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相信討論出兵時,不少大臣是贊同的,不然就不可理解了,又不是多深奧的事。同樣認為康熙作為最高領袖,決定出兵是令人稱頌的事,保衛邊疆不受侵犯嗎,隻是覺得不要把並不是很考驗決策能力的事,非要給它神化,好象作出這種決定的人都是神一樣。這世界沒有神!
既然決定再打了,怎麽打?首戰完敗的教訓一定要認真吸取,好好規劃部署一下了。康熙與清廷考慮到青海、西藏與征服者準噶爾都承認在西寧的噶桑嘉措為真達賴喇嘛,便開始醞釀一個兩路進兵護送達賴的作戰方案。清廷嘴上沒承認,實際心裏也已認識到在真假達賴問題上,過去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民意,一味支持拉藏汗的做法,起碼有一點點失誤了。還好,知錯就改,仍是好同誌。
緊接著,清廷又製訂了詳細作戰方案:詔封噶桑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幹隆後稱七世),並送往西藏坐床,青海王公護送,內外蒙古也要遺使會送;清軍由青海、四川兩路進兵西藏,並攻打準噶爾汗國邊境,使策妄阿拉布坦首尾不能相顧,無暇增援策淩敦多布。
康熙命第十四子固山貝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坐鎮青海木魯烏蘇指揮,統攬全局。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為平逆將軍,具體指揮青海一路2萬多進藏大軍及護送人員,共護噶桑嘉措至西藏,由巴爾庫爾(今新疆巴裏坤)軍前調來的巡撫噶什圖負責。四川護軍統領噶爾弼為定西將軍、嶽鍾琪為副將軍,帶領四川和雲南1萬人馬,由川西巴爾喀木進藏,四川總督年羹堯負責辦理糧餉事務。同時,繼續加強阿爾泰與巴爾庫爾的兵力,陳兵準噶爾邊境,與進藏大軍遙相配合,使策妄阿拉布坦首尾不能相顧,無暇增援策淩敦多布。
五十九年(1720)四月,噶爾弼率軍自成都出發,一路幾無抵抗,策淩敦多布任命的第巴達克咱也不戰而降,八月二十二日渡過噶爾招穆倫河,隨後兵分三路,於二十三日輕鬆拿下拉薩。這邊,延信一路大軍由西寧出發,沿著額倫特曾走過的庫賽嶺進軍拉薩,路途近但險,又連遭敵軍襲擊,行程略緩。
策淩敦多布將主力集中於達木和喀喇烏蘇一帶,欲與延信大軍決一雌雄。無奈力量懸殊,又聞拉薩已失,供應線被斷,大勢去矣,無心戀戰,率領部屬經納克產隘口,越克裏野嶺,逃回伊犁去了。九月十五日,延信大軍抵達拉薩,並為達賴喇嘛噶桑嘉措在布達拉宮,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禮,清軍第二次進藏完勝也。
其後,大軍返回,留下公策妄諾爾布和額駙阿寶率兵三千駐守,此為清廷駐兵西藏的開始。如果說顧實汗統治時,西藏與清廷的直接關係還不是很緊密的話,現在通過征討準噶爾,清廷對西藏的管理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加強,作為帝國的最高領袖,康熙當然功不可沒。如果說從執政能力看,康熙隻能算一個平常之資的帝王,那有了西藏及外蒙的功業,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了,但絕不是千年一帝!
清廷敗準噶爾復西藏,實也在情理之中。準噶爾實力本就懸殊,且侵藏人馬又少,英勇倒是英勇,抗衡清軍大部隊還是遠遠不夠的,就像噶爾丹,除非清廷不重視,失敗實已早註定。說大一點,縱觀環宇,除熱兵器領先之歐洲,傾力一戰可能打不過外,還有誰能與大清爭鋒?不,能與中原王朝爭鋒?周邊傳統強敵皆已明日黃花也,他們威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文明(不是指文化)在與落後的較量中逐漸占據了上風。這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也改變不了的,就如晚清慘敗於西方,你不得不承認,當世界已變成宋代那樣便可天下無敵時,咱們卻成了遼金!
大帝未了準噶爾
西藏收復了,清廷與準噶爾的鬥爭遠未結束呢,不過戰場拉到了準噶爾的邊境。自康熙四十四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試探性進攻哈密後,康大帝向阿爾泰和巴爾庫爾派出兩路大軍,防其進攻青海和喀爾喀,並對其構成強大軍事壓力。
當然了,康大帝一向愛好和平,一生從未主動打過仗,不要說秦皇漢武唐宗明成那樣的“贖武”主義者,就是人家打到他門前來,一般不還手也行時,他也絕不會撕破臉皮的,雖然自己有更強大的武力後盾,這一次也不例外。
康熙起初還是想讓策妄阿拉布坦主動認罪了事,但遭拒絕,於是加大兵力投入,陳兵北路阿爾泰山23000餘人,靖逆將軍富寧安統率;西路巴爾庫爾17000餘人,振武將軍傅爾丹領銜,並要求明年夏季兩路並襲準噶爾邊境,致其國內慌亂,迫使策妄阿拉布坦請罪臣服。
真是沒辦法,陳集如此大軍,增援部隊還可援援不斷而來,幹脆一舉打垮對手,一勞永逸不就得了?可他想的卻是隻要你認輸,啥事都沒有了。唉,你有好心腸,人家可沒有呀,事實證明,直到他孫子幹隆時,準噶爾問題才算徹底解決掉呢。
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七月間,清軍對準噶爾進行了幾次規模不大的襲擊,效果甚微,策妄阿拉布坦也未屈服。此時,策淩敦多布的遠征軍就要打到拉薩了,而熙當時並不知。
五十九年(1720)七月,為配合收復西藏,清軍又發動了第二輪較大規模的襲擊波,所向無敵,連戰皆捷,還占領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城,可是八月份,又自動退回啦!這種打擊力度,能有多大影響呢?
既然決定再打了,怎麽打?首戰完敗的教訓一定要認真吸取,好好規劃部署一下了。康熙與清廷考慮到青海、西藏與征服者準噶爾都承認在西寧的噶桑嘉措為真達賴喇嘛,便開始醞釀一個兩路進兵護送達賴的作戰方案。清廷嘴上沒承認,實際心裏也已認識到在真假達賴問題上,過去不問青紅皂白,不問民意,一味支持拉藏汗的做法,起碼有一點點失誤了。還好,知錯就改,仍是好同誌。
緊接著,清廷又製訂了詳細作戰方案:詔封噶桑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幹隆後稱七世),並送往西藏坐床,青海王公護送,內外蒙古也要遺使會送;清軍由青海、四川兩路進兵西藏,並攻打準噶爾汗國邊境,使策妄阿拉布坦首尾不能相顧,無暇增援策淩敦多布。
康熙命第十四子固山貝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坐鎮青海木魯烏蘇指揮,統攬全局。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為平逆將軍,具體指揮青海一路2萬多進藏大軍及護送人員,共護噶桑嘉措至西藏,由巴爾庫爾(今新疆巴裏坤)軍前調來的巡撫噶什圖負責。四川護軍統領噶爾弼為定西將軍、嶽鍾琪為副將軍,帶領四川和雲南1萬人馬,由川西巴爾喀木進藏,四川總督年羹堯負責辦理糧餉事務。同時,繼續加強阿爾泰與巴爾庫爾的兵力,陳兵準噶爾邊境,與進藏大軍遙相配合,使策妄阿拉布坦首尾不能相顧,無暇增援策淩敦多布。
五十九年(1720)四月,噶爾弼率軍自成都出發,一路幾無抵抗,策淩敦多布任命的第巴達克咱也不戰而降,八月二十二日渡過噶爾招穆倫河,隨後兵分三路,於二十三日輕鬆拿下拉薩。這邊,延信一路大軍由西寧出發,沿著額倫特曾走過的庫賽嶺進軍拉薩,路途近但險,又連遭敵軍襲擊,行程略緩。
策淩敦多布將主力集中於達木和喀喇烏蘇一帶,欲與延信大軍決一雌雄。無奈力量懸殊,又聞拉薩已失,供應線被斷,大勢去矣,無心戀戰,率領部屬經納克產隘口,越克裏野嶺,逃回伊犁去了。九月十五日,延信大軍抵達拉薩,並為達賴喇嘛噶桑嘉措在布達拉宮,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禮,清軍第二次進藏完勝也。
其後,大軍返回,留下公策妄諾爾布和額駙阿寶率兵三千駐守,此為清廷駐兵西藏的開始。如果說顧實汗統治時,西藏與清廷的直接關係還不是很緊密的話,現在通過征討準噶爾,清廷對西藏的管理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加強,作為帝國的最高領袖,康熙當然功不可沒。如果說從執政能力看,康熙隻能算一個平常之資的帝王,那有了西藏及外蒙的功業,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了,但絕不是千年一帝!
清廷敗準噶爾復西藏,實也在情理之中。準噶爾實力本就懸殊,且侵藏人馬又少,英勇倒是英勇,抗衡清軍大部隊還是遠遠不夠的,就像噶爾丹,除非清廷不重視,失敗實已早註定。說大一點,縱觀環宇,除熱兵器領先之歐洲,傾力一戰可能打不過外,還有誰能與大清爭鋒?不,能與中原王朝爭鋒?周邊傳統強敵皆已明日黃花也,他們威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文明(不是指文化)在與落後的較量中逐漸占據了上風。這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也改變不了的,就如晚清慘敗於西方,你不得不承認,當世界已變成宋代那樣便可天下無敵時,咱們卻成了遼金!
大帝未了準噶爾
西藏收復了,清廷與準噶爾的鬥爭遠未結束呢,不過戰場拉到了準噶爾的邊境。自康熙四十四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試探性進攻哈密後,康大帝向阿爾泰和巴爾庫爾派出兩路大軍,防其進攻青海和喀爾喀,並對其構成強大軍事壓力。
當然了,康大帝一向愛好和平,一生從未主動打過仗,不要說秦皇漢武唐宗明成那樣的“贖武”主義者,就是人家打到他門前來,一般不還手也行時,他也絕不會撕破臉皮的,雖然自己有更強大的武力後盾,這一次也不例外。
康熙起初還是想讓策妄阿拉布坦主動認罪了事,但遭拒絕,於是加大兵力投入,陳兵北路阿爾泰山23000餘人,靖逆將軍富寧安統率;西路巴爾庫爾17000餘人,振武將軍傅爾丹領銜,並要求明年夏季兩路並襲準噶爾邊境,致其國內慌亂,迫使策妄阿拉布坦請罪臣服。
真是沒辦法,陳集如此大軍,增援部隊還可援援不斷而來,幹脆一舉打垮對手,一勞永逸不就得了?可他想的卻是隻要你認輸,啥事都沒有了。唉,你有好心腸,人家可沒有呀,事實證明,直到他孫子幹隆時,準噶爾問題才算徹底解決掉呢。
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七月間,清軍對準噶爾進行了幾次規模不大的襲擊,效果甚微,策妄阿拉布坦也未屈服。此時,策淩敦多布的遠征軍就要打到拉薩了,而熙當時並不知。
五十九年(1720)七月,為配合收復西藏,清軍又發動了第二輪較大規模的襲擊波,所向無敵,連戰皆捷,還占領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城,可是八月份,又自動退回啦!這種打擊力度,能有多大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