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促請皇帝親政,可是他一再建議的,要是真不想問事,或者不敢得罪鰲拜的話,他建議這幹嗎,不是引火燒身嗎?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段時期,沒有哪一個人專權的問題,朝政該到哪就講到哪,既然到了皇上親政的時間,首席大臣主動提出來,也是正常,根本就沒有其他想法。你別說,這種可能性很大喲。


    還有一位輔臣蘇克薩哈,很幸運沒有得到給上述兩位的評價,老於世故啦圓滑啦,反過來不就是更有責任心啦更有與強權鬥爭的意誌啦。想想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四位輔臣恰恰就是他,過去到是表現出一個老於世故圓滑無邊的派頭,曾經的主子恩重如山,他卻率先一棍子把人家打到,然後還狠踩一腳,為了能投靠一個新的主子,這樣的人怎麽現在就徹底變過來了呢?


    不是他變了,而是後人太能侃了,就因為他和鰲拜幹上了,不能再說他圓滑了吧,否則,極有可能也與索遏二人同樣的命運,但是他的鬥爭絕不是與強權鬥爭,而是與他的親家鰲拜極不相能。


    很有意思,兩個人兒女親家好多年,卻總是合不到一起,見麵就吵架,什麽事都要爭個高低,於是四輔臣中就見他二人鬥得歡,基本上你說的我就反對,矛盾越演越烈,如果再來一個摻和的,這問題可就更大嘍。


    啥呢?兩黃旗與兩白旗的矛盾鬥爭呀,大清之初沒有停止過,雖然正白旗後來也入了皇帝手中,與兩黃旗並成為上三旗,但黃、白之爭根深蒂固也。索尼、遏必隆與鰲拜都是兩黃旗的,本就視蘇克薩哈為異己,對他沒什麽好感,在冊封索尼孫女為皇後的問題上,蘇克薩哈又曾經掣肘,這下好了,前二人實際上還是支持鰲拜與他鬥呢。


    蘇鰲之爭終於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像歷史所有的權力鬥爭一樣,往往一方流血或雙方都流血為最終結局,極少有都全身而退的。不過這一仗,不論幹到什麽程度,都與欺壓小皇帝無關,與誰誰擅權無關,退一步講隻有打敗了對方,自己才有擅權的可能呀?


    一樁陳年舊事,成了導火索。原來大清入關後,曾在京畿五百裏內圈地(看看是什麽樣的征服),分配給同來的諸王勛臣兵丁人等,各旗都按照左右翼的次序分給,可攝政王多爾袞玩起了私心,把原該分給鑲黃旗的好地與正白旗的相對較差地互調了一下,鑲黃旗的人當然不滿了,身為其中一員的鰲拜本就嫉惡如仇,麵對如此不公,哪能咽下這口氣,這不僅僅是與蘇克薩哈的問題呀。


    鰲拜遂決意將黃白兩旗之地再予調換,索尼與遏必隆堅決支持,正白旗蘇克薩哈自然站在反對一方,四輔臣三打一,不是一打一,這一點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這個事件最高層次的問題,是黃、白旗相爭。


    正白旗的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與鑲白旗的直隸總督朱昌祚,及直隸巡撫王登聯上書皇上不同意這樣做,結果竟被處死,蘇克薩哈肯定要保,他其他三輔臣意見一致也,據說康熙不同意,是真是假,不好說了,反正行動上他沒有不同意。話說回來皇上堅決不同意,索尼與遏必隆會幫著鰲拜跟他對著幹?於情於理也講不通啊。還有孝莊太皇太後呢,怎麽沒出來講句話,照人們對你的高捧,你是可以改變決策的人呀(見攝政卷)?


    康熙六年(1667)七月,也就是索尼逝後的一月,康熙正式親政了,這本是一個了不得的大日子,但因為要證明鰲拜專權,又變得輕了,相反兩年後擒鰲拜的那一年通常才被稱為是康熙真正親政的開始。真是這樣嗎,看來問題在於鰲拜是否專權了。


    看到皇上親政了,那咱們還在這裏幹嗎,於是三人聯名上疏,請求歸政於皇帝,未成想皇太後沒答意,說什麽皇帝年齡還小,經驗不足,三位輔臣還是再堅持一兩年吧。真是人嘴兩張皮,這不僅未成為鰲拜不專權的證據,反而成了歌頌孝莊皇太後政治韜略的東西了,不知韜在哪略在哪呀?


    之前說鰲拜專權很是有點牽強,那以後這兩年呢?還是那句話,以事實為證據。鰲拜終於抓住機會,和遏必隆幹掉了宿敵蘇克薩哈,起因到還在蘇克薩哈自己身上,還有哪小康大帝,結果讓鰲拜乘機得手。


    康熙親政不過六天,蘇克薩哈以健康原因上疏乞退,願為先帝守陵。也許他深感與鰲拜結怨太深想自保,也許他確感官場險惡年老又大想激流勇退,不管啥原因吧,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竟然得罪了小皇帝。


    怎麽啦?俺才剛上路呢,前方也不知啥情景,正需要你們這些重臣扶一把帶一下,太皇太後不也說了不許退嗎?可你蘇克薩哈卻偏偏在俺親政沒幾天時,卻非要提出去為先帝守陵,莫非要和俺唱對台戲,不滿俺親政不成?來呀,著議政王大臣會議具奏,口氣相當不高興,不客氣。鰲拜於是與遏必隆等會商,羅列出蘇克薩哈二十四條罪狀,連其子孫兄弟無論到歲數還是未到歲數的,一窩端了,全部幹掉!


    據聖祖實錄這樣的大清官方史書記載,是鰲拜密謀殺蘇克薩哈,康熙起初是不同意的,架不住鰲拜朝堂之上大呼小叫,整整一天的折騰,才被迫同意的。這樣的書一般牽涉到康大帝是非問題時,能有幾句真話?很難說得清。


    從殺蘇克薩哈的時間程序上看,就有很大蹊蹺。康熙七月七日舉行親政大典,十三日蘇克薩哈上疏乞退守先帝陵,當日,小皇帝即派侍衛米斯翰前往責問(不是鰲拜派的),十五日決定逮捕,十七日公布罪狀,隨後便是被迫同意對一個當朝重臣全家下毒手,這個被迫實有點於情於理不通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韜並收藏大清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