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施琅的收台,客觀上維護了中華的統一,當然算得上一個功業,但是就象前麵多次提起的,不意拔高,更不能上線上綱,為何?就是從現在角度講,它也不過是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場互為爭雄嗎,談不上誰正義,誰邪惡。
僅舉三國之例,你不能因為劉備所謂的正統,就說曹操、孫權是分裂分子吧,也不能因為曹操最有實力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反過來又說孫劉是阻礙國家統一的罪魁吧。
何況清鄭之爭,當時還有民族的因素在裏麵呢,而這兩個民族現在皆是大中華的一員,走哪一個極端,都會影響到民族的感情,不利於和諧盛世的建立,還是不多說的為好。真要說,就說鄭成功那一次不行嗎?人家趕走的可是荷蘭人啊,哪方麵來講,大書特書都不為過也。
至於康熙在收台中的表現,前麵已說得夠多了,不再重複。簡言之,就象平定三藩一樣,沒看出他有啥非凡的本事,就是最後一戰而勝,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罷了,非要說誰功勞最大,施琅也。
打台灣是人家具體幹的,不需要多說了吧,而且要不是他的力薦,按著康熙原來的意思,台灣剛進入大清懷抱,就又可能成為化外之邦嘍,雖然他的目的並不見得高尚,但結果已經足夠了,完全是一件澤被後世的大功業。康熙也值得表揚,畢竟他聽從了勸告,沒有幹糊塗事,不少帝王連聽都不聽呢。
還有呢,施琅攻下台灣後,做了不少對台灣穩定的事兒,比如以他和鄭家的深仇大恨,人們都以為公報私仇的事要發生了,但他沒有,反而往祭鄭成功之廟,不管真心與否,客觀上安定了台灣人心,但他讓人詬病的地方也不少啊。
台南已開墾土地的一半之多,從此成了“施侯租田園”,所收租子叫“施侯大租”,具體情況啥樣呢?幹隆二年(1737),清廷自己發布上諭說:“閩省澎湖地方,係海中孤島,並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鹹置小艇捕魚,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勢霸占,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後,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魚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累。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
尤甚者,施琅,不,清廷收台前期,是嚴格禁止大陸民眾移往台灣的,隻有給施琅這樣在台有土地的“地主階段”打工的,才可以隨著農作物耕種的周期,像候鳥一樣往來於兩岸之間。
當然民眾為了生存,自發地移民想擋也是擋不了的,福建、廣東沿海人民主要採用偷渡的方式來台,人數還不少呢。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台灣人口由近30萬猛增至200萬,這裏麵大陸移民居功至偉啊,他們為台灣的進一步開發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沿海遷界罪難赦(上)
康熙收復台灣,明鄭30餘年抗清終告結束,隨之而來,清廷一些專門針對沿海抗清分子的舉措也壽終正寢了,最有名最慘無人道也是亙古未有極盡乖張之能事的那一項,自然也不例外,它就是前文多次提到的沿海遷界。
其源頭始於順治,但正式啟動至結束二十餘年間,皆在康熙時代。雖說康大帝即位之初,尚有四輔臣主政,但也短短幾年,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康熙親政時,因此這沿海遷界好也罷,壞也罷,最大的獎賞人或責任人都是咱們的千年一帝呀。
不過這遷界的事究竟咋回事呢?原來大清入主中原後,東南沿海鄭成功領銜的抗清鬥爭,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尤長江之役,攻南京雖敗,卻猶如一個晴空霹靂!清廷被震得驚驚然惶惶然,竟拿出空前絕後之大手段,在不準片帆下海的基礎上,於順治十八年(1661)再來質的跨躍,搞起大規模的沿海遷界了,在中國萬裏海岸線上立馬開創一條巨大的真空帶,妄圖割斷立足於海島的抗清義軍們和大陸民眾的一切聯繫,把前者困死,也防後者響應“附逆”。
當時順治已逝,康熙正月就接了班,隻是年號未改罷了,不過還是要客觀說一句,即位時才7歲的小皇帝,哪懂得什麽遷界不遷界的,至於當政的四輔臣,決策肯定是他們主導的了,但也不能全怪,因為此惡行能夠實施,乃清人入關後,麵對廣大被征服者一貫兇狠殘暴的必然結果也。
且說沿海遷界,正式啟動於當年九月,朝廷的欽差大臣分赴沿海各省巡視督查,地方官們哪敢懈怠,搞不好可是要掉腦袋的,自然全力以赴,雷厲風行地開展了這場堪稱史上最具規模的“大移民運動”。上至現河北下至今廣西,包括海南的中國沿海一帶,瀕海三十裏地界上的民眾,三天之內全部轉移出去!由於福建是鄭成功抗清的主要根據地,因此與鄰近廣東、浙江,是遷界中的重中之重,政策執行最為嚴格的三省也。
清廷的大氣魄,真讓人嘆服啊!此等繁巨之務,不要說三百多年前了,就是現如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者,恐怕想幹都不見得能幹起來吧,但人家就幹了,且在極短時間內落實了,行政效率第一等啊,大清領袖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ceo。
不過看官們可別以為,此移民如同咱今天的三峽移民一樣,政府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最好的保障,竭盡所能把遷移安置工作開展得細緻如微,妥善到位,力求讓老百姓滿意放心,而是徹頭徹尾的殘暴與毒辣,野蠻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也。
僅舉三國之例,你不能因為劉備所謂的正統,就說曹操、孫權是分裂分子吧,也不能因為曹操最有實力最有可能一統天下,反過來又說孫劉是阻礙國家統一的罪魁吧。
何況清鄭之爭,當時還有民族的因素在裏麵呢,而這兩個民族現在皆是大中華的一員,走哪一個極端,都會影響到民族的感情,不利於和諧盛世的建立,還是不多說的為好。真要說,就說鄭成功那一次不行嗎?人家趕走的可是荷蘭人啊,哪方麵來講,大書特書都不為過也。
至於康熙在收台中的表現,前麵已說得夠多了,不再重複。簡言之,就象平定三藩一樣,沒看出他有啥非凡的本事,就是最後一戰而勝,大勢所趨,水到渠成罷了,非要說誰功勞最大,施琅也。
打台灣是人家具體幹的,不需要多說了吧,而且要不是他的力薦,按著康熙原來的意思,台灣剛進入大清懷抱,就又可能成為化外之邦嘍,雖然他的目的並不見得高尚,但結果已經足夠了,完全是一件澤被後世的大功業。康熙也值得表揚,畢竟他聽從了勸告,沒有幹糊塗事,不少帝王連聽都不聽呢。
還有呢,施琅攻下台灣後,做了不少對台灣穩定的事兒,比如以他和鄭家的深仇大恨,人們都以為公報私仇的事要發生了,但他沒有,反而往祭鄭成功之廟,不管真心與否,客觀上安定了台灣人心,但他讓人詬病的地方也不少啊。
台南已開墾土地的一半之多,從此成了“施侯租田園”,所收租子叫“施侯大租”,具體情況啥樣呢?幹隆二年(1737),清廷自己發布上諭說:“閩省澎湖地方,係海中孤島,並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鹹置小艇捕魚,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勢霸占,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後,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魚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累。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
尤甚者,施琅,不,清廷收台前期,是嚴格禁止大陸民眾移往台灣的,隻有給施琅這樣在台有土地的“地主階段”打工的,才可以隨著農作物耕種的周期,像候鳥一樣往來於兩岸之間。
當然民眾為了生存,自發地移民想擋也是擋不了的,福建、廣東沿海人民主要採用偷渡的方式來台,人數還不少呢。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台灣人口由近30萬猛增至200萬,這裏麵大陸移民居功至偉啊,他們為台灣的進一步開發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沿海遷界罪難赦(上)
康熙收復台灣,明鄭30餘年抗清終告結束,隨之而來,清廷一些專門針對沿海抗清分子的舉措也壽終正寢了,最有名最慘無人道也是亙古未有極盡乖張之能事的那一項,自然也不例外,它就是前文多次提到的沿海遷界。
其源頭始於順治,但正式啟動至結束二十餘年間,皆在康熙時代。雖說康大帝即位之初,尚有四輔臣主政,但也短短幾年,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康熙親政時,因此這沿海遷界好也罷,壞也罷,最大的獎賞人或責任人都是咱們的千年一帝呀。
不過這遷界的事究竟咋回事呢?原來大清入主中原後,東南沿海鄭成功領銜的抗清鬥爭,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尤長江之役,攻南京雖敗,卻猶如一個晴空霹靂!清廷被震得驚驚然惶惶然,竟拿出空前絕後之大手段,在不準片帆下海的基礎上,於順治十八年(1661)再來質的跨躍,搞起大規模的沿海遷界了,在中國萬裏海岸線上立馬開創一條巨大的真空帶,妄圖割斷立足於海島的抗清義軍們和大陸民眾的一切聯繫,把前者困死,也防後者響應“附逆”。
當時順治已逝,康熙正月就接了班,隻是年號未改罷了,不過還是要客觀說一句,即位時才7歲的小皇帝,哪懂得什麽遷界不遷界的,至於當政的四輔臣,決策肯定是他們主導的了,但也不能全怪,因為此惡行能夠實施,乃清人入關後,麵對廣大被征服者一貫兇狠殘暴的必然結果也。
且說沿海遷界,正式啟動於當年九月,朝廷的欽差大臣分赴沿海各省巡視督查,地方官們哪敢懈怠,搞不好可是要掉腦袋的,自然全力以赴,雷厲風行地開展了這場堪稱史上最具規模的“大移民運動”。上至現河北下至今廣西,包括海南的中國沿海一帶,瀕海三十裏地界上的民眾,三天之內全部轉移出去!由於福建是鄭成功抗清的主要根據地,因此與鄰近廣東、浙江,是遷界中的重中之重,政策執行最為嚴格的三省也。
清廷的大氣魄,真讓人嘆服啊!此等繁巨之務,不要說三百多年前了,就是現如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者,恐怕想幹都不見得能幹起來吧,但人家就幹了,且在極短時間內落實了,行政效率第一等啊,大清領袖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ceo。
不過看官們可別以為,此移民如同咱今天的三峽移民一樣,政府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最好的保障,竭盡所能把遷移安置工作開展得細緻如微,妥善到位,力求讓老百姓滿意放心,而是徹頭徹尾的殘暴與毒辣,野蠻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