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可以為現在服務,但要有個度,偏離了反而適得其反,隻會帶來思想上的混亂,甚至精神的淪喪。
一句話,鄭成功父子和他們的鄭家軍,是大明千千萬萬子民中最後一批抗清之士,也是最後一批終身未除華夏衣冠的好男兒,憑此足矣!
更可貴的是,如果他們真是完全以小集團利益為上的話,收復台灣後,根本不必這樣做的。
南明實際已亡,大陸也被清人牢牢占據,再提什麽反清復明,能有多少號召力?又能增添多少新力量?事實證明,鄭氏在台灣靠得還不是他們自己那幫人?
而以他們當時的實力,要槍有槍,要人有人,要地盤有地盤,更是天王老子都管不了,完全具備了一切割斷與大陸的聯繫、獨立於海外自成一家的條件,如果真這樣做的話,對他們的生存說不定還更有利呢。
怎講?大清之所以眼睛盯著台灣不放,必欲置鄭氏於死地而後快,不就因為那裏是漢人們最後一塊抗清基地,而他們是最後一批抗清人士嗎?為了剷除後患,還不惜寧與友邦荷蘭,幫著人家實現重占美夢呢。這可不是空口說白話,有據為證啊,前說鄭成功收復台灣時,講了一次,以後說鄭經時還會提到。
既然這樣的話,咱要是就為了自己,不為啥主義,幹嗎要與你大清,已是雄霸東亞的超級帝國對著幹呢,不是雞蛋砬石頭嗎?幹脆明哲保身得了,不和你鬧了,主動撤離沿海島嶼,以海峽為屏障,遠離大清,告別大陸,到台灣一畝三分地,過自己的小家家去,這不就行啦!
如此,鄭氏與清廷的關係(以後細表),不能說好轉,肯定會保持相對平和穩定,在台灣也會呆得更久呢,但他們沒有這樣做,與大陸緊密相連的沿海島嶼從沒主動放棄過,反清復明的大旗也一直東南海上高高飄揚!
雄偉壯誌能否實現,另外一回事,關鍵是旗舉著,不放棄,就證明了他們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百分百的華夏之人!
復台標杆應是他(下)
至於他們舉的旗有多少復明的成份,已並不重要了,抗清才是最根本的東西。有此,他鄭成功是否打算建自家王朝,鄭經時台灣是否事實上的東寧王國, yesorno ,都有啥關係呢?
根本的東西把住了,可都是華夏的國、華夏的民啊,尤其重要的是,當時還是最正統的呢?距鄭成功復台,大清入主中原不過18年,和後來真正融入華夏不一樣,異族征服者的形象還沒有消退呢,相比之,鄭家王朝或王國不是更地道嗎?
就算不分個三六九等,也不至於反過來,鄭成功不太好說,就把他兒子鄭經說成是分裂分子,破壞國家統一的罪人,影視中甚至都成跳樑小醜了,真是可笑之極。兒子繼承老爸遺誌,老爸又承接著南明的事業,如此一來,全都是鬧分裂了,再往上推,老嶽、老文們都是了,這不是把歷史上特定存在的價值觀都給搞亂了嗎?
其實中央民族政策是英明的,過去民族英雄的,現在仍是民族英雄,沒有變化呀,隻不過時下裏,有些人出於這樣那樣的目的,肆意歪曲之,然後為己所用罷了,可你還不能反駁,否則他們會先下手為強,反給你扣個破壞民族團結的大帽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 辭 !
好了,價值觀的東西不能說太多了,回過頭再來看看復明問題,爭論來爭論去,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人家鄭家父子,確切地說,鄭家父子孫三代,高舉的抗清大旗中,可從來都是有復明的,年號用的也一直是“永曆”,沒有一刻停止過呢。
你可以說這很虛,並找出種種證據說道,他鄭家父子其實心裏想得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唯心的東西咱們不予多論,但就這行動上看起來很虛的,不也是隻有人家一家在公開做嗎?還有誰?原來的大明可是有千千萬萬遺民的。
還用再多說嗎?鄭成功和鄭經,都是令人景仰的大英雄啊!那收復台灣的事,也能一目了然了吧?
不錯,當鄭成功決定收台時,他考慮地不僅僅是國家、民族、尊嚴這些神聖而又不可侵犯的東西,但這又有什麽關係呢?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他讓台灣又回到了中華的懷抱,並成為抗清大業的基地,這已經足夠了,可以證明一切,說明一切了。
而正因為有這一點,他才是17世紀台灣回歸的最權威標杆,與他相比21年後康熙與施琅那一次又算得了什麽?何況鄭氏與他們相比,還不能簡單用正義與否來衡量呢。
關於清廷收復台灣的心路歷程,以後慢慢道來,這裏還是就看起來很敏感的所謂統一呀民族呀這些問題,再羅嗦兩句吧。
康熙收台既不能與鄭成功收台相比,更不能拿過來與現在相比較,等同觀之,而這恰恰是捧康者們慣用的高招。
今昔情況完全不同也。隻講一點,鄭清之爭實則抗清與反抗清之爭也,台灣不過是一個平台,重心不在於後者,而是前者,因此又涉及到民族之爭的問題,這個爭,過去來看很簡單,隻是現在中華一詞外延的擴大,又變得複雜起來了。
既然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拔高這一個貶低那一個,一碗水端平,就事論事,隻說康熙怎麽收台的,而不賦予他太多崇高的榮譽及偉大的意義,大清拿下它,等同於以前拿下河北山東河南貴州雲南福建等華夏各地一樣,除了漢人最後一塊抗清基地喪失外,不再有任何什麽硬加上去的特殊了。
一句話,鄭成功父子和他們的鄭家軍,是大明千千萬萬子民中最後一批抗清之士,也是最後一批終身未除華夏衣冠的好男兒,憑此足矣!
更可貴的是,如果他們真是完全以小集團利益為上的話,收復台灣後,根本不必這樣做的。
南明實際已亡,大陸也被清人牢牢占據,再提什麽反清復明,能有多少號召力?又能增添多少新力量?事實證明,鄭氏在台灣靠得還不是他們自己那幫人?
而以他們當時的實力,要槍有槍,要人有人,要地盤有地盤,更是天王老子都管不了,完全具備了一切割斷與大陸的聯繫、獨立於海外自成一家的條件,如果真這樣做的話,對他們的生存說不定還更有利呢。
怎講?大清之所以眼睛盯著台灣不放,必欲置鄭氏於死地而後快,不就因為那裏是漢人們最後一塊抗清基地,而他們是最後一批抗清人士嗎?為了剷除後患,還不惜寧與友邦荷蘭,幫著人家實現重占美夢呢。這可不是空口說白話,有據為證啊,前說鄭成功收復台灣時,講了一次,以後說鄭經時還會提到。
既然這樣的話,咱要是就為了自己,不為啥主義,幹嗎要與你大清,已是雄霸東亞的超級帝國對著幹呢,不是雞蛋砬石頭嗎?幹脆明哲保身得了,不和你鬧了,主動撤離沿海島嶼,以海峽為屏障,遠離大清,告別大陸,到台灣一畝三分地,過自己的小家家去,這不就行啦!
如此,鄭氏與清廷的關係(以後細表),不能說好轉,肯定會保持相對平和穩定,在台灣也會呆得更久呢,但他們沒有這樣做,與大陸緊密相連的沿海島嶼從沒主動放棄過,反清復明的大旗也一直東南海上高高飄揚!
雄偉壯誌能否實現,另外一回事,關鍵是旗舉著,不放棄,就證明了他們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百分百的華夏之人!
復台標杆應是他(下)
至於他們舉的旗有多少復明的成份,已並不重要了,抗清才是最根本的東西。有此,他鄭成功是否打算建自家王朝,鄭經時台灣是否事實上的東寧王國, yesorno ,都有啥關係呢?
根本的東西把住了,可都是華夏的國、華夏的民啊,尤其重要的是,當時還是最正統的呢?距鄭成功復台,大清入主中原不過18年,和後來真正融入華夏不一樣,異族征服者的形象還沒有消退呢,相比之,鄭家王朝或王國不是更地道嗎?
就算不分個三六九等,也不至於反過來,鄭成功不太好說,就把他兒子鄭經說成是分裂分子,破壞國家統一的罪人,影視中甚至都成跳樑小醜了,真是可笑之極。兒子繼承老爸遺誌,老爸又承接著南明的事業,如此一來,全都是鬧分裂了,再往上推,老嶽、老文們都是了,這不是把歷史上特定存在的價值觀都給搞亂了嗎?
其實中央民族政策是英明的,過去民族英雄的,現在仍是民族英雄,沒有變化呀,隻不過時下裏,有些人出於這樣那樣的目的,肆意歪曲之,然後為己所用罷了,可你還不能反駁,否則他們會先下手為強,反給你扣個破壞民族團結的大帽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 辭 !
好了,價值觀的東西不能說太多了,回過頭再來看看復明問題,爭論來爭論去,一個根本的問題是,人家鄭家父子,確切地說,鄭家父子孫三代,高舉的抗清大旗中,可從來都是有復明的,年號用的也一直是“永曆”,沒有一刻停止過呢。
你可以說這很虛,並找出種種證據說道,他鄭家父子其實心裏想得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唯心的東西咱們不予多論,但就這行動上看起來很虛的,不也是隻有人家一家在公開做嗎?還有誰?原來的大明可是有千千萬萬遺民的。
還用再多說嗎?鄭成功和鄭經,都是令人景仰的大英雄啊!那收復台灣的事,也能一目了然了吧?
不錯,當鄭成功決定收台時,他考慮地不僅僅是國家、民族、尊嚴這些神聖而又不可侵犯的東西,但這又有什麽關係呢?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他讓台灣又回到了中華的懷抱,並成為抗清大業的基地,這已經足夠了,可以證明一切,說明一切了。
而正因為有這一點,他才是17世紀台灣回歸的最權威標杆,與他相比21年後康熙與施琅那一次又算得了什麽?何況鄭氏與他們相比,還不能簡單用正義與否來衡量呢。
關於清廷收復台灣的心路歷程,以後慢慢道來,這裏還是就看起來很敏感的所謂統一呀民族呀這些問題,再羅嗦兩句吧。
康熙收台既不能與鄭成功收台相比,更不能拿過來與現在相比較,等同觀之,而這恰恰是捧康者們慣用的高招。
今昔情況完全不同也。隻講一點,鄭清之爭實則抗清與反抗清之爭也,台灣不過是一個平台,重心不在於後者,而是前者,因此又涉及到民族之爭的問題,這個爭,過去來看很簡單,隻是現在中華一詞外延的擴大,又變得複雜起來了。
既然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拔高這一個貶低那一個,一碗水端平,就事論事,隻說康熙怎麽收台的,而不賦予他太多崇高的榮譽及偉大的意義,大清拿下它,等同於以前拿下河北山東河南貴州雲南福建等華夏各地一樣,除了漢人最後一塊抗清基地喪失外,不再有任何什麽硬加上去的特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