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臣政績客觀看
四輔臣被先皇高看重用時,剛開始也是很誠惶誠恐的。順治一反常規,不與諸王貝勒大臣們商量,便自行決定讓異性四大臣輔政,有違祖上的訓令,開了一個大先河,王們貝們會怎麽想,有不滿怎麽辦,再使啥絆子,更沒法接招了,他們怎能不擔心憂慮啊。
後來諸王貝勒們做了一番擁護遺詔的表態:“大行皇帝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國家重務,詔旨甚明,誰敢幹預,四大臣其勿讓”。接著四輔臣又與王以下文武大臣先後分別在順治靈前和大光殿立誓,同心協力共助幼主,索尼等這才稍微放寬點心。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得不為之嗎,誰敢說不同意?但心裏咋想就不好講了,所以緊箍咒終還是去不掉的。
另外,議政王大臣會議還在呀,與四大臣輔佐並存,成員都是滿洲貴族,大多還是直係宗室親王貝勒,以前軍國大政皆由此定也,現在雖不如前,地位仍不能低估,製衡作用還是有的。輔臣們誰想來個大專權,真不那麽容易呢,起碼前期都不會有那個膽量與能力。
輔臣們都是前朝重臣,風吹雨打過來的,治國經驗當然有,應該不會比他人差,文治武功中規中矩到也不是難事。隻是最後一出康熙計擒鰲拜,先前的一切跟著都變了味,極端乖張了起來,從此四輔臣時代成了反麵典型的時代,極少有讚揚,卻大量是批判,尤成了猛揭嚴批集歷代權臣奸臣甚至貳臣大全之鰲拜的 大舞台。什麽如何擅權啦,如何壓製小皇帝啦,又如何紊亂朝綱啦,反正帝國已被搞得不象樣了,甚至皇家愛新覺羅氏還有被他鰲拜篡權的可能。這可如何了得,在如今已被捧為最神奇最偉大的孝莊皇太後(見攝政卷)的堅定支持下,咱們的千年一帝力挽狂瀾,英明神武地解決了這一禍害,大清終向偉大盛世邁進。
其實諸多真真假假中,仔細瞅瞅,還是能看出端倪的。四輔臣當政期,一般認為是順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八年(1669),前後8年也。這段時間,恰恰是大清告別戰亂、走向和平的時候。順康之交,逃亡緬甸的南明永明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索回絞殺,西南抗清之擎天欄李定國也憂憤而死,南明基本已亡。康熙三年(1664),接過老爸衣缽的鄭經在大清與荷蘭聯軍的打擊下,丟失了所有東南沿海島嶼退入台澎。同年,李來享等領導的夔東十三家反清武裝也敗亡,至此整個大陸包括沿海近島的抗清之火已全被撲滅,入主中原二十年(1644~1664)後,大清終於步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三藩之亂前大陸九年的和平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而且它占了五年。
治政方麵,史上極有名的《明史》案是必須要提的。浙東烏程(今吳興)莊廷鑨,目盲家富,欲學左丘明盲目寫《左傳》的精神,搞一部明史出來。他購得了前明大學士朱國楨的明史遺稿,又請了些飽學鴻儒者做槍手,大大地潤色了一番,署上自己的大名,逝後由他老子刊行了。沒成想,有小人出來舉報,說書中以明朝為正朔,寫到崇禎時,評價大清多有貶義,結果可想而知,官府一追查,又是一場大劫。所有相關人等,包括未及時查報的地方官,共2000餘人被捕,有80餘人被處死,其中17人被淩遲處死,家屬全部發配黑龍江為奴。莊廷鑨死了,都被拋棺焚屍。
如此殘暴,天理難容,但有清一代哪朝沒有?要說混蛋,都一塊帶上,如若不說,那就都不要說,沒必要相同的事,還分個三六九等,噢,這是他幹的,可以拿出來講,罵罵也行;那是他幹的,還是該放哪放哪吧,兩個字“閉嘴”,不要破壞人家的好形象。不公道啊!況且這都在四輔臣剛當政那會兒,即使有人以後會專權,那時也不可能吧,他們幹的事,實際就是整個當政集團的思想,及前朝施政之延續也,
至於其它方麵,翻遍史書也沒啥波瀾起伏呀,一個已然掌控天下的帝國,該幹嗎幹嗎就是了,大偉業沒有,大乖張也無,中規中矩吧。政治機器在正常運轉,百廢待興後,國家應該會有一個向前發展的空間,民眾起碼也能比以前多過些安穩日子吧,可惜這一切很快就被康大帝激發的三藩之亂給打破了(見三藩篇)。當然,權鬥就不同了,八年時間沒有一點腥風血雨,好象歷史上也不多吧。
這樣一個時代,如果全都算在鰲拜一人身上,還真抬舉了他,他可沒那麽大功勞,也沒那麽大本事。四輔臣時代,索尼直到康熙六年(1667)六月病逝前,都是擔當首席之職的,鰲拜不過是排名第四吧,就是之後,他也沒當上首輔呀?
權爭哪是欺康熙
一般不管什麽事,捧康者們一般都會從中找出無數充分的理由來,證明康熙是對的,而他的對立麵肯定是不對的,且早就不對了。比如這次,他們又出來說話了,索尼雖是首輔,但已垂垂老矣,不復當年勇,人更變得圓滑啦,凡事不出頭。遏必隆也是官場摸爬滾打幾番沉浮,歷練的快趕上索尼了。
很奇怪,這種觀點從何而來,什麽時候什麽事件什麽行為,可以證明他們二人變成了這樣?空口說白話可不行呀,凡事要有據為證。就說索尼,大半生都意誌堅定,遭受重大打擊,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加之威望資歷其他三人皆不能望其項背,說話自然也是最有份量的,怎會讓鰲拜專權,甚至危及到皇家利益,這可是他一生為之孜孜奮鬥的目標啊,也許他確實老了,很多事情沒精力問了,但大事大非麵前,袖手旁觀似乎不是他的風格。
四輔臣被先皇高看重用時,剛開始也是很誠惶誠恐的。順治一反常規,不與諸王貝勒大臣們商量,便自行決定讓異性四大臣輔政,有違祖上的訓令,開了一個大先河,王們貝們會怎麽想,有不滿怎麽辦,再使啥絆子,更沒法接招了,他們怎能不擔心憂慮啊。
後來諸王貝勒們做了一番擁護遺詔的表態:“大行皇帝知汝四大臣之心,故委以國家重務,詔旨甚明,誰敢幹預,四大臣其勿讓”。接著四輔臣又與王以下文武大臣先後分別在順治靈前和大光殿立誓,同心協力共助幼主,索尼等這才稍微放寬點心。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得不為之嗎,誰敢說不同意?但心裏咋想就不好講了,所以緊箍咒終還是去不掉的。
另外,議政王大臣會議還在呀,與四大臣輔佐並存,成員都是滿洲貴族,大多還是直係宗室親王貝勒,以前軍國大政皆由此定也,現在雖不如前,地位仍不能低估,製衡作用還是有的。輔臣們誰想來個大專權,真不那麽容易呢,起碼前期都不會有那個膽量與能力。
輔臣們都是前朝重臣,風吹雨打過來的,治國經驗當然有,應該不會比他人差,文治武功中規中矩到也不是難事。隻是最後一出康熙計擒鰲拜,先前的一切跟著都變了味,極端乖張了起來,從此四輔臣時代成了反麵典型的時代,極少有讚揚,卻大量是批判,尤成了猛揭嚴批集歷代權臣奸臣甚至貳臣大全之鰲拜的 大舞台。什麽如何擅權啦,如何壓製小皇帝啦,又如何紊亂朝綱啦,反正帝國已被搞得不象樣了,甚至皇家愛新覺羅氏還有被他鰲拜篡權的可能。這可如何了得,在如今已被捧為最神奇最偉大的孝莊皇太後(見攝政卷)的堅定支持下,咱們的千年一帝力挽狂瀾,英明神武地解決了這一禍害,大清終向偉大盛世邁進。
其實諸多真真假假中,仔細瞅瞅,還是能看出端倪的。四輔臣當政期,一般認為是順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八年(1669),前後8年也。這段時間,恰恰是大清告別戰亂、走向和平的時候。順康之交,逃亡緬甸的南明永明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索回絞殺,西南抗清之擎天欄李定國也憂憤而死,南明基本已亡。康熙三年(1664),接過老爸衣缽的鄭經在大清與荷蘭聯軍的打擊下,丟失了所有東南沿海島嶼退入台澎。同年,李來享等領導的夔東十三家反清武裝也敗亡,至此整個大陸包括沿海近島的抗清之火已全被撲滅,入主中原二十年(1644~1664)後,大清終於步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三藩之亂前大陸九年的和平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而且它占了五年。
治政方麵,史上極有名的《明史》案是必須要提的。浙東烏程(今吳興)莊廷鑨,目盲家富,欲學左丘明盲目寫《左傳》的精神,搞一部明史出來。他購得了前明大學士朱國楨的明史遺稿,又請了些飽學鴻儒者做槍手,大大地潤色了一番,署上自己的大名,逝後由他老子刊行了。沒成想,有小人出來舉報,說書中以明朝為正朔,寫到崇禎時,評價大清多有貶義,結果可想而知,官府一追查,又是一場大劫。所有相關人等,包括未及時查報的地方官,共2000餘人被捕,有80餘人被處死,其中17人被淩遲處死,家屬全部發配黑龍江為奴。莊廷鑨死了,都被拋棺焚屍。
如此殘暴,天理難容,但有清一代哪朝沒有?要說混蛋,都一塊帶上,如若不說,那就都不要說,沒必要相同的事,還分個三六九等,噢,這是他幹的,可以拿出來講,罵罵也行;那是他幹的,還是該放哪放哪吧,兩個字“閉嘴”,不要破壞人家的好形象。不公道啊!況且這都在四輔臣剛當政那會兒,即使有人以後會專權,那時也不可能吧,他們幹的事,實際就是整個當政集團的思想,及前朝施政之延續也,
至於其它方麵,翻遍史書也沒啥波瀾起伏呀,一個已然掌控天下的帝國,該幹嗎幹嗎就是了,大偉業沒有,大乖張也無,中規中矩吧。政治機器在正常運轉,百廢待興後,國家應該會有一個向前發展的空間,民眾起碼也能比以前多過些安穩日子吧,可惜這一切很快就被康大帝激發的三藩之亂給打破了(見三藩篇)。當然,權鬥就不同了,八年時間沒有一點腥風血雨,好象歷史上也不多吧。
這樣一個時代,如果全都算在鰲拜一人身上,還真抬舉了他,他可沒那麽大功勞,也沒那麽大本事。四輔臣時代,索尼直到康熙六年(1667)六月病逝前,都是擔當首席之職的,鰲拜不過是排名第四吧,就是之後,他也沒當上首輔呀?
權爭哪是欺康熙
一般不管什麽事,捧康者們一般都會從中找出無數充分的理由來,證明康熙是對的,而他的對立麵肯定是不對的,且早就不對了。比如這次,他們又出來說話了,索尼雖是首輔,但已垂垂老矣,不復當年勇,人更變得圓滑啦,凡事不出頭。遏必隆也是官場摸爬滾打幾番沉浮,歷練的快趕上索尼了。
很奇怪,這種觀點從何而來,什麽時候什麽事件什麽行為,可以證明他們二人變成了這樣?空口說白話可不行呀,凡事要有據為證。就說索尼,大半生都意誌堅定,遭受重大打擊,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信念,加之威望資歷其他三人皆不能望其項背,說話自然也是最有份量的,怎會讓鰲拜專權,甚至危及到皇家利益,這可是他一生為之孜孜奮鬥的目標啊,也許他確實老了,很多事情沒精力問了,但大事大非麵前,袖手旁觀似乎不是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