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二十三年,59歲的萬貴妃病死,憲宗朱見深悲痛萬分,為她輟朝七日,並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區的常規,在蘇山腳下,為她修建了一座規模巨大的陵墓,以慰藉愛妃的在天之靈。這就是後來被人們所熟知的萬娘墳。


    盜墓過程


    萬貴妃很幸運,死在成化皇帝朱見深的前麵。作為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她被朱見深安葬在十三陵陵區。


    在今天定陵西南約兩公裏處的蘇山腳下,有一占地約兩萬平方米的陵園,即是萬貴妃墓。墓碑雕雲鳳紋,中間一個“萬”字符,且寄吉祥之意,真是寵盡於身後!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嘆地說:“婦人以纖柔為主,萬氏身體肥胖,與纖弱相反,而獲異眷,就像楊玉環得寵於唐明皇一般!”


    萬娘墳坐西北朝東南,整體布局為前方後圓。方形院落麵寬197.8米,進深138.5米。園寢圍牆用綠色琉璃筒瓦,黃色琉璃滴水。


    園寢呈人頭狀靶形。前寢呈方形,後部兩邊內收呈半圓形,與東西二井略異。外牆、門樓保存基本完好,東西通長197.80米,南北寬138.50米。門三重,正門一道,上建有門樓,通高5.35米,寬3.23米,進深2.10米。兩側距正門6.15米處各設一掖門,門寬2.77米。前寢南北長138.50米,東西寬106.70米,園牆以大城磚砌成,頂部平砌四層出簷,簷外掛黃琉璃瓦滴水,牆高4.0米,厚1米。園牆圍繞享殿及兩廡建有內牆,長71.2米,寬47.58米,牆高2.35米,厚0.75米。前後設門。重門寬16米,進深3.60米(重門可能為三道)。享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柱礎石保存完好,兩龐基石不存,已墾為農田。第三重門通園寢後半部,門一道,寬2.88米。園寢後部形如二井,寬89米,通長90.80米。距門6.35米處立照壁一座,寬5.1米,厚0.5米,高2.10米。下以綠琉璃磚砌作束腰形座,上部為琉璃磚砌出屋簷,中間以三層方磚嵌心。其後立無字碑一通,高2.2米,寬0.93米,厚0.27米,碑額雕出雲鳳紋。碑座束腰形,前後兩麵各雕二鳳,中間為一斷字雲,束腰部分亦雕二鳳,兩側各一雲鳳紋。其後置石供案,長2.23米,寬1.05米,大部分已陷入地內,五供已失。再後為墳堆,殘高2.5米,直徑約14米。後部園牆高3.50米,厚1米,下部兩側以大城磚壘砌,中間夾石塊灰泥,高1至1.35米,上部用山石壘砌,頂部平砌三層磚出簷,脊中間立一橫磚,兩邊填碎磚抹灰泥作成屋脊形。墳園內外牆牆皮均抹一厘米厚的灰泥,再刷以紅粉。


    明代設官軍守衛,有官員管理。清代改為墳戶看守後,看墳人及家眷即住在園寢的第一進院落內,經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後因院內狹小,清末民初就將民居擴建到園寢院外,形成現在的村落格局。


    然而,無論萬貴妃生前有多麽地受寵,身分地位又是如何的榮耀,可是她一定沒有想到死後會落得被人挖墳暴屍的下場。


    1923年,當地土匪侯現文領18人對德陵和東井的娘娘墳進行挖掘,由於人少墓大未能成功。事發後,侯現文被抓進監獄,終了一生。然而,侯現文的遭遇並沒有嚇退後來人的腳步,1944年秋,長陵園村的程老六拉起百餘人的隊伍,自稱程六爺,占山為王。他重走當年侯現文的老路。


    一天深夜,程老六將隊伍偷偷拉到萬貴妃墓前,開始分頭挖掘。經過三個晝夜的刨、挖、鑿、炸,終於將墓頂打透,萬貴妃的隨葬品被搶劫一空。程老六找來6匹馬,將金銀器物連夜馱到長陵園村分贓。當兵的每人分到1兩黃金、20顆寶珠,當官的每人分一金罐或相當於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將貴重的寶物獨吞。


    盜墓後的第二天,程老六便舉行大婚。所用車輛浩浩蕩蕩,宰殺豬羊無數,其威風與排場為當地百姓所罕見。筵席之上,程老六媳婦頭戴從墓中盜出的金頂風冠,趾高氣揚,儼然萬貴妃再世。可惜好景不長。半年之後,程老六和國民黨警備部隊發生衝突直至混戰,被亂槍打死在附近工部廠村的河套裏,其妻妾家產沒收,也算是惡人有惡報了。


    ------------


    再現人世繁華: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1)


    ------------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據京城約五十公裏,總麵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裏。這裏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不禁要問,明朝一共有十六個皇帝,為什麽叫十三陵呢?這我們還要從明朝的歷史說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便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但是朱允還沒等把龍椅坐熱,就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去而不知所終。有人說朱允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至於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繼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朱祁鈺是皇帝,因此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給搗毀了。最終以“王”的身分將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中有兩位皇帝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盜墓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子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子今並收藏中國盜墓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