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三河的街頭出現了一個人,口稱自己是給皇帝放鷹的,到三合辦差,四處敲詐勒索。彭鵬知道這地方離北京近,魚龍混雜,一時拿不準,就化裝偵察,接近此人。最後終於查明其真實身份,什麽給皇帝放鷹,純屬子虛烏有。於是彭鵬一聲令下,將此人逮捕,打了他一百鞭子以示懲戒。
縣城裏有人偷盜,彭鵬聽到呼叫,立即提刀上馬,疾步追捕。終於趕上盜賊將其緝拿歸案。
康熙帝巡視京郊的時候,聽到的都是百姓稱讚彭鵬清廉剛正的話。在接見他時,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並對他說:"朕知道你為官清正,從來不肯接受百姓的錢財,朕就拿這些錢來給你養廉!"
彭鵬為官清廉,康熙為了表彰他,升他為順天府府尹。上任不久,彭鵬就發現順天府鄉試考試的時候,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強作弊。他立即向皇上上書奏報。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等人都各有靠山,結果群臣討論之後的結果是:查無此事,說彭鵬誣告。性情耿直的彭鵬再次上書說:"如果臣是誣告,願請皇上把我的頭劈兩半,半懸國門,另外一半懸掛在順天府府學。"此言一出,滿朝譁然。大臣都說彭鵬這話大不敬,應該撤職查辦。但是康熙力排眾議保護彭鵬,而是下旨罷免了主考、副主考以及相關人員。
取一文,我不值一文
張伯行被稱為清代"江南第一清官",他寫過一篇《禁止饋送檄》,裏麵這樣寫道:"一絲一粒,都是我的名節;一釐一毫,都是百姓的脂膏。寬一分,百姓得到的恩惠卻不止一分;收一文,我的為人就一文不值。雖說這在交際中是正常的,其實早傷及廉恥;如果不是不義之財,送禮的錢財又從哪裏來!"這一篇文字載在《清人逸事》中,為官者真是應該奉為金繩鐵矩。
當年康熙帝南巡至江寧,經明查暗訪,得知"張伯行居官甚清",而他又認為清官"最不易得",所以大肆褒獎。此後數年,張伯行仕途亨通,調任江蘇巡撫。據《清史列傳·張伯行傳》記載,在江蘇巡撫任上,他與江南總督噶禮的關係鬧得很僵,互相告禦狀。結果朝臣廷議將張伯行革職。但是康熙認為噶禮雖然非常有才能,但生性喜歡鬧事,也沒聽說有什麽廉潔的名聲,於是噶禮被革職,而張伯行仍留原任。康熙帝還鼓勵張伯行說:"將來你官做得好,天下人會認為朕是個明君;你若貪贓枉法,天下人就會笑朕不識人"。
當廷議將張伯行革職而又被康熙帝否決後,江南百姓歡聲遍野,在門前張貼告示,上麵寫著:"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焚香結彩,拜龍亭呼萬歲的竟然有數十萬人之多。更有數萬人趕赴京師暢春園上疏謝恩,說:"上疏的這幾萬人願意每人將壽命減去一歲,送給皇上,讓如此聖明的君主長壽萬萬歲,以表達對您保全清官的感激之情。"不僅江南如此,張氏曾經任巡撫的福建省百姓也不謀而合上街慶祝。史書上說,人們就像孩子為自己父母慶祝一樣興高采烈。
第19節:取一文,我不值一文(1)
陳璸為民請命
清官陳璸,廣東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進士。他為官也有一句名言:"貪不在多,一點非分的錢財足以當千百萬。"他在古田、台灣等地任職時因為清廉能幹、民情悅服被破格提拔為偏沅巡撫。初任巡撫時,他就將貪贓害民的湘潭知縣和長沙知府革職查辦。繼而又上疏直言包括"杜絕增加開支,緩解人民的困苦;禁止酷刑,尊重百姓的生命;提倡節儉,愛惜民財"等等關乎民生的十件大事並躬行實踐,贏得各方讚譽。陳璸死後,留下遺書,將自己應用而未用的"衙門公費銀"全部上交國庫,"以盡未盡之心"。陳璸一人為官在外二十餘年,不曾帶家屬、請幕僚,他的兒子想去看望他,都沒有能力支付車船費。平時隻用一兩個僕從。以瓜蔬為家常便飯,清苦到人們無法想像的地步。(《清史列傳·張伯行傳》)但是他卻不以為苦,保持這種清苦的作風一輩子沒變。康熙帝感嘆地說:"陳璸為官很出色,注意操守,非常清廉。朕也見過清官,然而能到他境界的卻從來沒聽說過。即使算上古代的清臣,也未必有像他這樣的!"
一文非法,願葬魚腹
陸隴其是浙江平湖人,字稼書,是康熙九年的進士,康熙十四年被任命為嘉定縣令。此人做官很講方法,從不濫用職權,傷及百姓。老百姓打官司,他不派如狼似虎的皂隸去抓人,如果是宗族相爭,找他們的族長;鄉裏相爭,則找當地的長者,或者叫原被兩告自己約時間一起到衙門申訴交涉。鄉下一般都是些小事,但他從不嫌麻煩,總是苦口婆心,反覆開導,常常有父子反目、兄弟為仇的被勸得深深後悔相對認錯痛哭,和好如初。他到嘉定的第二年,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軍費匱乏,於是就向各地攤派,額外加徵稅賦,老百姓自然叫苦連天。陸隴其看到這種形勢,就派手下的人拿他的名帖送到各家各戶,表示親自拜託,還發布公文,向老百姓解釋,說,"我並非是因為保自己的烏紗不敢向皇上請命減免賦稅,而是皇上與叛軍之間的征戰已經開始,既然開戰就需要糧餉,現在爭論請命根本是沒用的,反而會耽誤了正事。"嘉定老百姓認定他是個好官,不忍他為難,踴躍捐款,一個月不到,就征齊了十萬兩銀子。
縣城裏有人偷盜,彭鵬聽到呼叫,立即提刀上馬,疾步追捕。終於趕上盜賊將其緝拿歸案。
康熙帝巡視京郊的時候,聽到的都是百姓稱讚彭鵬清廉剛正的話。在接見他時,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並對他說:"朕知道你為官清正,從來不肯接受百姓的錢財,朕就拿這些錢來給你養廉!"
彭鵬為官清廉,康熙為了表彰他,升他為順天府府尹。上任不久,彭鵬就發現順天府鄉試考試的時候,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強作弊。他立即向皇上上書奏報。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等人都各有靠山,結果群臣討論之後的結果是:查無此事,說彭鵬誣告。性情耿直的彭鵬再次上書說:"如果臣是誣告,願請皇上把我的頭劈兩半,半懸國門,另外一半懸掛在順天府府學。"此言一出,滿朝譁然。大臣都說彭鵬這話大不敬,應該撤職查辦。但是康熙力排眾議保護彭鵬,而是下旨罷免了主考、副主考以及相關人員。
取一文,我不值一文
張伯行被稱為清代"江南第一清官",他寫過一篇《禁止饋送檄》,裏麵這樣寫道:"一絲一粒,都是我的名節;一釐一毫,都是百姓的脂膏。寬一分,百姓得到的恩惠卻不止一分;收一文,我的為人就一文不值。雖說這在交際中是正常的,其實早傷及廉恥;如果不是不義之財,送禮的錢財又從哪裏來!"這一篇文字載在《清人逸事》中,為官者真是應該奉為金繩鐵矩。
當年康熙帝南巡至江寧,經明查暗訪,得知"張伯行居官甚清",而他又認為清官"最不易得",所以大肆褒獎。此後數年,張伯行仕途亨通,調任江蘇巡撫。據《清史列傳·張伯行傳》記載,在江蘇巡撫任上,他與江南總督噶禮的關係鬧得很僵,互相告禦狀。結果朝臣廷議將張伯行革職。但是康熙認為噶禮雖然非常有才能,但生性喜歡鬧事,也沒聽說有什麽廉潔的名聲,於是噶禮被革職,而張伯行仍留原任。康熙帝還鼓勵張伯行說:"將來你官做得好,天下人會認為朕是個明君;你若貪贓枉法,天下人就會笑朕不識人"。
當廷議將張伯行革職而又被康熙帝否決後,江南百姓歡聲遍野,在門前張貼告示,上麵寫著:"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焚香結彩,拜龍亭呼萬歲的竟然有數十萬人之多。更有數萬人趕赴京師暢春園上疏謝恩,說:"上疏的這幾萬人願意每人將壽命減去一歲,送給皇上,讓如此聖明的君主長壽萬萬歲,以表達對您保全清官的感激之情。"不僅江南如此,張氏曾經任巡撫的福建省百姓也不謀而合上街慶祝。史書上說,人們就像孩子為自己父母慶祝一樣興高采烈。
第19節:取一文,我不值一文(1)
陳璸為民請命
清官陳璸,廣東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進士。他為官也有一句名言:"貪不在多,一點非分的錢財足以當千百萬。"他在古田、台灣等地任職時因為清廉能幹、民情悅服被破格提拔為偏沅巡撫。初任巡撫時,他就將貪贓害民的湘潭知縣和長沙知府革職查辦。繼而又上疏直言包括"杜絕增加開支,緩解人民的困苦;禁止酷刑,尊重百姓的生命;提倡節儉,愛惜民財"等等關乎民生的十件大事並躬行實踐,贏得各方讚譽。陳璸死後,留下遺書,將自己應用而未用的"衙門公費銀"全部上交國庫,"以盡未盡之心"。陳璸一人為官在外二十餘年,不曾帶家屬、請幕僚,他的兒子想去看望他,都沒有能力支付車船費。平時隻用一兩個僕從。以瓜蔬為家常便飯,清苦到人們無法想像的地步。(《清史列傳·張伯行傳》)但是他卻不以為苦,保持這種清苦的作風一輩子沒變。康熙帝感嘆地說:"陳璸為官很出色,注意操守,非常清廉。朕也見過清官,然而能到他境界的卻從來沒聽說過。即使算上古代的清臣,也未必有像他這樣的!"
一文非法,願葬魚腹
陸隴其是浙江平湖人,字稼書,是康熙九年的進士,康熙十四年被任命為嘉定縣令。此人做官很講方法,從不濫用職權,傷及百姓。老百姓打官司,他不派如狼似虎的皂隸去抓人,如果是宗族相爭,找他們的族長;鄉裏相爭,則找當地的長者,或者叫原被兩告自己約時間一起到衙門申訴交涉。鄉下一般都是些小事,但他從不嫌麻煩,總是苦口婆心,反覆開導,常常有父子反目、兄弟為仇的被勸得深深後悔相對認錯痛哭,和好如初。他到嘉定的第二年,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軍費匱乏,於是就向各地攤派,額外加徵稅賦,老百姓自然叫苦連天。陸隴其看到這種形勢,就派手下的人拿他的名帖送到各家各戶,表示親自拜託,還發布公文,向老百姓解釋,說,"我並非是因為保自己的烏紗不敢向皇上請命減免賦稅,而是皇上與叛軍之間的征戰已經開始,既然開戰就需要糧餉,現在爭論請命根本是沒用的,反而會耽誤了正事。"嘉定老百姓認定他是個好官,不忍他為難,踴躍捐款,一個月不到,就征齊了十萬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