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隴其的曾祖名叫陸溥。有一次陸溥押運軍餉到南京,夜裏路過采石磯附近的險灘時,船隻突然漏水,當時沒有別的辦法,他就跪下來向天禱告表明心跡說:"船中如果有一文錢是由非法而來,願葬身魚腹。"剛剛禱告完船就不漏了!天亮到了船塢一檢查,船底在礁石上撞出了一個洞,但是,有三條魚被水草纏住,裹在一起,恰好塞住漏洞。日後,他的曾孫陸隴其的文集就取名叫《三魚堂集》。


    納蘭公子幾人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長相思"曾經打動無數遊子之心,它的作者就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的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中堂納蘭明珠之子。幹隆讀了《紅樓夢》,竟笑道為納蘭家事,足見其家的權勢。


    納蘭性德自幼勤於修文習武。18歲中舉,22歲賜進士出身。選授三等侍衛,後晉為一等,扈從於康熙身邊。康熙非常賞識他的才幹,曾委派他到黑龍江呼倫,查勘沙俄侵擾情況,並安撫達斡爾邊民。納蘭性德輯有《全唐詩選》和《詞韻正略》。擅書法,精於書畫鑑賞。


    納蘭性德的詞集《側帽集》於康熙十七年問世,時年僅24歲。繼而,另一詞集《飲水詞》在吳中刊行。而綜合編纂他詩、詞、文、賦為《通誌堂集》的,則是他的漢文老師徐幹學。他的詞集問世後,曾形成"家家爭唱飲水詞"(曹雪芹語)的局麵。


    納蘭性德的品行為人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他跟很多不得誌的漢族文士是好朋友,給過他們真誠的幫助。"生館死殯"的故事更被傳為一時佳話。原來,納蘭性德有個好友無錫人顧貞觀,一日,顧貞觀填《金縷曲》兩首,為吳兆騫被流放黑龍江求援,感動了納蘭性德,於是他託身為宰相的父親明珠幫助,使吳兆騫結束了流放生涯,回京後性德又聘他為館師。吳兆騫在1684年10月病故,納蘭性德11月從江南回京,為他操辦喪事,出資送靈柩回吳江。這件事被後世傳誦為友誼的楷模,"生館死殯"成為一句成語。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納蘭性德病時,康熙曾派員探望並送禦藥,聞亡故之訊,深感惋惜。


    死不做官的遺老


    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頒下上諭,讓吏部著各省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招錄隱於四海之內的學問淵通、文藻瑰麗的博學鴻儒以振興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表明清政府重視文人,發揚國學的立場。其中有幾位因為其才學、影響是必須要征請到京作為表率的,這就是幾位著名的前明遺老——黃宗羲、顧炎武、李顆、傅山。


    黃宗羲,明清之際浙江餘姚人,字太沖,號南雷,又號黎洲。與顧炎武、王夫之同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父黃尊素,為東林名士,以劾魏忠賢,被害死獄中。黃宗羲19歲的時候,就懷揣鐵錘為父親入京訟冤,終於誅殺仇人。


    第20節:取一文,我不值一文(2)


    年輕時就已名聲大振,所謂"一時老宿聞公名者,競延致之相折衷"至清兵南下又組織"世忠營",結寨自固,堅持抗清。康熙開博學鴻儒科的時候,他已經69歲了,正在浙東隱居,致力於著述及講學,當時侍讀學土葉方藹寫下一首長詩給黃宗羲,規勸他結束隱逸生活,出來為清廷效力,宗羲則答詩一首,表明其不仕清廷之誌,並且讓弟子陳錫嘏以老病的理由,推辭掉了。


    第二個是顧炎武,這年已經66歲,隱居在陝西華陰。明朝亡國的時候,他母親的絕食而死。臨死前,告誡他說:"弗事二姓"。顧炎武一直守著母親的叮嚀,為何垂暮又肯失節?因此縣官到門,老先生就是臥床不起,不肯前去;如果強迫他上路,就要自行了結。以後靠他的外甥徐幹學、徐元文的斡旋,總算免了這場麻煩。


    再有一個是李顆,為關中理學大儒,學者稱為"二曲先生";縣官到門征請,李二曲叫家人回報,說病重不能動身。那縣官當差巴結,一定要把他弄到京城,於是連床抬了上路,李二曲水漿不入口,預備絕食自盡,縣官無奈,隻好放他回去。


    還有一個是山西人傅山,字青主,這年已經74歲,辭謝不赴,縣官也是派人抬了床上路,到了京城崇文門外二十裏之處,無論如何不肯再往前進,否則就自殺。於是找了個野廟把他安置下來。在野大老,自有人尊敬,大學士馮溥,素有愛才之名,首先去探望,接著公卿畢集,而傅青主睡在板床上,來既不迎,去亦不送,隻說病重不能應試。後來有一個同鄉代為陳奏,奉旨免試,傅青主不受亦不謝,而馮溥非強迫他謝恩,依然連床抬著到宮門;傅青主一望見由"大明門"所改的"大清門"的門額,頓時淚流滿麵,從床上滾了下來,撲倒在地。馮溥一見,也自覺無趣,隻好放老先生回去了。


    傅山為顧炎武說媒


    顧炎武與傅山都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氣節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顧炎武係江蘇崑山人,比傅山小7歲。顧炎武早就仰慕身在晉地、比他年長的傅山。崇禎年間傅山率眾赴京為師長提學使袁繼鹹冤案請願最終獲勝、誣陷者巡按禦史受到應有懲處的事他由衷敬佩;"甲午朱衣案"傅山在獄中堅貞不屈整整與清統治者周旋鬥爭了一年的硬骨頭精神更是令他折服。康熙二年,顧炎武與傅山第一次在傅山當時的住處鬆莊會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景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景暉並收藏清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