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唐末五代宋初, 軍隊被縱容慣了,就會習以為常,認為他們就該得到更多的利益。一旦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受損,或他們提出的苛刻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要大吵大鬧,甚至公然造反。
有這麽一個例子,就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春,周朝軍隊就對自己的待遇感到不滿,“郊賞薄於唐明宗時”(2)。當時郭威還在,他把軍隊的高級將領叫過來,指責他們說:“朕自即位以來,惡衣菲食,專以贍軍為念,府庫蓄積,四方貢獻,贍軍之外,鮮有贏餘,汝輩豈不知之?今乃縱兇徒騰口,不顧人主之勤儉,察國之貧乏,又不思已有何功而受賞,惟知怨望,於汝輩安乎!”(3)
郭威說的很明白:我給你們的待遇已經夠高了,幾乎把國庫掏空了來養你們,你們不要貪得無厭。盛怒之下的郭威下令殺掉那些帶頭鬧事的兵油子。由於郭威在軍界的威望很高,諸將也忌憚他,所以郭威能鎮住這些兵油子。
另外,驕兵問題的背後,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冗兵問題。所謂冗兵,就是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軍隊。
五代時期之所以出現冗兵,原因是許多老兵到了退役年限,卻繼續賴在軍中吃官餉,打都打不走。唐末五代以來,老兵不退役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在軍中好歹有個鐵飯碗,他們又沒什麽特長,到了地方上隻能餓肚子。而軍閥們為了軍隊的穩定,得罪誰都不好,所以從來不在軍隊中進行優勝劣汰,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冗兵。
如果這些老兵能打仗的話,留在軍中倒也罷了,可他們不但不替統治者賣命,反而更加的驕橫狂妄。打硬仗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他們,等到分功行賞的時候,全都冒出來伸手了。“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國,亦多由此。”(4)五代的亡國,實際上是這些丘八廉價賣掉的。
兵驕將惰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柴榮統一天下的戰略。軍隊尊卑不分,軍紀渙散,兵將不思報國,一門心思撈錢。宋人羅大經對此的評論非常精彩,引如下:“士卒畏將者勝,畏敵者敗;愛將者勝,愛身者敗、畏將則不畏敵,畏敵則不畏將。愛將則不愛身,愛身則不愛將。畏將在將之威,愛將在將之恩。”(5)
這次高平之戰,樊愛能、何徽等人就當著柴榮的麵,上演了這一幕荒誕滑稽的醜劇。柴榮對兵驕將惰的問題也是略有了解,但他沒想後果會這麽嚴重,他本人差點就被這些兵油子賣給了劉崇。
柴榮不同於之前的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等人,他們隻想做一方草頭王,趁亂世之際,多享幾年富貴日子。柴榮不是這樣,他稱帝之初,就有統一天下的大誌。
要統一天下,就必須有一支作風強悍、紀律嚴明的軍隊,可柴榮手上的這叫什麽軍隊?要錢一流,打仗不入流,把他們逼急了還會反咬你一口。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完成統一?別開玩笑了。柴榮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
(1) 《舊五代史.唐武皇記》卷二十六
(2) (3) 《文獻通考.兵製》卷一百五十二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二
(5) 《鶴林玉露》卷五
第三章 誌在天下
一 整頓軍隊
2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十月二十二日,柴榮把幾個親信大臣召進宮,專門開了一個軍隊改革會議。柴榮是這麽說的:“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1) 柴榮的思想很明確:一、要精兵不要冗兵;二、國家財力有限,養不起這麽多閑人。
柴榮的軍改戰略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淘汰掉那些吃空額的老弱殘兵,把兵員的位子空出來。第二步,招募身強體壯、有特長的農民入伍。第三步是緊跟第二步走的,就是牢牢控製中央政府的募兵權,也就是說隻有朝廷才有資格募兵,地方藩鎮不能參與此事。
淘汰冗兵,並不是說要將現有的軍隊全部裁撤掉。盆裏掉了一隻蒼蠅,把蒼蠅挑出去扔掉就行了,總不至於連水也一起潑掉。柴榮首先在現有軍隊中優勝劣汰,“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2)柴榮考慮的很周全,新兵素質再好,畢竟沒有作戰經驗,不如這些精銳的老兵現成就能用。誰知道什麽時候發生戰爭?也許就在明天。
而那些被淘汰掉的羸弱冗兵所占有的名額,由新募來的精壯漢子填充。但如果是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人,即使當了兵,也未必好使,柴榮把主意打在了地方軍的身上。
地方軍中有許多精銳兵,把這些精銳兵調到中央軍來,一來加強中央軍的實力,二來削弱地方兵權。五代的藩鎮叛亂多如牛毛,原因就在藩鎮兵權過重。削弱藩鎮兵權的政治意義,甚至要大於招募新兵。趙匡胤建國後,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藩鎮兵權,比如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其實趙匡胤隻是在做柴榮沒有做完的作業而已。
柴榮下令,把地方藩軍中的精銳之兵全部調到汴梁,由殿前都虞侯趙匡胤來負責挑選精銳中的精銳。有時柴榮也親自檢閱地方來的精兵,和趙匡胤雙重把關,盡量嚴把質量關,不要漏過劣質品。這些經常嚴格篩選出來的精銳,組成殿前諸班,也就是柴榮的貼身禁軍。 除了禁軍之外,還有騎兵、步兵各兵種,柴榮也派其他將領進行簡選。
有這麽一個例子,就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春,周朝軍隊就對自己的待遇感到不滿,“郊賞薄於唐明宗時”(2)。當時郭威還在,他把軍隊的高級將領叫過來,指責他們說:“朕自即位以來,惡衣菲食,專以贍軍為念,府庫蓄積,四方貢獻,贍軍之外,鮮有贏餘,汝輩豈不知之?今乃縱兇徒騰口,不顧人主之勤儉,察國之貧乏,又不思已有何功而受賞,惟知怨望,於汝輩安乎!”(3)
郭威說的很明白:我給你們的待遇已經夠高了,幾乎把國庫掏空了來養你們,你們不要貪得無厭。盛怒之下的郭威下令殺掉那些帶頭鬧事的兵油子。由於郭威在軍界的威望很高,諸將也忌憚他,所以郭威能鎮住這些兵油子。
另外,驕兵問題的背後,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冗兵問題。所謂冗兵,就是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軍隊。
五代時期之所以出現冗兵,原因是許多老兵到了退役年限,卻繼續賴在軍中吃官餉,打都打不走。唐末五代以來,老兵不退役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在軍中好歹有個鐵飯碗,他們又沒什麽特長,到了地方上隻能餓肚子。而軍閥們為了軍隊的穩定,得罪誰都不好,所以從來不在軍隊中進行優勝劣汰,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冗兵。
如果這些老兵能打仗的話,留在軍中倒也罷了,可他們不但不替統治者賣命,反而更加的驕橫狂妄。打硬仗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他們,等到分功行賞的時候,全都冒出來伸手了。“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國,亦多由此。”(4)五代的亡國,實際上是這些丘八廉價賣掉的。
兵驕將惰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柴榮統一天下的戰略。軍隊尊卑不分,軍紀渙散,兵將不思報國,一門心思撈錢。宋人羅大經對此的評論非常精彩,引如下:“士卒畏將者勝,畏敵者敗;愛將者勝,愛身者敗、畏將則不畏敵,畏敵則不畏將。愛將則不愛身,愛身則不愛將。畏將在將之威,愛將在將之恩。”(5)
這次高平之戰,樊愛能、何徽等人就當著柴榮的麵,上演了這一幕荒誕滑稽的醜劇。柴榮對兵驕將惰的問題也是略有了解,但他沒想後果會這麽嚴重,他本人差點就被這些兵油子賣給了劉崇。
柴榮不同於之前的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等人,他們隻想做一方草頭王,趁亂世之際,多享幾年富貴日子。柴榮不是這樣,他稱帝之初,就有統一天下的大誌。
要統一天下,就必須有一支作風強悍、紀律嚴明的軍隊,可柴榮手上的這叫什麽軍隊?要錢一流,打仗不入流,把他們逼急了還會反咬你一口。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完成統一?別開玩笑了。柴榮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
(1) 《舊五代史.唐武皇記》卷二十六
(2) (3) 《文獻通考.兵製》卷一百五十二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二
(5) 《鶴林玉露》卷五
第三章 誌在天下
一 整頓軍隊
2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十月二十二日,柴榮把幾個親信大臣召進宮,專門開了一個軍隊改革會議。柴榮是這麽說的:“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夫百未能養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澤,養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1) 柴榮的思想很明確:一、要精兵不要冗兵;二、國家財力有限,養不起這麽多閑人。
柴榮的軍改戰略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淘汰掉那些吃空額的老弱殘兵,把兵員的位子空出來。第二步,招募身強體壯、有特長的農民入伍。第三步是緊跟第二步走的,就是牢牢控製中央政府的募兵權,也就是說隻有朝廷才有資格募兵,地方藩鎮不能參與此事。
淘汰冗兵,並不是說要將現有的軍隊全部裁撤掉。盆裏掉了一隻蒼蠅,把蒼蠅挑出去扔掉就行了,總不至於連水也一起潑掉。柴榮首先在現有軍隊中優勝劣汰,“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2)柴榮考慮的很周全,新兵素質再好,畢竟沒有作戰經驗,不如這些精銳的老兵現成就能用。誰知道什麽時候發生戰爭?也許就在明天。
而那些被淘汰掉的羸弱冗兵所占有的名額,由新募來的精壯漢子填充。但如果是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人,即使當了兵,也未必好使,柴榮把主意打在了地方軍的身上。
地方軍中有許多精銳兵,把這些精銳兵調到中央軍來,一來加強中央軍的實力,二來削弱地方兵權。五代的藩鎮叛亂多如牛毛,原因就在藩鎮兵權過重。削弱藩鎮兵權的政治意義,甚至要大於招募新兵。趙匡胤建國後,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藩鎮兵權,比如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其實趙匡胤隻是在做柴榮沒有做完的作業而已。
柴榮下令,把地方藩軍中的精銳之兵全部調到汴梁,由殿前都虞侯趙匡胤來負責挑選精銳中的精銳。有時柴榮也親自檢閱地方來的精兵,和趙匡胤雙重把關,盡量嚴把質量關,不要漏過劣質品。這些經常嚴格篩選出來的精銳,組成殿前諸班,也就是柴榮的貼身禁軍。 除了禁軍之外,還有騎兵、步兵各兵種,柴榮也派其他將領進行簡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