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帝的德政仁政太多,不能一一列舉了。總體而言,同上麵所講差不多,沒啥驚天動地的偉業,隻是一個恰逢王朝百廢待興時應運而生的正常帝王,正常幹的事,有作為有成績之處,贊一下就行了,沒必要捧上天。其實任何一個大王朝逢此階段,在位的帝王隻要不出格、不乖張,哪怕無為而治,國家都會有一個發展期,並能從中找到一些善政的。此乃歷史前進的必然規律,漢唐宋明皆如此。
也許康熙的優勢在於他的起點更底、機會更多、空間更大,好比一張白紙上,更易勾畫藍圖!如果自崇禎算起,明清交替近四十年的大戰亂、大破壞,華夏已慘破至極點。人口由晚明時的六千萬,死亡三分之二,清順治十八年(1661),隻有一千九百二十萬了(孟森《明清史講義》),耕地也大量荒蕪。工商業嚴重倒退,明代繁華景德鎮幾乎一片廢墟;山西潞安絲綢業,明末有織機三千張,清順治十七年(1660)僅剩二三百張了;著名的成都蜀錦,“錦坊盡毀,花樣無存”;南京、蘇州、杭州與廣州佛山的手工業也都遭到嚴重破壞(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至於思想製度方麵的就不說了,反正都專製了,說了也沒用。
晚明的繁華活躍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的經濟又衰落至最低點,而這恰恰是抄底的最佳時機,不是每個人都能隨便遇到的,你什麽都不做,它也會翻上來,你要是稍加用心,那更是不得了。
康熙就逮住了這樣一個機會。當他擒鰲拜後,廣闊的發展前景一下子便在他的眼前展開,等待他去追求,隻要不偏離預定軌道,一切ok。而從他今後的人生軌跡來看,半個多世紀居於金字塔尖,時間太充裕了,沒什麽不可以的,隻要他好好幹。
社會發展縱深看(3)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大清告別戰亂還不到十年,卻因康大帝的急躁冒進和專斷固執(見三藩篇),緊跟著又引發了一場歷時八年、波及十餘省的三藩之亂。帝國所受創傷,民眾所遭災難,不比清人入關後天下大亂輕分毫。加之東南沿海遷界的人為大浩劫,平三藩、收台灣時的大清,可想而知是個什麽樣的場景了,連二十年前康熙剛接手時都不如。
如果再加上大破壞後的恢復過程,起碼一二十年吧。在社會發展方麵,康熙頭三四十年基本算是白過了!這是個什麽概念?歷史上絕大部分帝王皇位都坐不到三十年呢,而他一個失誤就給浪費掉了,虧得還有二三十年,不然康大帝怎麽著也享受不到所謂聖主的待遇了。
時人唐甄對康熙四十年時的帝國曾這樣描述:“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 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穀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嚐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個人之言當然不能盡信,但間隔很短的兩次大戰亂後,真是這樣也不足為奇也。
應該講,康熙後二三十年的社會經濟才算真正開始超越老爸向前發展了,至於水平究竟如何,不妨拿捧清捧康者最喜說事之口談談吧。就以被世人痛責鞭撻腐朽沒落的晚明為基準,看看康熙時恢復到啥程度了(前文已有提及,這裏再略為詳說之)。
據明清官方記載,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為六千零六十九萬兩千八百五十六人,經過萬曆三大征、後金侵略等係列戰爭後,到光宗泰昌六年(1620)略降為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人(明熹宗實錄卷四)。後經明清交替的大戰亂,中國人口極速減少,清順治八年(1651)隻有一千零六十三萬三千三百二十六人了(清實錄世祖卷六十一),比晚明降了四至五倍。破壞何其之巨!
順治後期大局幾定,南明抗清鬥爭局限於西南雲貴川及東南沿海一帶,中國大部分地方趨向緩和穩定,人口也跟著略有增長,至順治十八年(1661),人口上升為一千九百二十萬(孟森《明清史講義》)。本來隨著帝國走向安定發展,人口肯定會繼續增長的,結果沒幾年又來了個三藩之亂,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也就是平亂後的第一年,全國人口隻有一千九百四十三萬兩千七百五十三人,幾乎與二十年前持平。至於社會經濟,應該連持平都沒有,剛亂過怎麽可能恢復那麽快!
那麽康熙晚年呢?所謂幾十年的盛世也到後期了,社會要是大發展也該有個交待了,人口總會大幅增長吧,其實不然。直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帝國人口竟隻有兩千三百五十八萬七千兩百二十四人(清實錄聖祖卷二百五十七),連晚明的一半都沒有!雖然上述這些數字極有可能並不確切,官方統計的也許隻是交納賦稅的人口,還有大量漏報人員,但放在一個水平線上還是能看出高低的。原來所謂的康熙盛世,人口還遠未恢復到差點被批成一文不值的晚明時期呢!
明清時代究竟人口有多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講法。雍正時期搞攤丁入畝前,社會上漏報少報瞞報人口現象很嚴重,都是為了少交稅!因此官方統計數據極不準確。真相是十七世紀初明代人口已突破兩億大關;後經明清戰亂、三藩之亂,應該還有沿海遷界等大破壞,期間恢復緩慢且不具連續性,康熙二十九年(1690)大清人口才突破一億,而康熙一朝最多時也僅一億五千萬左右,直至幹隆二十四年(1759)才突破兩億。(葛劍雄《人口與中國疆域的變遷》)也就是說,直至康熙逝後三十七年,清人入關一百一十五年後,中國人口才恢復到晚明時的標準!人口多少絕不是衡量一個時代是否盛世的決定因素,但或多或少還是能看清一點康熙盛世的真相吧,特別是能夠擊碎那些捧康捧清者們用人口來證明盛世的謊言。
也許康熙的優勢在於他的起點更底、機會更多、空間更大,好比一張白紙上,更易勾畫藍圖!如果自崇禎算起,明清交替近四十年的大戰亂、大破壞,華夏已慘破至極點。人口由晚明時的六千萬,死亡三分之二,清順治十八年(1661),隻有一千九百二十萬了(孟森《明清史講義》),耕地也大量荒蕪。工商業嚴重倒退,明代繁華景德鎮幾乎一片廢墟;山西潞安絲綢業,明末有織機三千張,清順治十七年(1660)僅剩二三百張了;著名的成都蜀錦,“錦坊盡毀,花樣無存”;南京、蘇州、杭州與廣州佛山的手工業也都遭到嚴重破壞(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至於思想製度方麵的就不說了,反正都專製了,說了也沒用。
晚明的繁華活躍一去不復返了,中國的經濟又衰落至最低點,而這恰恰是抄底的最佳時機,不是每個人都能隨便遇到的,你什麽都不做,它也會翻上來,你要是稍加用心,那更是不得了。
康熙就逮住了這樣一個機會。當他擒鰲拜後,廣闊的發展前景一下子便在他的眼前展開,等待他去追求,隻要不偏離預定軌道,一切ok。而從他今後的人生軌跡來看,半個多世紀居於金字塔尖,時間太充裕了,沒什麽不可以的,隻要他好好幹。
社會發展縱深看(3)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大清告別戰亂還不到十年,卻因康大帝的急躁冒進和專斷固執(見三藩篇),緊跟著又引發了一場歷時八年、波及十餘省的三藩之亂。帝國所受創傷,民眾所遭災難,不比清人入關後天下大亂輕分毫。加之東南沿海遷界的人為大浩劫,平三藩、收台灣時的大清,可想而知是個什麽樣的場景了,連二十年前康熙剛接手時都不如。
如果再加上大破壞後的恢復過程,起碼一二十年吧。在社會發展方麵,康熙頭三四十年基本算是白過了!這是個什麽概念?歷史上絕大部分帝王皇位都坐不到三十年呢,而他一個失誤就給浪費掉了,虧得還有二三十年,不然康大帝怎麽著也享受不到所謂聖主的待遇了。
時人唐甄對康熙四十年時的帝國曾這樣描述:“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 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穀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貲,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金錢,所以通有無也。中產之家,嚐旬月不觀一金,不見緡錢,無以通之。故農民凍餒,百貨皆死,豐年如凶,良賈無籌。行於都市,列肆琨耀,冠服華腆,入其家室,朝則熄無煙,寒則蜷體不申。吳中之民,多鬻男女於遠方,男之美為優,惡者為奴。女之美為妾,惡者為婢,遍滿海內矣。”個人之言當然不能盡信,但間隔很短的兩次大戰亂後,真是這樣也不足為奇也。
應該講,康熙後二三十年的社會經濟才算真正開始超越老爸向前發展了,至於水平究竟如何,不妨拿捧清捧康者最喜說事之口談談吧。就以被世人痛責鞭撻腐朽沒落的晚明為基準,看看康熙時恢復到啥程度了(前文已有提及,這裏再略為詳說之)。
據明清官方記載,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為六千零六十九萬兩千八百五十六人,經過萬曆三大征、後金侵略等係列戰爭後,到光宗泰昌六年(1620)略降為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人(明熹宗實錄卷四)。後經明清交替的大戰亂,中國人口極速減少,清順治八年(1651)隻有一千零六十三萬三千三百二十六人了(清實錄世祖卷六十一),比晚明降了四至五倍。破壞何其之巨!
順治後期大局幾定,南明抗清鬥爭局限於西南雲貴川及東南沿海一帶,中國大部分地方趨向緩和穩定,人口也跟著略有增長,至順治十八年(1661),人口上升為一千九百二十萬(孟森《明清史講義》)。本來隨著帝國走向安定發展,人口肯定會繼續增長的,結果沒幾年又來了個三藩之亂,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也就是平亂後的第一年,全國人口隻有一千九百四十三萬兩千七百五十三人,幾乎與二十年前持平。至於社會經濟,應該連持平都沒有,剛亂過怎麽可能恢復那麽快!
那麽康熙晚年呢?所謂幾十年的盛世也到後期了,社會要是大發展也該有個交待了,人口總會大幅增長吧,其實不然。直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帝國人口竟隻有兩千三百五十八萬七千兩百二十四人(清實錄聖祖卷二百五十七),連晚明的一半都沒有!雖然上述這些數字極有可能並不確切,官方統計的也許隻是交納賦稅的人口,還有大量漏報人員,但放在一個水平線上還是能看出高低的。原來所謂的康熙盛世,人口還遠未恢復到差點被批成一文不值的晚明時期呢!
明清時代究竟人口有多少,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講法。雍正時期搞攤丁入畝前,社會上漏報少報瞞報人口現象很嚴重,都是為了少交稅!因此官方統計數據極不準確。真相是十七世紀初明代人口已突破兩億大關;後經明清戰亂、三藩之亂,應該還有沿海遷界等大破壞,期間恢復緩慢且不具連續性,康熙二十九年(1690)大清人口才突破一億,而康熙一朝最多時也僅一億五千萬左右,直至幹隆二十四年(1759)才突破兩億。(葛劍雄《人口與中國疆域的變遷》)也就是說,直至康熙逝後三十七年,清人入關一百一十五年後,中國人口才恢復到晚明時的標準!人口多少絕不是衡量一個時代是否盛世的決定因素,但或多或少還是能看清一點康熙盛世的真相吧,特別是能夠擊碎那些捧康捧清者們用人口來證明盛世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