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是一個具有天然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山脈蜿蜒綿亙北走千百裏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裏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前麵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的規模


    明十三陵規模宏偉壯麗。陵墓分布在盆地的東、北、西三麵,南麵兩邊有龍山、虎山把守陵門。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為背景,各由一組建築組成,在綠樹濃蔭的自然風光襯托下,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陵區前矗立著晶瑩光潔、典雅嚴謹的石牌坊。進入牌坊不遠即陵園正門,稱大宮門。附近有碑亭、華表。門後為一條長達7公裏的神道,兩旁有石獸、石人。石獸有24座,共12對。其中,獅子、獅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每種四隻,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對,分勛臣、文臣、武臣三種,都是立像。它們用整塊白石雕成,神態逼真,雄壯生動。


    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萬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親自經營三十多年的壽陵,所以規製恢宏豪華。其它九座陵墓: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後才動工興建,修建時間不過半年,比之長陵、永陵、定陵的規模相差甚遠。至於崇禎帝,因是亡國之君,沒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規製卑隘,極為簡率。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數萬,耗銀一二百萬兩。


    總體來說,十三陵的形製基本上都是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塚區。祭享區前有正門“恩門”,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門,中為陵殿,稱“恩殿”,殿前左右分列東西配殿和焚帛爐。恩門前左右分列神廚、神庫、宰牲亭等建築。墓塚區在內紅門以內,其布局為圓形、長圓形或長方形的墳丘,周圍有城牆環繞,稱為“寶山城”或“寶城”,寶城前設方城明樓,有甬道可通前後。有些陵仿孝陵之製在寶山與方城明樓之間設有小院,稱為“啞巴院”,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屏幕障(應是地下寢宮的屏障)。方城明樓之前多設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門。二者都是南京孝陵所未有,是從明長陵開始設置的,目的在於增加地下寢宮前的屏障層次,這是北京明陵布局上的新發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門前都有一座碑亭,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明十三陵的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製關係布葬的“公墓”製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係。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繫。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享的“總神道”出現,共享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二、陵寢建築製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都以覆鬥形的陵台(陵塚)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麵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製。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製,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採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製。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梢間封以牆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棱恩門”三金字。“棱”字係後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漢白玉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其欄杆形製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雲式的欄板。台基四角及各欄杆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台基前後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其中路台階間的禦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麵是海水江牙雲騰浪湧,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麵淩波奔馳;上麵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雲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台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盜墓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子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子今並收藏中國盜墓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