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卻聯絡感情外,對家鄉議員招待的隱然還有其他方麵工作的用意——即希望這些同鄉在議院開會時對朝廷地抨擊不要太過激進,希望他們能夠體會朝廷的難處。特別是財政、工商、教育、職官等幾個與地方打交道較多的衙門,更唯恐議員們發牢騷。
各種消息通過秘密渠道傳到林廣宇耳朵後,皇帝隻是一笑:“同鄉聚會,相互宴請,本來是人之常情,不宜太過緊張。更何況議院新辦、國會初開,上上下下對中間規矩還不甚了解,彼此多打聽消息,多掌握情況對憲政實屬有益無害,要相信議員們的能力與識見。”
資政院的議員一共由200人組成,在起初慈禧下令的詔書中,為保證持贊同朝廷態度的議員能獲得多數地位,在章程中明確規定資政院議員欽定和民選各占其中一半,但由於正、副議長也由欽定,實際上欽定派擁有了潛在的左右多數力量。好在各地士紳隻以召開國會為目標,對欽定人數過多也無意見。
但林廣宇的思路遠遠與慈禧不同,親政後頒布的《預備立憲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增加民選議員地名額,在維新元年各省諮議局會議召開後,以上諭地形式對名額分配進行了調整。原本欽定議員中宗室王公世爵有14人,外藩王公世爵有14人,滿漢世爵有12人,宗室覺羅有6人,各部衙門官有32人,碩學通儒有10人,多額納稅議員有10人。
林廣宇對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首先,是以設立弼德院為名,將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滿漢世爵、宗室覺羅地名額砍掉了一半,另外一半轉移到弼德院;其次,碩學通儒的名額從10人增加到14人,資政院、弼德院各占一半;再次,多額納稅議員除保留2個用於京畿大族外,其餘全部分解至各省選舉;最後,皇帝以軍人和官員不能當選議員為由,砍掉了所有衙門官的名額,全部分解至各省民選。
最後一番折騰下來,200個資政院議員名單中民選議員為165人,欽定議員為35人,隻占了六分之一強,民選議員占了絕對多數,而且林廣宇還另外下詔,謂資政院首次開會其正副議長由皇帝提名後交該院選舉,得票超過半數方可當選,今後資政院正副議長將由議員們自由推選,皇帝不做人選推薦,以顯示最大限度的開誠布公與尊重民意。
表麵上看,林廣宇這番調整是朝廷放棄了原本可以掌握的多數局麵,但對民心輿論而言,皇帝的舉動恰好卻顯示了朝廷的誠意十足與用心良苦,昭示著“萬機決於眾議、庶政公諸輿論”決不是一句空話,其相應效果和對朝廷大計的擁戴反而超過赤裸裸的欽定半數局麵。
弼德院因為標榜挑選“海內最富聲名”的元老入選,欽定的比例比資政院略高一些,但也較慈禧時候進行了大改良。
弼德院議員名額同樣是200人,但因為任期6年,每3年更替其中一半的選舉機製,首屆弼德院召開之時隻決定了100個名額。這一百個名額中,欽定議員為35人,占了三分之一強,其餘依舊由地方民選。當然,弼德院與資政院多少還有一些區別,首屆弼德院的正副議長由皇帝指定,今後由皇帝推薦人選交全院選舉決定。而且,弼德院作為國會上院,其召開日期也要晚於資政院三天。
首屆弼德院的議長林廣宇任命道光皇帝長支、貝勒溥倫擔任,溥倫在宗室王公中屬開明一派,為人溫文爾雅,多年來一直遠離權力漩渦,原本就任資政院總裁,因為資政院要體現民選特色,所以調任弼德院議長。
副議長林廣宇挑選了康有為擔任,雖然維新以來林廣宇本人對康有為採用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但康有為作為憲政旗手的地位依舊沒有太大變化,他本人對自己的地位也沒有過多抱怨和計較,而是投入了對各國憲政製度的研究,擔任副議長也是名副其實。
十月初一,海內矚目的帝國第一屆國會與當日上午九時在帝國國會大廈隆重召開……
正文 第三卷 第五十四章 國會大廈(已經修正)
正文 第三卷 第五十五章 首日議程(已經修正)
正文 第三卷 第五十六章 中外同理
國會的召開不僅對沿襲千百年之久的傳統政治是一股新風尚,甚至於在用餐這樣為傳統士大夫階層所不重視的細節問題上,國會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臨近正午,隨著準備會議將一樣樣議程確定下來,眾人大大鬆了口氣,腦筋中緊繃的弦一放鬆,不少人就感到肚中在唱空城計了,隨著張謇一聲宣布:“上午會議議程畢,中午休會,請諸位用膳。”台下的眾人開始感到了飢腸轆轆。
所有人都是會心一笑,“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都大正午了,是該到了用膳的時候。隻是,議長大人怎麽不說在哪裏用膳呢?台下眾人狐疑地交換著神色,個別性急的已經在交頭接耳,互相在詢問這午飯到底是國會統一安排還是需要個人自尋出路?如果是前者,這麽多人也該有一處寬敞之處用膳,如果是後者,急切之中且又人生地不熟的,到哪裏去尋找用餐地點,更不必說隻留了一個時辰的休會時間,怎麽夠?
謎底很快就被揭開了。
原本緊緊關閉著的大門忽地打開了,寬敞的座位間過道上出現了4列人馬,更奇特的是,每人還推著一輛小車,排列成整齊的隊伍向前走來。隨著他們的湧入,空氣中頓時湧入了一股飯菜的清香,瞧著模樣,這些小車中裝得都是菜餚了。
各種消息通過秘密渠道傳到林廣宇耳朵後,皇帝隻是一笑:“同鄉聚會,相互宴請,本來是人之常情,不宜太過緊張。更何況議院新辦、國會初開,上上下下對中間規矩還不甚了解,彼此多打聽消息,多掌握情況對憲政實屬有益無害,要相信議員們的能力與識見。”
資政院的議員一共由200人組成,在起初慈禧下令的詔書中,為保證持贊同朝廷態度的議員能獲得多數地位,在章程中明確規定資政院議員欽定和民選各占其中一半,但由於正、副議長也由欽定,實際上欽定派擁有了潛在的左右多數力量。好在各地士紳隻以召開國會為目標,對欽定人數過多也無意見。
但林廣宇的思路遠遠與慈禧不同,親政後頒布的《預備立憲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增加民選議員地名額,在維新元年各省諮議局會議召開後,以上諭地形式對名額分配進行了調整。原本欽定議員中宗室王公世爵有14人,外藩王公世爵有14人,滿漢世爵有12人,宗室覺羅有6人,各部衙門官有32人,碩學通儒有10人,多額納稅議員有10人。
林廣宇對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首先,是以設立弼德院為名,將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滿漢世爵、宗室覺羅地名額砍掉了一半,另外一半轉移到弼德院;其次,碩學通儒的名額從10人增加到14人,資政院、弼德院各占一半;再次,多額納稅議員除保留2個用於京畿大族外,其餘全部分解至各省選舉;最後,皇帝以軍人和官員不能當選議員為由,砍掉了所有衙門官的名額,全部分解至各省民選。
最後一番折騰下來,200個資政院議員名單中民選議員為165人,欽定議員為35人,隻占了六分之一強,民選議員占了絕對多數,而且林廣宇還另外下詔,謂資政院首次開會其正副議長由皇帝提名後交該院選舉,得票超過半數方可當選,今後資政院正副議長將由議員們自由推選,皇帝不做人選推薦,以顯示最大限度的開誠布公與尊重民意。
表麵上看,林廣宇這番調整是朝廷放棄了原本可以掌握的多數局麵,但對民心輿論而言,皇帝的舉動恰好卻顯示了朝廷的誠意十足與用心良苦,昭示著“萬機決於眾議、庶政公諸輿論”決不是一句空話,其相應效果和對朝廷大計的擁戴反而超過赤裸裸的欽定半數局麵。
弼德院因為標榜挑選“海內最富聲名”的元老入選,欽定的比例比資政院略高一些,但也較慈禧時候進行了大改良。
弼德院議員名額同樣是200人,但因為任期6年,每3年更替其中一半的選舉機製,首屆弼德院召開之時隻決定了100個名額。這一百個名額中,欽定議員為35人,占了三分之一強,其餘依舊由地方民選。當然,弼德院與資政院多少還有一些區別,首屆弼德院的正副議長由皇帝指定,今後由皇帝推薦人選交全院選舉決定。而且,弼德院作為國會上院,其召開日期也要晚於資政院三天。
首屆弼德院的議長林廣宇任命道光皇帝長支、貝勒溥倫擔任,溥倫在宗室王公中屬開明一派,為人溫文爾雅,多年來一直遠離權力漩渦,原本就任資政院總裁,因為資政院要體現民選特色,所以調任弼德院議長。
副議長林廣宇挑選了康有為擔任,雖然維新以來林廣宇本人對康有為採用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但康有為作為憲政旗手的地位依舊沒有太大變化,他本人對自己的地位也沒有過多抱怨和計較,而是投入了對各國憲政製度的研究,擔任副議長也是名副其實。
十月初一,海內矚目的帝國第一屆國會與當日上午九時在帝國國會大廈隆重召開……
正文 第三卷 第五十四章 國會大廈(已經修正)
正文 第三卷 第五十五章 首日議程(已經修正)
正文 第三卷 第五十六章 中外同理
國會的召開不僅對沿襲千百年之久的傳統政治是一股新風尚,甚至於在用餐這樣為傳統士大夫階層所不重視的細節問題上,國會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臨近正午,隨著準備會議將一樣樣議程確定下來,眾人大大鬆了口氣,腦筋中緊繃的弦一放鬆,不少人就感到肚中在唱空城計了,隨著張謇一聲宣布:“上午會議議程畢,中午休會,請諸位用膳。”台下的眾人開始感到了飢腸轆轆。
所有人都是會心一笑,“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都大正午了,是該到了用膳的時候。隻是,議長大人怎麽不說在哪裏用膳呢?台下眾人狐疑地交換著神色,個別性急的已經在交頭接耳,互相在詢問這午飯到底是國會統一安排還是需要個人自尋出路?如果是前者,這麽多人也該有一處寬敞之處用膳,如果是後者,急切之中且又人生地不熟的,到哪裏去尋找用餐地點,更不必說隻留了一個時辰的休會時間,怎麽夠?
謎底很快就被揭開了。
原本緊緊關閉著的大門忽地打開了,寬敞的座位間過道上出現了4列人馬,更奇特的是,每人還推著一輛小車,排列成整齊的隊伍向前走來。隨著他們的湧入,空氣中頓時湧入了一股飯菜的清香,瞧著模樣,這些小車中裝得都是菜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