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更令人驚嘆的,當李自成兵臨城下,京城指日可待時,竟還給了崇禎一個天大的機會,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隻要你封俺為王,把西北給了俺,再賞個百萬兩銀子,俺不僅不打你了,還可派兵幫你內遏群寇,外禦滿洲,隻是不奉朝覲,怎麽樣,夠寬容了吧,本來俺可是能滅了你的。(《甲申傳信錄》卷一)結果怎麽著?崇禎又拒絕了!像過去很多次的一樣!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北京城陷,三月十九日淩晨,三十四歲的崇禎自縊於煤山(景山)一棵老槐樹下,黎明時分,李自成大部隊進城。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告別了歷史舞台,至於南明一般不計算在內。
嗚呼哀哉!就在十七世紀,軍事科技發展略為緩慢的東方,也即將告別遊牧民族僅憑金戈鐵馬便能征服四方的冷兵器時代的前夜,文明最終戰勝野蠻的前夜,一個幅員遼闊、光芒萬丈的文明巨人,竟被一個“小小”的蠻族擊倒征服了!
可這一切本來不會發生!崇禎,作為最高領袖,如果你舉措得當,大明何至於滅亡,華夏何至於淪落,你說,你是不是罪大至極!
[攝政卷]定鼎中原皆因命~文武情說多爾袞
開啟攝政多時代
多爾袞的形象,如今越來越雄才大略了,乍一看也是,早年跟著皇太極東征西討,驍勇善戰,後來主政時又定鼎中原,何等了得。還有那一段越來越偉大的三角戀,影視劇裏狂轟爛炸,滿洲第一俊男與滿蒙第一美女的愛恨情仇更讓他人氣旺旺,豐姿偉偉,名星指數直線攀升,遠超充分信任過他,悉心栽培過他,不經意間給了他奪皇權立偉業的機會,卻被他占了老婆的所謂三角戀的另一矮角――皇太極。
如此巨星級的大人物,真要脫下他的黃金甲,再碾碎那段奇戀花,恐怕非議多多吧。硬去標新立異,反其道而行之,當然不可取,但以事實說話呢?有證據示人呢?心坦然,心坦然啊。
不錯,多爾袞是一員驍將,沙場上躍馬橫刀,英勇無比,戰功無數,比那個“千年一帝”強多了,也是他能得皇太極信任,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因素,但說到文,他就有點菜了,遠不如他的八哥皇太極,一介武夫到不是,平常二字更合適。
為何?就從他成為大清第三代領導人,步入人生最輝煌說開吧,至於前期如何上位的事,三角戀的事,且聽後麵分解。
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初九,大清歷史上最出色的領袖皇太極病逝,事發突然,也未留下什麽遺囑,皇位爭奪戰隨即拉開帷幕,多爾袞與豪格有得一拚。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也是位能征善戰的主兒,三十有四(周歲),長多爾袞三歲,正值壯年,若在華夏,肯定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但滿洲人沒有這個傳統,特別是前期。不過他有皇太極下的嫡係兩黃旗,還有一支正藍旗,合計三旗擁戴,牛叉得很呢。聲明一點,這裏的旗專指滿洲八旗,至於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當時根本沒有資格參與皇帝選舉。
二人之間的pk,被後世渲染得激烈紛呈,特別是把多爾袞塑造的雄健有力,冷靜從容,審時度勢,老謀深算,且一心為祖宗社稷著想,為大清安定團結考慮,為下步入主中原謀劃,十足一個偉大領袖也,實則遠非那麽回事。
從皇太極突然病逝,到皇位爭奪戰結束,也就五天時間,真不知道所謂的連橫合縱能複雜到什麽程度,不要把多爾袞們想得太能了,難道皇太極在世時,他們就已經預謀好了?
多爾袞自然想當皇帝,也是奔這個目標去的,基本班底同母大哥阿濟格與小弟多鐸的兩白旗,也是強勁有力,不過從整個爭位過程看,雖不能說象他以後入關那樣,純粹摸著石頭過河,但也絕沒有一個高瞻遠矚、周密詳實的規劃,氣魄、雄略、堅毅、果敢等,此時跟他也沾不上邊,可以講初步反映了多爾袞的為人為政風格。
再簡單pk多豪一下,各有千秋。軍事實力:你有兩旗咱有三旗,你有牛錄65咱有61,相差不大。人氣指數:豪格攀高,有皇位決定權的七位親王及郡王,支持豪格的多數,包括他倆之外舉足輕重的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擁有兩紅旗)及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鑲藍旗主),但並不堅定。個人地位:多爾袞稱強,皇太極逝前,他實際上已是群臣之首,這從他皇帝選舉會議真正的主持者身份便可看出。
多爾袞唯一可能當上皇帝,應是pk之始。他能憑藉自身崇高的地位(這一點相當重要)和實力強勁的兩白旗支持,在多鐸率先提議他為帝後,快刀斬亂麻,果斷迅速同意,一下把猶豫者拉過來,造成即成事實,說不定還真行。
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在猶豫,他在觀望,結果機遇稍縱即逝。接著,多鐸見他沒答應,也未迂迴支持,竟自我推薦起來,遭到他的拒絕後,又推薦代善,後者自己拒絕了。阿濟格呢?不僅未給老弟說一句話,其間還跟著代善退場了!說明什麽?多爾袞事前根本未在三兄弟中,做一個很好的謀劃,形成合力,共推他當選,否則怎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一個更大膽的假設,也許多爾袞根本就沒打算要當皇帝,隻要能推選一個能讓他掌控的主兒就行了,隻是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作後盾,這個就點到為止吧,以後不再提起。
隻要你封俺為王,把西北給了俺,再賞個百萬兩銀子,俺不僅不打你了,還可派兵幫你內遏群寇,外禦滿洲,隻是不奉朝覲,怎麽樣,夠寬容了吧,本來俺可是能滅了你的。(《甲申傳信錄》卷一)結果怎麽著?崇禎又拒絕了!像過去很多次的一樣!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北京城陷,三月十九日淩晨,三十四歲的崇禎自縊於煤山(景山)一棵老槐樹下,黎明時分,李自成大部隊進城。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告別了歷史舞台,至於南明一般不計算在內。
嗚呼哀哉!就在十七世紀,軍事科技發展略為緩慢的東方,也即將告別遊牧民族僅憑金戈鐵馬便能征服四方的冷兵器時代的前夜,文明最終戰勝野蠻的前夜,一個幅員遼闊、光芒萬丈的文明巨人,竟被一個“小小”的蠻族擊倒征服了!
可這一切本來不會發生!崇禎,作為最高領袖,如果你舉措得當,大明何至於滅亡,華夏何至於淪落,你說,你是不是罪大至極!
[攝政卷]定鼎中原皆因命~文武情說多爾袞
開啟攝政多時代
多爾袞的形象,如今越來越雄才大略了,乍一看也是,早年跟著皇太極東征西討,驍勇善戰,後來主政時又定鼎中原,何等了得。還有那一段越來越偉大的三角戀,影視劇裏狂轟爛炸,滿洲第一俊男與滿蒙第一美女的愛恨情仇更讓他人氣旺旺,豐姿偉偉,名星指數直線攀升,遠超充分信任過他,悉心栽培過他,不經意間給了他奪皇權立偉業的機會,卻被他占了老婆的所謂三角戀的另一矮角――皇太極。
如此巨星級的大人物,真要脫下他的黃金甲,再碾碎那段奇戀花,恐怕非議多多吧。硬去標新立異,反其道而行之,當然不可取,但以事實說話呢?有證據示人呢?心坦然,心坦然啊。
不錯,多爾袞是一員驍將,沙場上躍馬橫刀,英勇無比,戰功無數,比那個“千年一帝”強多了,也是他能得皇太極信任,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因素,但說到文,他就有點菜了,遠不如他的八哥皇太極,一介武夫到不是,平常二字更合適。
為何?就從他成為大清第三代領導人,步入人生最輝煌說開吧,至於前期如何上位的事,三角戀的事,且聽後麵分解。
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初九,大清歷史上最出色的領袖皇太極病逝,事發突然,也未留下什麽遺囑,皇位爭奪戰隨即拉開帷幕,多爾袞與豪格有得一拚。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也是位能征善戰的主兒,三十有四(周歲),長多爾袞三歲,正值壯年,若在華夏,肯定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但滿洲人沒有這個傳統,特別是前期。不過他有皇太極下的嫡係兩黃旗,還有一支正藍旗,合計三旗擁戴,牛叉得很呢。聲明一點,這裏的旗專指滿洲八旗,至於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當時根本沒有資格參與皇帝選舉。
二人之間的pk,被後世渲染得激烈紛呈,特別是把多爾袞塑造的雄健有力,冷靜從容,審時度勢,老謀深算,且一心為祖宗社稷著想,為大清安定團結考慮,為下步入主中原謀劃,十足一個偉大領袖也,實則遠非那麽回事。
從皇太極突然病逝,到皇位爭奪戰結束,也就五天時間,真不知道所謂的連橫合縱能複雜到什麽程度,不要把多爾袞們想得太能了,難道皇太極在世時,他們就已經預謀好了?
多爾袞自然想當皇帝,也是奔這個目標去的,基本班底同母大哥阿濟格與小弟多鐸的兩白旗,也是強勁有力,不過從整個爭位過程看,雖不能說象他以後入關那樣,純粹摸著石頭過河,但也絕沒有一個高瞻遠矚、周密詳實的規劃,氣魄、雄略、堅毅、果敢等,此時跟他也沾不上邊,可以講初步反映了多爾袞的為人為政風格。
再簡單pk多豪一下,各有千秋。軍事實力:你有兩旗咱有三旗,你有牛錄65咱有61,相差不大。人氣指數:豪格攀高,有皇位決定權的七位親王及郡王,支持豪格的多數,包括他倆之外舉足輕重的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擁有兩紅旗)及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鑲藍旗主),但並不堅定。個人地位:多爾袞稱強,皇太極逝前,他實際上已是群臣之首,這從他皇帝選舉會議真正的主持者身份便可看出。
多爾袞唯一可能當上皇帝,應是pk之始。他能憑藉自身崇高的地位(這一點相當重要)和實力強勁的兩白旗支持,在多鐸率先提議他為帝後,快刀斬亂麻,果斷迅速同意,一下把猶豫者拉過來,造成即成事實,說不定還真行。
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在猶豫,他在觀望,結果機遇稍縱即逝。接著,多鐸見他沒答應,也未迂迴支持,竟自我推薦起來,遭到他的拒絕後,又推薦代善,後者自己拒絕了。阿濟格呢?不僅未給老弟說一句話,其間還跟著代善退場了!說明什麽?多爾袞事前根本未在三兄弟中,做一個很好的謀劃,形成合力,共推他當選,否則怎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一個更大膽的假設,也許多爾袞根本就沒打算要當皇帝,隻要能推選一個能讓他掌控的主兒就行了,隻是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作後盾,這個就點到為止吧,以後不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