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以上用布庫方式,就是連極盡捧康之能事的聖祖實錄,幾千裏之外幹的事,甚至包括其中的細節,隻要是好的,都能被它安到康大帝頭上,怎麽就這一次,小小年紀就能製編導演齊把抓的一場漂亮大戲,卻被它疏忽,隻記載了短短13字的一句話呢?“命議政王等 問 輔臣公鰲拜等”,這裏麵有布庫少年的事嗎,好象明明說得是議政王等拿問吧?想見上麵那種充滿戲劇性的版本,能有多少真實性了。《清史稿》,民國時一幫大清的遺老遺少在那緬懷大清盛世時寫的東西,對這一點不知依據的是什麽,難道是一些私人的筆記雜談?這方麵有清一代倒是很多。
好了,怎麽拿得並不重要,關鍵是對擒鰲拜定性的問題。反正看來看去,也沒看到鰲拜有啥專權甚至謀反的證據來,倒是看到康熙親政才兩年,便殺了一幫大臣,比鰲拜輔臣八年都多。當然人家康大帝是平定謀反,而鰲拜就是擅權濫殺,歷史上殺人的事就是這樣,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高等的便不叫殺人了。好比薩達姆那叫殺人,美國人打伊拉克造成民眾大量傷亡就不是了。
說白了,鰲拜有啥子問題嗎?哪想過和你皇帝較個勁,甚至篡個黨奪個權?分明是你自己無上的權力欲在作聳,一旦長大了,你的為我獨尊、專斷固執的個性盡現,豈能再容忍有一點權力外泄?鰲拜不是不忠,而是分割了你的權力,對你產生了製衡,這還得了,拿下算了,問題就是這麽簡單。
如果有疑惑,不妨再看一看,從此以後,康熙身邊再出現過一個能對皇權稍有一點點製衡的人物嗎?哪裏有喲!都是奴才了,大清完全進入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最高度集權的帝王專製時代,直到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後,局勢才有所改觀,其間,眾裏尋它千百度,你不要想再找到一點點哪怕所謂的民主的影子,而這在漢唐宋明都是能看到的。
[罪人卷]誰說不是亡國君~勤未補拙朱由檢
亡國豈會在朝夕
1368年,朱元璋創建明朝,北上逐元,大宋日月重開,華夏復興再現。成宣時代,大明極盛,璀璨不遜漢唐,後雖武功下滑,弊端漸生,規模依然宏大。萬曆之初,居正改革,巔峰重回,後期墜落,女真崛起,直至天啟,1620年代,外患加大,內憂又生,帝國危機真得來臨了。
恰於此時,有一人機緣巧合,幸登大寶,明之命運就握在他的手上了。怎麽辦?路向何方?勉力 維持王朝命脈?力挽狂瀾實現中興?還是……關鍵一環呀!對其個人如此,對王朝如此,對一個民族的興亡更是如此!
但誰也沒想到,結局竟是其身死國滅,華夏也再次被異族征服,時間更長,268年呢! 這個人就是朱由檢(1627-1664在位),諡號明思宗,我們習慣以他的年號稱呼之--崇禎。
有趣的是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崇禎卻頗引得大眾的同情。一個很有影響的觀點是,大明亡於崇禎,但實亡於他的爺爺明神宗朱翊鈞(1572—1620在位),一般稱之為萬曆,那時已經國是日非了嗎,何況後來還有一個魏忠賢添亂,崇禎接手時,國家十足爛攤子了,誰能搞得好喲?
怎麽說呢,一個王朝的衰亡就象它的強盛一樣,豈能朝夕而成,一兩人決定?總該循序漸進,因果相連,環環相扣的。特別製度的鬆馳、吏治的敗壞、人才的凋零、戰力的減弱、道德的淪喪、氣節的消亡,更是如此,可能盛世中便已悄然形成。商周漢晉唐宋元皆如此,秦隋巔峰時刻剎那而亡,個案特例也。
有明一代也不例外,就說軍隊,那個時代立國強國之根本保障,中期以後便不再有洪武永樂時的強悍,其間雖有嘉靖戚繼光俞大猷抗倭、萬曆三大征及李成梁鎮遼等閃光點,總體滑落趨勢不可擋,弊病叢生不可除,日積月累,豈能沒有大爆發的那一天?與後金(清的前身)薩爾滸之戰的慘改,雖說發生在萬曆後期,實則這一趨勢的必然產物,即便不是這滸,也會是那滸。再說崇禎時已極端嚴重到打擊軍隊士氣、降低國防能力、危及邊疆安定、助推民眾造反的軍隊欠餉,早在萬曆爺爺嘉靖(1522-1566在位)時就已很嚴重了。至於各種矛盾激化產物的邊防部隊兵變,自正德四年(1509)至崇禎十七年(1644)的130餘年中,較大規模的便達60餘次!(見林延清《論明代兵變的經濟原因和歷史作用》)
如此,大明雖亡於崇禎朝,但把責任都推給那個時代的人甚至崇禎一人,肯定不合情理,往前推呢?尤其主要責任?既然人們更多喜歡把明亡之責算在萬曆頭上,那咱們就從萬曆開始,大致一看吧。
輝煌之下隱憂現
萬曆9歲登基(本文人物年齡及時間皆按實數算),在位48年,將近半個世紀呢,時間充裕得很,本人也是天資聰穎,如果勤努力,埋頭幹,怎會沒有一番大作為?何況前期也是很給人以期待的嗎。頭十年,華夏史上頂尖的大政治家張居正(1525-1582),位首輔勇改革,一手打造了近三百年大明最為富庶的一段時光。萬曆親政後,雖對已逝居正“秋後算帳”,手段相當殘酷,籍沒家產,親屬或餓死或自殺或流放,初卻也勵精圖治,事必躬親,帝國繼續向前邁進,看起來不是再現而是超越成宣輝煌(成祖仁宗宣宗時期),又有啥不行的呢?
試看緊跟而來的三大征,就是對萬曆前期帝國大發展的最好試金石。西北平寧夏哱拜之叛、東北援朝禦日之役和西南定播州楊應龍之亂,三大軍事行動,幾乎同時進行,天朝雄風再展,強盛重現。
好了,怎麽拿得並不重要,關鍵是對擒鰲拜定性的問題。反正看來看去,也沒看到鰲拜有啥專權甚至謀反的證據來,倒是看到康熙親政才兩年,便殺了一幫大臣,比鰲拜輔臣八年都多。當然人家康大帝是平定謀反,而鰲拜就是擅權濫殺,歷史上殺人的事就是這樣,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高等的便不叫殺人了。好比薩達姆那叫殺人,美國人打伊拉克造成民眾大量傷亡就不是了。
說白了,鰲拜有啥子問題嗎?哪想過和你皇帝較個勁,甚至篡個黨奪個權?分明是你自己無上的權力欲在作聳,一旦長大了,你的為我獨尊、專斷固執的個性盡現,豈能再容忍有一點權力外泄?鰲拜不是不忠,而是分割了你的權力,對你產生了製衡,這還得了,拿下算了,問題就是這麽簡單。
如果有疑惑,不妨再看一看,從此以後,康熙身邊再出現過一個能對皇權稍有一點點製衡的人物嗎?哪裏有喲!都是奴才了,大清完全進入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最高度集權的帝王專製時代,直到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後,局勢才有所改觀,其間,眾裏尋它千百度,你不要想再找到一點點哪怕所謂的民主的影子,而這在漢唐宋明都是能看到的。
[罪人卷]誰說不是亡國君~勤未補拙朱由檢
亡國豈會在朝夕
1368年,朱元璋創建明朝,北上逐元,大宋日月重開,華夏復興再現。成宣時代,大明極盛,璀璨不遜漢唐,後雖武功下滑,弊端漸生,規模依然宏大。萬曆之初,居正改革,巔峰重回,後期墜落,女真崛起,直至天啟,1620年代,外患加大,內憂又生,帝國危機真得來臨了。
恰於此時,有一人機緣巧合,幸登大寶,明之命運就握在他的手上了。怎麽辦?路向何方?勉力 維持王朝命脈?力挽狂瀾實現中興?還是……關鍵一環呀!對其個人如此,對王朝如此,對一個民族的興亡更是如此!
但誰也沒想到,結局竟是其身死國滅,華夏也再次被異族征服,時間更長,268年呢! 這個人就是朱由檢(1627-1664在位),諡號明思宗,我們習慣以他的年號稱呼之--崇禎。
有趣的是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崇禎卻頗引得大眾的同情。一個很有影響的觀點是,大明亡於崇禎,但實亡於他的爺爺明神宗朱翊鈞(1572—1620在位),一般稱之為萬曆,那時已經國是日非了嗎,何況後來還有一個魏忠賢添亂,崇禎接手時,國家十足爛攤子了,誰能搞得好喲?
怎麽說呢,一個王朝的衰亡就象它的強盛一樣,豈能朝夕而成,一兩人決定?總該循序漸進,因果相連,環環相扣的。特別製度的鬆馳、吏治的敗壞、人才的凋零、戰力的減弱、道德的淪喪、氣節的消亡,更是如此,可能盛世中便已悄然形成。商周漢晉唐宋元皆如此,秦隋巔峰時刻剎那而亡,個案特例也。
有明一代也不例外,就說軍隊,那個時代立國強國之根本保障,中期以後便不再有洪武永樂時的強悍,其間雖有嘉靖戚繼光俞大猷抗倭、萬曆三大征及李成梁鎮遼等閃光點,總體滑落趨勢不可擋,弊病叢生不可除,日積月累,豈能沒有大爆發的那一天?與後金(清的前身)薩爾滸之戰的慘改,雖說發生在萬曆後期,實則這一趨勢的必然產物,即便不是這滸,也會是那滸。再說崇禎時已極端嚴重到打擊軍隊士氣、降低國防能力、危及邊疆安定、助推民眾造反的軍隊欠餉,早在萬曆爺爺嘉靖(1522-1566在位)時就已很嚴重了。至於各種矛盾激化產物的邊防部隊兵變,自正德四年(1509)至崇禎十七年(1644)的130餘年中,較大規模的便達60餘次!(見林延清《論明代兵變的經濟原因和歷史作用》)
如此,大明雖亡於崇禎朝,但把責任都推給那個時代的人甚至崇禎一人,肯定不合情理,往前推呢?尤其主要責任?既然人們更多喜歡把明亡之責算在萬曆頭上,那咱們就從萬曆開始,大致一看吧。
輝煌之下隱憂現
萬曆9歲登基(本文人物年齡及時間皆按實數算),在位48年,將近半個世紀呢,時間充裕得很,本人也是天資聰穎,如果勤努力,埋頭幹,怎會沒有一番大作為?何況前期也是很給人以期待的嗎。頭十年,華夏史上頂尖的大政治家張居正(1525-1582),位首輔勇改革,一手打造了近三百年大明最為富庶的一段時光。萬曆親政後,雖對已逝居正“秋後算帳”,手段相當殘酷,籍沒家產,親屬或餓死或自殺或流放,初卻也勵精圖治,事必躬親,帝國繼續向前邁進,看起來不是再現而是超越成宣輝煌(成祖仁宗宣宗時期),又有啥不行的呢?
試看緊跟而來的三大征,就是對萬曆前期帝國大發展的最好試金石。西北平寧夏哱拜之叛、東北援朝禦日之役和西南定播州楊應龍之亂,三大軍事行動,幾乎同時進行,天朝雄風再展,強盛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