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妄阿拉布坦和拉藏汗乃是親上加親的關係,本人娶了拉藏汗的姐姐,又把女兒博托洛克嫁給了拉藏汗長子噶爾丹丹衷,據說是為麻弊對方,使其放鬆警惕,仿佛也是,後來策妄阿拉布坦兵發西藏時也利用了這一點。
從準噶爾所在的新疆進兵青藏,哈密是一咽喉之地,但已歸屬大清。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先派了一支2000人的部隊,抵達哈密北境,來個試探性進攻,連拔五寨,一看清廷迅速有大軍增援,並增兵封鎖了所有通往青海的要隘,隻好放棄了由哈密、吐魯番打進青藏的設想
隨之一個大膽的直入西藏的計劃出台,並付諸實施。結過一年的籌備,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策妄阿拉布坦遣其最勇武統帥策淩敦多布,以護送丹衷小夫妻歸藏省親為由,帶領6000精銳,從伊犁(今新疆伊寧)取道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繞過塔裏木大沙漠,翻越和田以南崑崙山等三層大冰山,涉險冒瘴,晝伏夜行,終於次年七月初四,經納克產(今西藏奇林錯東南、加林錯東北)隘口突至藏北,再由騰格裏海(今西藏納木錯)直趨達木(今西藏當雄)。此次遠征堪稱史上海拔最高的一次遠征,所過之處很多更是懸峰絕壁,人跡罕至,其險其苦其壯其勇非言語所能表述,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那一次相形遠絀也。
起初,拉藏汗得知前方傳來的零星消息,並不在意,與他的次子蘇爾紮等在達木避暑遊玩呢,也難怪如此高難度的遠征,確實出人意料啊。待準噶爾軍已向達木進發時,他才慌了神,趕忙調集衛藏軍隊在達木草原北部布防,引兵拒戰不利,隻得退守拉薩。
策淩敦多布即揮師直趨拉薩,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二十八夜破城,三十日攻入布達拉宮,拉藏汗逃亡途中被殺,其所立達賴益西嘉措被拘。之後,策淩敦多布發兵攻占前藏等地,繼而準備進攻青海,與諸台吉配合奪取被清廷安排居於塔爾寺的另一達賴噶桑嘉措,但青海的形勢已然巨變。
清廷瓦解了青海諸台吉的力量,西安將軍額倫特和侍衛色楞領兵駐紮西寧,基本控製了整個青海,察罕丹津也被康熙召入北京,當多羅郡王去了。青海此時的穩定,對清廷掌控大局並收復西藏,意義至關重要,否則準噶爾所據新疆、部分中亞與青藏連成一宏大整體,盡為策妄阿拉布坦所有,西北形勢不堪設想啊。
康熙初聞準噶爾軍隊遠征西藏時,還並不知策妄阿拉布坦真實意圖,是攻取拉藏汗收取西邊之地?還是幫其共侵青海?看來康熙與清廷雖對策妄阿拉布坦有所防備,並作為一個對手來看待,認識卻嚴重不足啊,竟一點也未想到策妄阿拉布坦的雄心壯誌,是要與他康熙爭奪大西北的。
康大帝的戰略眼光實在不咋的,大方向上很容易短視。當初收台灣後差一點放棄,幸虧施琅等漢大臣力諫。抗俄時大優之下簽了一個實在算不上平等的條約,完全不知彼應是眾因之一吧。打噶爾丹這樣一個實力不強的遊牧對手,仍然跟著別人屁股後麵轉了將近十年,缺乏主動進取殲而滅之的氣魄,要不是人家鬧了家窩子,還不知猴年馬月能平定呢。這次又是,既然把人家當成對手看了,實錄之類留下的大帝語錄中也有過太多高瞻遠矚的話,咋十幾年過去了,對人家還是如此不了解呢?
清軍兩次進西藏
直到五十七年(1718)初,康熙收到拉藏汗的奏疏,才決定由額倫特、色楞領兵征剿西藏,但對敵情嚴重估計不足,極端樂觀輕敵了,認為準噶爾軍長途跋涉而來,幾千疲兵不足為懼,結果自家清軍準備也不充分,兵員也不多,便倉促上陣了。
清軍分兩路而進,色楞帶2500人向拜圖嶺出發,額倫特領4500人向庫賽嶺出發。策淩敦多布聞知後,迅速部署準藏數萬聯軍在喀喇烏蘇(今西藏那曲)嚴陣以待,再命前方之軍屢屢佯敗退卻,誘清軍深入,最後於八月初,相會進入了他精心設計的大包圍圈。一場激烈搏殺,清軍突圍不成,相持月餘,彈盡糧絕,至九月中旬,全軍覆沒,額倫特、色楞陣亡。另外,四川提督康泰率軍1000,經打箭爐進入藏地,欲與額倫特會師而未能,在拉西附近被黑帽喇嘛誘殺,所剩之兵又被準噶爾軍截獲,也是盡沒也。
清軍首次進藏完敗,勝利者準噶爾氣勢當然更盛,而清廷上下則一片震驚,結果每一次都會發生的事情再上演,又是在大臣們紛紛猶疑反對的情況下,康熙力排眾議,英明地決定第二次發兵西藏。真是讓人感慨,這康熙一朝61年呢,就是親政也有50多年,怎麽竟幹這樣的事呢?大臣們也太笨蛋了,花多麽多銀子,給那麽多特權,養著他們幹嗎?皇帝也太偉大了,人類史上還有誰能出其右?這麽長時間,朝堂上作出的所有重大決定,特別是正確的,都是皇帝他老人家一人神武決斷的。不服不行呀,千年一帝的牌子要掛,且要永遠掛下去!
其實進兵西藏打到這種程度,繼續下去很正常嗎,遠比準噶爾實力要強的大清,敗一場就打住,到真讓人不可理解了,何況這一敗還是自己過於輕敵所致,看似全軍覆沒,由於人數並不多,清軍遠未傷筋動骨,幹嗎不打呢?原屬自己的地盤被人家拿去了,如放棄還會影響青海甚至四川、雲南等地?無論如何也要打下去呀?噶爾丹那一次不就是個例子嗎?你不來擾就算了,來了就一定反擊的,不然,大清成什麽了?抗俄那一次?不一樣?你能跟人家比嗎?那是外國,國與國之間的事,當然不一樣了。
從準噶爾所在的新疆進兵青藏,哈密是一咽喉之地,但已歸屬大清。早在康熙四十四年(1715),策妄阿拉布坦先派了一支2000人的部隊,抵達哈密北境,來個試探性進攻,連拔五寨,一看清廷迅速有大軍增援,並增兵封鎖了所有通往青海的要隘,隻好放棄了由哈密、吐魯番打進青藏的設想
隨之一個大膽的直入西藏的計劃出台,並付諸實施。結過一年的籌備,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一月,策妄阿拉布坦遣其最勇武統帥策淩敦多布,以護送丹衷小夫妻歸藏省親為由,帶領6000精銳,從伊犁(今新疆伊寧)取道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繞過塔裏木大沙漠,翻越和田以南崑崙山等三層大冰山,涉險冒瘴,晝伏夜行,終於次年七月初四,經納克產(今西藏奇林錯東南、加林錯東北)隘口突至藏北,再由騰格裏海(今西藏納木錯)直趨達木(今西藏當雄)。此次遠征堪稱史上海拔最高的一次遠征,所過之處很多更是懸峰絕壁,人跡罕至,其險其苦其壯其勇非言語所能表述,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那一次相形遠絀也。
起初,拉藏汗得知前方傳來的零星消息,並不在意,與他的次子蘇爾紮等在達木避暑遊玩呢,也難怪如此高難度的遠征,確實出人意料啊。待準噶爾軍已向達木進發時,他才慌了神,趕忙調集衛藏軍隊在達木草原北部布防,引兵拒戰不利,隻得退守拉薩。
策淩敦多布即揮師直趨拉薩,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二十八夜破城,三十日攻入布達拉宮,拉藏汗逃亡途中被殺,其所立達賴益西嘉措被拘。之後,策淩敦多布發兵攻占前藏等地,繼而準備進攻青海,與諸台吉配合奪取被清廷安排居於塔爾寺的另一達賴噶桑嘉措,但青海的形勢已然巨變。
清廷瓦解了青海諸台吉的力量,西安將軍額倫特和侍衛色楞領兵駐紮西寧,基本控製了整個青海,察罕丹津也被康熙召入北京,當多羅郡王去了。青海此時的穩定,對清廷掌控大局並收復西藏,意義至關重要,否則準噶爾所據新疆、部分中亞與青藏連成一宏大整體,盡為策妄阿拉布坦所有,西北形勢不堪設想啊。
康熙初聞準噶爾軍隊遠征西藏時,還並不知策妄阿拉布坦真實意圖,是攻取拉藏汗收取西邊之地?還是幫其共侵青海?看來康熙與清廷雖對策妄阿拉布坦有所防備,並作為一個對手來看待,認識卻嚴重不足啊,竟一點也未想到策妄阿拉布坦的雄心壯誌,是要與他康熙爭奪大西北的。
康大帝的戰略眼光實在不咋的,大方向上很容易短視。當初收台灣後差一點放棄,幸虧施琅等漢大臣力諫。抗俄時大優之下簽了一個實在算不上平等的條約,完全不知彼應是眾因之一吧。打噶爾丹這樣一個實力不強的遊牧對手,仍然跟著別人屁股後麵轉了將近十年,缺乏主動進取殲而滅之的氣魄,要不是人家鬧了家窩子,還不知猴年馬月能平定呢。這次又是,既然把人家當成對手看了,實錄之類留下的大帝語錄中也有過太多高瞻遠矚的話,咋十幾年過去了,對人家還是如此不了解呢?
清軍兩次進西藏
直到五十七年(1718)初,康熙收到拉藏汗的奏疏,才決定由額倫特、色楞領兵征剿西藏,但對敵情嚴重估計不足,極端樂觀輕敵了,認為準噶爾軍長途跋涉而來,幾千疲兵不足為懼,結果自家清軍準備也不充分,兵員也不多,便倉促上陣了。
清軍分兩路而進,色楞帶2500人向拜圖嶺出發,額倫特領4500人向庫賽嶺出發。策淩敦多布聞知後,迅速部署準藏數萬聯軍在喀喇烏蘇(今西藏那曲)嚴陣以待,再命前方之軍屢屢佯敗退卻,誘清軍深入,最後於八月初,相會進入了他精心設計的大包圍圈。一場激烈搏殺,清軍突圍不成,相持月餘,彈盡糧絕,至九月中旬,全軍覆沒,額倫特、色楞陣亡。另外,四川提督康泰率軍1000,經打箭爐進入藏地,欲與額倫特會師而未能,在拉西附近被黑帽喇嘛誘殺,所剩之兵又被準噶爾軍截獲,也是盡沒也。
清軍首次進藏完敗,勝利者準噶爾氣勢當然更盛,而清廷上下則一片震驚,結果每一次都會發生的事情再上演,又是在大臣們紛紛猶疑反對的情況下,康熙力排眾議,英明地決定第二次發兵西藏。真是讓人感慨,這康熙一朝61年呢,就是親政也有50多年,怎麽竟幹這樣的事呢?大臣們也太笨蛋了,花多麽多銀子,給那麽多特權,養著他們幹嗎?皇帝也太偉大了,人類史上還有誰能出其右?這麽長時間,朝堂上作出的所有重大決定,特別是正確的,都是皇帝他老人家一人神武決斷的。不服不行呀,千年一帝的牌子要掛,且要永遠掛下去!
其實進兵西藏打到這種程度,繼續下去很正常嗎,遠比準噶爾實力要強的大清,敗一場就打住,到真讓人不可理解了,何況這一敗還是自己過於輕敵所致,看似全軍覆沒,由於人數並不多,清軍遠未傷筋動骨,幹嗎不打呢?原屬自己的地盤被人家拿去了,如放棄還會影響青海甚至四川、雲南等地?無論如何也要打下去呀?噶爾丹那一次不就是個例子嗎?你不來擾就算了,來了就一定反擊的,不然,大清成什麽了?抗俄那一次?不一樣?你能跟人家比嗎?那是外國,國與國之間的事,當然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