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役,北漢軍慘敗。在西路押陣的耶律敵祿,見劉崇不聽良言導致慘敗,幸災樂禍的率契丹兵溜了。現在周軍都殺了紅眼,契丹人沒必要替劉崇捅這個馬蜂窩。這時劉崇已經完全控製不住局麵了,他氣急敗壞的打著紅旗,收攏敗兵,可北漢軍被周軍四處追殺,根本顧不上劉崇,逃命要緊。
劉崇好容易收攏了一萬多殘兵,“阻澗而陣”,利用險要地勢企圖死守,再尋找機會翻盤。柴榮是不會給劉崇翻盤機會的,傍晚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的援軍趕到了巴公原,與稍事休整的周軍主力向北漢軍發起了第二次攻擊。
劉崇完全不會用兵,兵家最忌諱的是置於險地,被動作戰。一萬多北漢軍擠在狹小的山澗穀地裏動彈不得,幾乎就是周軍現成的活靶子。鬥誌高昂的周軍殺進了山澗,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役,“北漢兵又敗”。劉崇驚惶失措的逃出了山澗,卻丟下了無數的屍體、大量軍資器械、遍地的牛馬驢豬,“殭屍棄甲填滿山穀。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8)
—————————————————————————————————
(1) 《五代史補》卷五
(2) (3)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卷七十
(4)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一
(6) 《宋史.馬仁瑀傳》卷二百七十三
(7) 《新五代史.唐景思傳》卷四十九
(8) 《舊五代史.僣偽傳》卷一百三十五
要說經驗豐富,張永德並不遜色於趙匡胤,但當時張永德已經被解除軍職,而趙匡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不過兼任宋州節度使而已。所謂契丹南下,在遼史根本找不到一字記載,當時的鎮州節度使是郭崇,可在宋史郭崇傳同樣也沒有契丹南下的記載。這個問題,會在最後的相關章節中重點寫。至於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後的反常舉動,已經證明了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兵變。契丹大舉南下,按說是十萬火急的軍情,趙匡胤率軍北上,應該急行軍。可趙匡胤率軍剛出汴梁城,到了離汴梁不過幾十裏的陳橋驛,突然下令休整。什麽樣的軍隊這麽嬌氣?
再說,趙匡胤當晚居然喝了酒,然後大睡,太反常了,不符合軍事常理。同樣是緊急軍情,柴榮北上迎戰劉崇,幾乎是急行軍北上的。再有,趙匡胤率軍剛回城,城中的石守信和王審琦立刻開門,沒有任何停留,會有這麽巧?新生代將領是大將,舊生代將領也是大將,大家在軍界的地位都是差不多的,誰都很重要。還有一點,郭威發動澶州兵變時,大多數將領是同情郭威的,郭威在當時的軍界影響力非常大。而對郭威不感冒的主要是文臣集團。趙匡胤也是一樣,他在軍界有很深的人脈,但在政界威望不高。
當時三位顧命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溥都和趙匡胤沒什麽交集。趙匡胤兵變率軍進城後,範質嚇的不知所措,不停的自責,可見趙匡胤在文臣中的威望實在有限。趙匡胤即位後,對文臣武將非常的寬厚,說明趙匡胤在當時的影響依然有限,他需要通過向文臣武將的厚待,來換取他們的支持。宋史也就此評論說趙匡胤厚待五代之臣,主要的原因是安其反側。也就是趙匡胤擔心他們對自己不服。
憑心而論,趙匡胤為人不失寬厚,兵變確實有負周世宗,這是正史具載的,趙普當麵指責趙匡胤的。逆取順守,趙匡胤兵變奪位後,至少統一了五代十國的疆域,結束了內亂,是符合歷史發展的。
第二章 初露鋒芒
三 高平之戰
3
在這場戰役之前,劉崇還信心滿滿的要活捉柴榮,可現在自己隨時有可能成為柴榮的階下囚。劉崇不敢想像,他如果落在柴榮手裏,將是何等的難堪。 為了活命,劉崇也顧不得皇帝尊嚴了。他換上粗衣,戴上鬥笠,扮成百姓,騎著契丹皇帝送給他的那匹黃騮馬,帶著一百多親衛騎兵,連夜逃回太原。但由於天太黑,不小心迷了路,分不清東西南北。
劉崇抓了一個村民給他帶路,結果這位村民居然帶錯了路,帶著劉崇朝西邊的晉州方向逃竄。跑了一百多裏路,劉崇才發現方向不對,一怒之下殺了村民,改道向北。這一帶是周漢的邊境地區,劉崇不敢保證周軍不會追過來,可憐老邁蒼蒼的劉崇,像驚弓之鳥一樣,稍有風吹草動,就嚇的失魂落魄。
好在劉崇命不該絕,黃騮馬風馳電閃,將已經虛脫的劉崇駝回了太原城。大難不死的劉崇非常感激黃騮馬,封它為“自在將軍”,享受三品俸祿。劉崇做夢也不會想到,為北漢立下頭等功勞的,居然是一匹馬,真不知道歷史在諷刺誰。
這場五代史上最具決定性的高平之戰,以柴榮的勝利而結束。柴榮之所以能在不利的情況下笑到最後,《舊五代史》的評價很有代表性:“是日,危急之勢頃刻莫保,賴帝英武果敢,親臨寇敵,不然則社稷幾若綴旒矣。”(1)
這場戰役的轉折點,就是右軍投降北漢,柴榮臨危不懼,親上戰場,鼓舞了士氣。否則,士氣崩盤,隻有死路一條。另外,高平之戰的歷史意義還在於,柴榮正式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大幕,歐陽修就持這個觀點,“世宗取淮南,定三關,威武之振自高平始。”(2)
劉崇好容易收攏了一萬多殘兵,“阻澗而陣”,利用險要地勢企圖死守,再尋找機會翻盤。柴榮是不會給劉崇翻盤機會的,傍晚時分,河陽節度使劉詞的援軍趕到了巴公原,與稍事休整的周軍主力向北漢軍發起了第二次攻擊。
劉崇完全不會用兵,兵家最忌諱的是置於險地,被動作戰。一萬多北漢軍擠在狹小的山澗穀地裏動彈不得,幾乎就是周軍現成的活靶子。鬥誌高昂的周軍殺進了山澗,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役,“北漢兵又敗”。劉崇驚惶失措的逃出了山澗,卻丟下了無數的屍體、大量軍資器械、遍地的牛馬驢豬,“殭屍棄甲填滿山穀。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8)
—————————————————————————————————
(1) 《五代史補》卷五
(2) (3)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卷七十
(4)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十一
(6) 《宋史.馬仁瑀傳》卷二百七十三
(7) 《新五代史.唐景思傳》卷四十九
(8) 《舊五代史.僣偽傳》卷一百三十五
要說經驗豐富,張永德並不遜色於趙匡胤,但當時張永德已經被解除軍職,而趙匡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不過兼任宋州節度使而已。所謂契丹南下,在遼史根本找不到一字記載,當時的鎮州節度使是郭崇,可在宋史郭崇傳同樣也沒有契丹南下的記載。這個問題,會在最後的相關章節中重點寫。至於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後的反常舉動,已經證明了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兵變。契丹大舉南下,按說是十萬火急的軍情,趙匡胤率軍北上,應該急行軍。可趙匡胤率軍剛出汴梁城,到了離汴梁不過幾十裏的陳橋驛,突然下令休整。什麽樣的軍隊這麽嬌氣?
再說,趙匡胤當晚居然喝了酒,然後大睡,太反常了,不符合軍事常理。同樣是緊急軍情,柴榮北上迎戰劉崇,幾乎是急行軍北上的。再有,趙匡胤率軍剛回城,城中的石守信和王審琦立刻開門,沒有任何停留,會有這麽巧?新生代將領是大將,舊生代將領也是大將,大家在軍界的地位都是差不多的,誰都很重要。還有一點,郭威發動澶州兵變時,大多數將領是同情郭威的,郭威在當時的軍界影響力非常大。而對郭威不感冒的主要是文臣集團。趙匡胤也是一樣,他在軍界有很深的人脈,但在政界威望不高。
當時三位顧命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溥都和趙匡胤沒什麽交集。趙匡胤兵變率軍進城後,範質嚇的不知所措,不停的自責,可見趙匡胤在文臣中的威望實在有限。趙匡胤即位後,對文臣武將非常的寬厚,說明趙匡胤在當時的影響依然有限,他需要通過向文臣武將的厚待,來換取他們的支持。宋史也就此評論說趙匡胤厚待五代之臣,主要的原因是安其反側。也就是趙匡胤擔心他們對自己不服。
憑心而論,趙匡胤為人不失寬厚,兵變確實有負周世宗,這是正史具載的,趙普當麵指責趙匡胤的。逆取順守,趙匡胤兵變奪位後,至少統一了五代十國的疆域,結束了內亂,是符合歷史發展的。
第二章 初露鋒芒
三 高平之戰
3
在這場戰役之前,劉崇還信心滿滿的要活捉柴榮,可現在自己隨時有可能成為柴榮的階下囚。劉崇不敢想像,他如果落在柴榮手裏,將是何等的難堪。 為了活命,劉崇也顧不得皇帝尊嚴了。他換上粗衣,戴上鬥笠,扮成百姓,騎著契丹皇帝送給他的那匹黃騮馬,帶著一百多親衛騎兵,連夜逃回太原。但由於天太黑,不小心迷了路,分不清東西南北。
劉崇抓了一個村民給他帶路,結果這位村民居然帶錯了路,帶著劉崇朝西邊的晉州方向逃竄。跑了一百多裏路,劉崇才發現方向不對,一怒之下殺了村民,改道向北。這一帶是周漢的邊境地區,劉崇不敢保證周軍不會追過來,可憐老邁蒼蒼的劉崇,像驚弓之鳥一樣,稍有風吹草動,就嚇的失魂落魄。
好在劉崇命不該絕,黃騮馬風馳電閃,將已經虛脫的劉崇駝回了太原城。大難不死的劉崇非常感激黃騮馬,封它為“自在將軍”,享受三品俸祿。劉崇做夢也不會想到,為北漢立下頭等功勞的,居然是一匹馬,真不知道歷史在諷刺誰。
這場五代史上最具決定性的高平之戰,以柴榮的勝利而結束。柴榮之所以能在不利的情況下笑到最後,《舊五代史》的評價很有代表性:“是日,危急之勢頃刻莫保,賴帝英武果敢,親臨寇敵,不然則社稷幾若綴旒矣。”(1)
這場戰役的轉折點,就是右軍投降北漢,柴榮臨危不懼,親上戰場,鼓舞了士氣。否則,士氣崩盤,隻有死路一條。另外,高平之戰的歷史意義還在於,柴榮正式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大幕,歐陽修就持這個觀點,“世宗取淮南,定三關,威武之振自高平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