,敢於迎接北周發起的挑戰。通鑑說這是陳朝主動出擊。陳軍大敗周軍,一舉收回湖湘,收復大片失地。陳在三國之中最弱,但陳卻依然可以控製著交趾(即越北)。
唐朝在末期已經幾近崩潰,黃巢戰於中原,亂成一團。即使唐朝是這種國勢,依然有能力控製交趾(安南督護府)。高駢一出,交趾立定,一戰而蠻卒,遁去,收復交州郡邑。近二百年後,交趾屢戰宋而勝之,甚至還有扈州之屠,被屠五萬八千人,成全了李常傑在交趾的名將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