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驚心動魄的的顯德元年三月十九日,輕飄飄的被歷史老人翻過去了。三月二十三日,帶著勝利的喜悅,柴榮率軍來到高平,就地休整。軍人也不是鐵打的,戰鬥力再強悍的軍隊,也需要休息。
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柴榮在考慮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處理樊愛能、何徽臨陣脫逃的問題。二人食君之祿,卻在陣上賣主,險些讓柴榮遭受到滅災之頂。樊、何二人的所做所為,已經嚴重違反了軍紀,處死他們以明軍紀,並不過分。
柴榮向來與人為善,本來他給過二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二人沒有抓住。高平之戰,二人潰逃後,帶著幾千騎兵倉皇南走,一路上“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3)。這哪裏是官軍?分明就是土匪下山。
柴榮也知道了他們做的醜事,派親信去勸止他們不要胡鬧,趕快回隊。樊愛能、何徽不但不聽勸,反而殺害了使者。更過分的是,二人四處宣傳虛假軍情,說周軍已經被北漢軍打敗,全軍被俘,嚴重擾亂了地方的政治穩定。二人的所為,還有一點讓柴榮無法容忍,就是劉詞北上救援的時候,二人居然勸劉詞不要北上送死,好在劉詞沒聽他們的胡扯。
種種荒唐行徑,讓柴榮陷入了長久的沉思,由這樣的人帶兵,軍隊會有什麽戰鬥力?如果不嚴懲他們,軍紀就形同虛設,以後還拿什麽管理軍隊?保持軍隊的戰鬥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賞罰分明。留下二人性命,卻以犧牲軍紀為代價,柴榮覺得不值。可他們畢竟是百戰老將,如果殺了他們,柴榮又有些於心不忍。
殺,還是不殺,柴榮始終沒有拿定主意。正好此時張永德在他身邊,柴榮就問“小舅子”,此事應該怎麽處理。沒想到張永德倒是很幹脆,主張處死二人。張永德的理由是:“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4)
張永德所說的,其實也是柴榮考慮過的,但最吸引柴榮的是張永德那句“陛下要統一天下,沒有軍法,是辦不到的。”柴榮久有渾一四海之誌,為了這兩個罪人,就放棄這個偉大的理想,柴榮顯然不會做這個賠本買賣。柴榮終於想通了,側臥在榻上的柴榮激動的把枕頭扔在地上,大呼:卿言甚善!
柴榮發兵拿下以樊愛能、何徽為首的軍使職務以上七十多人,先開了一個批判會,公布他們的罪行,讓他們死的心服口服。隨後,“悉斬之”,以正軍紀。之前,柴榮已經殺掉了在高平之戰中潰逃的右軍士兵。
不過《冊府元龜》則說樊、何手下的逃兵,其中有三千人被河陽節度使劉詞押住雒州服役,因為“上(柴榮)以既誅其主將,不欲加罪於眾也。”(5)柴榮殺了一部分逃兵,但留下了那些認罪態度較好的士兵。人非聖賢,要允許人犯錯誤,但前提是知錯能改。如果犯錯者不反省錯誤,寬恕就是毫無意義的。
柴榮似乎有些濫殺,據《舊五代史.周世宗本紀》記載,高平之戰後“殺降軍兩千餘人”,這兩千餘人可能指的北漢降軍。但同時還要看到,並不是所有的北漢降軍都被處死。另有數千北漢降軍被柴榮編為“效順軍”,由唐景思率領,發往淮河北岸戍守。
此外,還有兩千北漢降軍被柴榮每人各發兩絹匹後,送回北漢境內。他們回河東之前,柴榮給每人“各賜絹二疋並給衣裝。受賜者無不歡呼感泣。”(6)如果被殺的這兩千降軍確係是指北漢軍,也不能說明不了什麽,否則就解釋不通柴榮為什麽不殺另外的北漢降軍。最大的可能是這些被殺的降軍觸犯了柴榮某些利益,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柴榮這麽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這次柴榮對高平之平叛軍的嚴厲懲處,震動了整個軍界,誰都沒想到這個小販出身的皇帝下手居然這麽狠!之前軍界有中許多人輕視柴榮,因為柴榮之前的五代皇帝為了打天下,絕不敢對軍隊下手整治,結果培養出了許多兵油子。現在柴榮痛下殺手,效果非常明顯,“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7)現在柴榮還沒有精力去進行軍隊改革,但此舉為日後軍改打下了伏筆。
現在,可以理解柴榮為什麽執意要親征,而不是派大將前往禦敵了。王夫之對此有段精彩的評論,可以解釋柴榮親征的深層次用意。
朱友貞、李存勗、李從珂、石重貴、劉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驕帥挾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讎其不軌之誌;其戰不力,一敗而潰,反戈內向,殪故主以迎仇讎,因以居功,擅兵擁土,屍位將相,立不拔之基以圖度非分;樊愛能等猶是心也,馮道亦猶是心也。況周主者,尤非郭氏之苗裔,未有大功於國,王峻輩忌而思奪之夙矣。峻雖死,其懷峻之邪心者實繁有徒。使此一役也,不以身先而坐守汴都,仰諸軍以禦患,小戰不勝,崩潰而南,郭從謙、朱守殷之於李存勗,康義誠之於李從厚,趙德鈞之於李從珂,杜重威、張彥澤之於石重貴,侯益、劉銖之於劉承祐,皆秉鉞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周主亦如是而已矣。(8)
王夫之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柴榮派大將出征,軍權就要旁落,一旦大將有異心,就像杜重威、張彥澤那樣,柴榮手上無兵,坐守京城,隻有坐以待斃。馮道這些人是絕對不會幫他的,再說他們也幫不上忙。所以柴榮必須親征,將軍權牢牢抓在手上。高平之戰的危局也證明了柴榮的先見之明,親征雖然很危險,但至少還能抓住軍權。否則,石重貴、劉承祐就是柴榮的前車之鑑。
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柴榮在考慮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處理樊愛能、何徽臨陣脫逃的問題。二人食君之祿,卻在陣上賣主,險些讓柴榮遭受到滅災之頂。樊、何二人的所做所為,已經嚴重違反了軍紀,處死他們以明軍紀,並不過分。
柴榮向來與人為善,本來他給過二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二人沒有抓住。高平之戰,二人潰逃後,帶著幾千騎兵倉皇南走,一路上“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3)。這哪裏是官軍?分明就是土匪下山。
柴榮也知道了他們做的醜事,派親信去勸止他們不要胡鬧,趕快回隊。樊愛能、何徽不但不聽勸,反而殺害了使者。更過分的是,二人四處宣傳虛假軍情,說周軍已經被北漢軍打敗,全軍被俘,嚴重擾亂了地方的政治穩定。二人的所為,還有一點讓柴榮無法容忍,就是劉詞北上救援的時候,二人居然勸劉詞不要北上送死,好在劉詞沒聽他們的胡扯。
種種荒唐行徑,讓柴榮陷入了長久的沉思,由這樣的人帶兵,軍隊會有什麽戰鬥力?如果不嚴懲他們,軍紀就形同虛設,以後還拿什麽管理軍隊?保持軍隊的戰鬥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賞罰分明。留下二人性命,卻以犧牲軍紀為代價,柴榮覺得不值。可他們畢竟是百戰老將,如果殺了他們,柴榮又有些於心不忍。
殺,還是不殺,柴榮始終沒有拿定主意。正好此時張永德在他身邊,柴榮就問“小舅子”,此事應該怎麽處理。沒想到張永德倒是很幹脆,主張處死二人。張永德的理由是:“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4)
張永德所說的,其實也是柴榮考慮過的,但最吸引柴榮的是張永德那句“陛下要統一天下,沒有軍法,是辦不到的。”柴榮久有渾一四海之誌,為了這兩個罪人,就放棄這個偉大的理想,柴榮顯然不會做這個賠本買賣。柴榮終於想通了,側臥在榻上的柴榮激動的把枕頭扔在地上,大呼:卿言甚善!
柴榮發兵拿下以樊愛能、何徽為首的軍使職務以上七十多人,先開了一個批判會,公布他們的罪行,讓他們死的心服口服。隨後,“悉斬之”,以正軍紀。之前,柴榮已經殺掉了在高平之戰中潰逃的右軍士兵。
不過《冊府元龜》則說樊、何手下的逃兵,其中有三千人被河陽節度使劉詞押住雒州服役,因為“上(柴榮)以既誅其主將,不欲加罪於眾也。”(5)柴榮殺了一部分逃兵,但留下了那些認罪態度較好的士兵。人非聖賢,要允許人犯錯誤,但前提是知錯能改。如果犯錯者不反省錯誤,寬恕就是毫無意義的。
柴榮似乎有些濫殺,據《舊五代史.周世宗本紀》記載,高平之戰後“殺降軍兩千餘人”,這兩千餘人可能指的北漢降軍。但同時還要看到,並不是所有的北漢降軍都被處死。另有數千北漢降軍被柴榮編為“效順軍”,由唐景思率領,發往淮河北岸戍守。
此外,還有兩千北漢降軍被柴榮每人各發兩絹匹後,送回北漢境內。他們回河東之前,柴榮給每人“各賜絹二疋並給衣裝。受賜者無不歡呼感泣。”(6)如果被殺的這兩千降軍確係是指北漢軍,也不能說明不了什麽,否則就解釋不通柴榮為什麽不殺另外的北漢降軍。最大的可能是這些被殺的降軍觸犯了柴榮某些利益,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柴榮這麽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這次柴榮對高平之平叛軍的嚴厲懲處,震動了整個軍界,誰都沒想到這個小販出身的皇帝下手居然這麽狠!之前軍界有中許多人輕視柴榮,因為柴榮之前的五代皇帝為了打天下,絕不敢對軍隊下手整治,結果培養出了許多兵油子。現在柴榮痛下殺手,效果非常明顯,“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7)現在柴榮還沒有精力去進行軍隊改革,但此舉為日後軍改打下了伏筆。
現在,可以理解柴榮為什麽執意要親征,而不是派大將前往禦敵了。王夫之對此有段精彩的評論,可以解釋柴榮親征的深層次用意。
朱友貞、李存勗、李從珂、石重貴、劉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驕帥挾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讎其不軌之誌;其戰不力,一敗而潰,反戈內向,殪故主以迎仇讎,因以居功,擅兵擁土,屍位將相,立不拔之基以圖度非分;樊愛能等猶是心也,馮道亦猶是心也。況周主者,尤非郭氏之苗裔,未有大功於國,王峻輩忌而思奪之夙矣。峻雖死,其懷峻之邪心者實繁有徒。使此一役也,不以身先而坐守汴都,仰諸軍以禦患,小戰不勝,崩潰而南,郭從謙、朱守殷之於李存勗,康義誠之於李從厚,趙德鈞之於李從珂,杜重威、張彥澤之於石重貴,侯益、劉銖之於劉承祐,皆秉鉞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周主亦如是而已矣。(8)
王夫之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柴榮派大將出征,軍權就要旁落,一旦大將有異心,就像杜重威、張彥澤那樣,柴榮手上無兵,坐守京城,隻有坐以待斃。馮道這些人是絕對不會幫他的,再說他們也幫不上忙。所以柴榮必須親征,將軍權牢牢抓在手上。高平之戰的危局也證明了柴榮的先見之明,親征雖然很危險,但至少還能抓住軍權。否則,石重貴、劉承祐就是柴榮的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