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策妄阿拉布坦矛頭直指青藏,與清廷發生對抗時,俄國人又向準噶爾逼近了。他們企圖占領亞梅什湖以南的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宰桑泊地區,策妄阿拉布坦不得不抽出力量,放在抗俄上。還是遠征西藏的那一年(1716),小策淩敦多布(攻藏的是大策淩)領兵近萬,包圍沙俄以考察為名的侵略軍3000人,一年有餘,主動解圍放生時,俄軍隻剩700來人了。
當準噶爾遭遇兩路清軍之壓,西藏統治也岌岌可危時,仍在宰桑泊打退了俄軍450人的入侵,統帥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日後準噶爾的又一位雄主。
看準噶爾人的抗俄,更感沙俄在東方的不足為懼。18世紀初了,彼得大帝改革也差不多了,沙俄比起上個世紀來要強大得多,竟仍然搞不定一個比大清綜合實力小得多的還以遊牧為主的中亞國家,甚至還有一支3000人的部隊(清軍連千人俄軍也未打過呢)被人家圍困差一點全完,更感當年尼布楚條約之簽訂,殊為可惜也。
策妄阿拉布坦兩麵都有比他更為強大的對手,無疑繼續抗衡下去,不是好出路。他請喀爾喀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代為向康熙說項,請求與清廷和解。同時,也與沙俄談判,還巧妙利用俄國人,表麵上與他們走得很熱乎,一定程度上促使康熙臨終前同意和解。其實康大帝隻是教訓教訓他,從無毀滅他的意思,雖然完全可以做到。
再以後就是雍正皇帝的事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即1722年12月20日,康大帝走完了他不失精彩卻也被過度高捧的68周年的人生路。太多人說他留下的是一個偉大的盛世,甚至中國歷史上最黃金的歲月就是他打造,是否如此,非三言兩語所能道哉。之所以把康熙最被稱頌的幾個大偉業,一一詳細講來,就是想在具件事件中,初步看一看他和他的那段大歷史,以後會在講完幹隆時,再對整個所謂的康幹盛世來一個深入的剖析,那時也許才能徹底看出,籠罩在千年一帝光環下的究竟是個啥?
至於清廷與準噶爾的西北大pk,康熙隻是開了個頭,並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主要的尚在後麵呢。說來很有意思,開創了那麽大盛世的康大帝,很多方麵卻給子孫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就像大西北,他本來完全可以搞定的。
清軍在準噶爾邊境已經陳兵4萬多人,襲擊戰無往不勝,進藏部隊3萬多人也可以拉過來用,這些都是現成的,不需要再動員再準備,馬上便可以投入戰場,另外帝國還有那麽多部隊可以增援,隻要康熙一聲令下,一舉蕩平準噶爾,難道不可以嗎?沒辦法,康熙不會這樣做的,大帝的境界和一般人不同嗎,就是苦了接班人雍正了。這裏簡要述一下,以保證敘事的連貫性,詳情請看以後的雍正卷和幹隆卷。
且說策妄阿拉布坦的求和,康熙臨終前表示同意,接班人雍正正式降下諭旨,認真貫徹落實了先皇遺言精神,準噶爾遂與清廷開始了一個短暫的密月期。策妄阿拉布坦與俄國的談判也隨即告吹,他堅決拒絕了沙俄要求其臣服的無理要求及在準噶爾修築要塞等建議。
但策妄阿拉布坦兒子噶爾丹策零即位後,沒幾年又與清廷關係搞僵了,乃至兵戎相見,準噶爾既有大敗清軍之榮,也有慘敗清屬喀爾喀三音諾顏部之辱,總體清準打了個平手,雍正幹隆之交,雙方再度罷兵言和。
幹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逝,諸子爭位,國內大亂,國勢日衰,幹隆乘機發兵,兩度征伐,終於二十二年(1757)徹底蕩平準噶爾,並派滿兵駐守,設伊犁將軍統領之,天山北路終歸大清。二十四年(1759)秋,又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至此,清廷統一新疆天山南北的大業才告完成,而這已是康大帝逝去37年後的事了。
[鰲拜篇]獨斷本性初展露
大凡講述康大帝一生雄偉業,基本都是從擒鰲拜起頭的,乍一看,小年輕一個,卻能談笑間搞定大權臣,蓋了帽了,神了去了,第一仗就打得如此漂亮,也難怪是千年一偉帝。
可仔細一看,不對呀?分明就是通過一個近似兒戲般的極不嚴肅極不正當的手段,拿下了一個為大清赤膽忠心保江山的四朝元老嗎,功從何來?業從何講?滿紙荒唐言,盡是混帳話。
以後平三藩、收台灣、抗沙俄、敗噶爾丹等,不管怎麽樣,畢竟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結果看多多少少也能講個功業的一二三來,不像這擒忠臣的事兒,如果硬扯到功業上去,那歷史上這麽多帝王,有功有業的也太多了點吧。
擒鰲拜根本就不是大是大非問題,不是江山社稷問題,不是忠奸對立問題,不是權臣欺君問題,更不是逆臣賊子問題,而是咱們康大帝專斷獨尊本性的第一次爆發,從此向他極權專治帝王路上邁出的第一大步,與功業沒有絲毫的聯繫。如此論及這個話題,太多了很滑稽,還是簡要講述一下算了。
先帝託孤四輔臣
順治帝英年早逝前,有感於當年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淩駕於皇權之上的幹綱專斷,而他小小年紀(5歲即位)無奈忍辱的悲涼處境,哪能放心隻有7歲的繼承人三子玄燁啊,為避免宗室再度結黨專權欺淩幼主,一改過去由皇家直係血親諸王貝勒輔佐的傳統,臨終託孤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等四位異性勛舊重臣。這一改一托不打緊,在大清皇位繼承乃至政權組織建設上,卻邁出了很具有轉折性的一步。
當準噶爾遭遇兩路清軍之壓,西藏統治也岌岌可危時,仍在宰桑泊打退了俄軍450人的入侵,統帥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日後準噶爾的又一位雄主。
看準噶爾人的抗俄,更感沙俄在東方的不足為懼。18世紀初了,彼得大帝改革也差不多了,沙俄比起上個世紀來要強大得多,竟仍然搞不定一個比大清綜合實力小得多的還以遊牧為主的中亞國家,甚至還有一支3000人的部隊(清軍連千人俄軍也未打過呢)被人家圍困差一點全完,更感當年尼布楚條約之簽訂,殊為可惜也。
策妄阿拉布坦兩麵都有比他更為強大的對手,無疑繼續抗衡下去,不是好出路。他請喀爾喀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代為向康熙說項,請求與清廷和解。同時,也與沙俄談判,還巧妙利用俄國人,表麵上與他們走得很熱乎,一定程度上促使康熙臨終前同意和解。其實康大帝隻是教訓教訓他,從無毀滅他的意思,雖然完全可以做到。
再以後就是雍正皇帝的事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即1722年12月20日,康大帝走完了他不失精彩卻也被過度高捧的68周年的人生路。太多人說他留下的是一個偉大的盛世,甚至中國歷史上最黃金的歲月就是他打造,是否如此,非三言兩語所能道哉。之所以把康熙最被稱頌的幾個大偉業,一一詳細講來,就是想在具件事件中,初步看一看他和他的那段大歷史,以後會在講完幹隆時,再對整個所謂的康幹盛世來一個深入的剖析,那時也許才能徹底看出,籠罩在千年一帝光環下的究竟是個啥?
至於清廷與準噶爾的西北大pk,康熙隻是開了個頭,並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主要的尚在後麵呢。說來很有意思,開創了那麽大盛世的康大帝,很多方麵卻給子孫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就像大西北,他本來完全可以搞定的。
清軍在準噶爾邊境已經陳兵4萬多人,襲擊戰無往不勝,進藏部隊3萬多人也可以拉過來用,這些都是現成的,不需要再動員再準備,馬上便可以投入戰場,另外帝國還有那麽多部隊可以增援,隻要康熙一聲令下,一舉蕩平準噶爾,難道不可以嗎?沒辦法,康熙不會這樣做的,大帝的境界和一般人不同嗎,就是苦了接班人雍正了。這裏簡要述一下,以保證敘事的連貫性,詳情請看以後的雍正卷和幹隆卷。
且說策妄阿拉布坦的求和,康熙臨終前表示同意,接班人雍正正式降下諭旨,認真貫徹落實了先皇遺言精神,準噶爾遂與清廷開始了一個短暫的密月期。策妄阿拉布坦與俄國的談判也隨即告吹,他堅決拒絕了沙俄要求其臣服的無理要求及在準噶爾修築要塞等建議。
但策妄阿拉布坦兒子噶爾丹策零即位後,沒幾年又與清廷關係搞僵了,乃至兵戎相見,準噶爾既有大敗清軍之榮,也有慘敗清屬喀爾喀三音諾顏部之辱,總體清準打了個平手,雍正幹隆之交,雙方再度罷兵言和。
幹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逝,諸子爭位,國內大亂,國勢日衰,幹隆乘機發兵,兩度征伐,終於二十二年(1757)徹底蕩平準噶爾,並派滿兵駐守,設伊犁將軍統領之,天山北路終歸大清。二十四年(1759)秋,又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至此,清廷統一新疆天山南北的大業才告完成,而這已是康大帝逝去37年後的事了。
[鰲拜篇]獨斷本性初展露
大凡講述康大帝一生雄偉業,基本都是從擒鰲拜起頭的,乍一看,小年輕一個,卻能談笑間搞定大權臣,蓋了帽了,神了去了,第一仗就打得如此漂亮,也難怪是千年一偉帝。
可仔細一看,不對呀?分明就是通過一個近似兒戲般的極不嚴肅極不正當的手段,拿下了一個為大清赤膽忠心保江山的四朝元老嗎,功從何來?業從何講?滿紙荒唐言,盡是混帳話。
以後平三藩、收台灣、抗沙俄、敗噶爾丹等,不管怎麽樣,畢竟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結果看多多少少也能講個功業的一二三來,不像這擒忠臣的事兒,如果硬扯到功業上去,那歷史上這麽多帝王,有功有業的也太多了點吧。
擒鰲拜根本就不是大是大非問題,不是江山社稷問題,不是忠奸對立問題,不是權臣欺君問題,更不是逆臣賊子問題,而是咱們康大帝專斷獨尊本性的第一次爆發,從此向他極權專治帝王路上邁出的第一大步,與功業沒有絲毫的聯繫。如此論及這個話題,太多了很滑稽,還是簡要講述一下算了。
先帝託孤四輔臣
順治帝英年早逝前,有感於當年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淩駕於皇權之上的幹綱專斷,而他小小年紀(5歲即位)無奈忍辱的悲涼處境,哪能放心隻有7歲的繼承人三子玄燁啊,為避免宗室再度結黨專權欺淩幼主,一改過去由皇家直係血親諸王貝勒輔佐的傳統,臨終託孤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等四位異性勛舊重臣。這一改一托不打緊,在大清皇位繼承乃至政權組織建設上,卻邁出了很具有轉折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