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允。”皇帝卻點了陝甘總督的名字,“聽說卿不但反對新政,而且攻訐立憲?”
“確有此事,但事出有因。”升允辯解說,“臣雖愚鈍,對中西學問卻並非全然無知。新政之用意臣明白,但臣所治之陝、甘兩省,財力困頓,小民得一溫飽尚不易,如何有多餘銀子用於開辦新政?陝、甘民風彪悍,自古以來小民鋌而走險、造反生亂者不計其數,前明即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兼之回部更係朝廷心腹大患,若巧取豪奪,重斂於民,難保官逼民反。為推行新政,兩省不過多收幾十萬銀子,但如果兩省變亂,朝廷平叛說不定得用幾千萬兩銀子,是故臣反對在這兩省大行新政。所謂攻訐立憲亦有原因。陝甘兩省地方閉塞,民風遠未開化,不要說留洋出海,便是幾十年前辦的洋務小民也多半未曾見識,現在不顧三七二十一遽行立憲,更為難上加難,所謂一體立憲、洋為中用、口含天憲對小民而言分明就是胡扯……”
皇帝要拿升允立威?朝堂裏眾人都屏住呼吸靜聽下文。
第一卷 風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一章 章程既定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卿倒是個老實人。”皇帝的第一句話便讓大家鬆了口氣,看來升允不會有事。
“卿的擔心也是朕的擔心。朕在瀛台時曾廣閱史書,心想宋代王荊公之變法實是良法,為何不能成功?其一,所用非人;其二,所行非當。步子過快,措施太急,願望太切,以至於原本是惠民之法最後變成害民之政。”
“皇上聖明。”
“但廣行新政之主旨仍要堅持。大行太後痛感國家積弊之深,亟待改變,故極力推行新政,這些年也頗見成效,這一大政方略關係國運,絕不能動搖,務必繼續廣行。但新政試辦有時不免有操之過急、倉促行事之憾,又或者各省一哄而上、千奇百怪、所得非果,既加重財政困難亦造成人心混亂。朕仍以穩妥起見為要義,先行試點,確有成效後再予推廣。為此特圈定了八處地方先行一步,即直隸、奉天、江蘇、湖北、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此八處民物豐饒、民智漸開,有先行便利;又圈十二處地方隨後,即河南、吉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廣西、山西、貴州、雲南、陝西,此十二處稍遜一籌,財力亦有不足;又圈定六處地方為最後,即甘肅(包括青海,但有專門的青海辦事大臣)、西藏、新疆、內、外蒙古、黑龍江,此六處地瘠民窮,民風亦尚未完全開化,不可操之過急,崩壞大局。今後新政舉措,先在前八處實行,若果有成效,再向十二處漸行推廣,待大有成效之後再在最後六處實行。”
“皇上為民考慮,微臣替兩省上千萬小民叩謝皇恩。”升允在政治立場上是保守的,但人品操守卻是不壞,林廣宇不願將他推到對立麵去。
“第二樣是加快立憲。預備立憲乃大行太後欽定國策,不可變更,況憲政乃強國富民之必由之路,唯有抓緊一途。八月,朝廷已頒布《議院末開以前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命令各部院衙門按憲政編查館、資政院所奏格式,各將本管事宜,以九年應有辦法,分月臚列奏明,朕心甚慰。立憲一事,海內眾望所歸。這兩年來,官民屢屢有上書言事,希望速開國會,大行請願。”
階下眾人麵麵相覷,皇帝這是什麽意思?去年八月,以法部主事沈鈞儒等為首的一批留洋人員聯名呈請“開設民選議院,以固國本而挽大局”,被慈禧壓下了;今年以來,湖廣總督陳夔龍、兩江總督端方、河南巡撫林紹年、四川總督趙爾巽,外交部駐外公使孫寶琦、胡惟德、李家駒等聯名上書,稱“國會係中外觀聽所係,要求速行”,慈禧把摺子也壓下了;七月在政聞社社員、法部主事陳景仁等奏請三年內開國會並革極力主張緩行的法部侍郎於式枚職以謝天下,結果惹惱了慈禧,陳景仁被罷官,政聞社被迫解散。
“朕以為前法部主事陳景仁所奏請一事頗有見地,現仍重新啟用,官復原職。”皇帝頓了一下,“至於於式枚,朕還沒有找他算帳呢。”
原來,此時正在德國考察憲政的於式枚在得知慈禧超常規的諡號後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給禮部發來電報指責,說字數遠超過慈安之諡號,“逾禮太甚”。打死老虎的事情誰都樂意會幹,不到片刻功夫,無論保守派也好,激進派也好,大家都將於式枚罵了個狗血淋頭。林廣宇心想,打出慈禧的牌頭果然好使,沒花費什麽力氣就讓這個唧唧歪歪的傢夥靠邊站了。
但一事歸一事,打歸打,緩行派對皇帝的舊話重提還是充滿了戒心——年逾古稀的大學士孫家鼐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臣仍以為國會之開辦應緩行,現在民怨鼎沸,一旦國會開辦,則‘今日劾軍機,明日劾督撫’,大政恐有亂局。”
孫老頭的話音剛落,主張緩行的保守派,主張速行的開明派便在朝堂上相互掐了起來,雙方口水戰不斷,聲勢比方才還要熱烈幾分。前者攻擊後者“操之過急”,“取禍之道”,後者痛斥前者“見識不明”、“陳腐亂政”,一時間好不熱鬧。不過仔細看去,主張速行的要麽是各部中職位較低的新銳,要麽是手握大權的疆臣,而主張緩行的多半是一班老頭和宗室,武將們倒是一邊倒地支持速行。
“確有此事,但事出有因。”升允辯解說,“臣雖愚鈍,對中西學問卻並非全然無知。新政之用意臣明白,但臣所治之陝、甘兩省,財力困頓,小民得一溫飽尚不易,如何有多餘銀子用於開辦新政?陝、甘民風彪悍,自古以來小民鋌而走險、造反生亂者不計其數,前明即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兼之回部更係朝廷心腹大患,若巧取豪奪,重斂於民,難保官逼民反。為推行新政,兩省不過多收幾十萬銀子,但如果兩省變亂,朝廷平叛說不定得用幾千萬兩銀子,是故臣反對在這兩省大行新政。所謂攻訐立憲亦有原因。陝甘兩省地方閉塞,民風遠未開化,不要說留洋出海,便是幾十年前辦的洋務小民也多半未曾見識,現在不顧三七二十一遽行立憲,更為難上加難,所謂一體立憲、洋為中用、口含天憲對小民而言分明就是胡扯……”
皇帝要拿升允立威?朝堂裏眾人都屏住呼吸靜聽下文。
第一卷 風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一章 章程既定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卿倒是個老實人。”皇帝的第一句話便讓大家鬆了口氣,看來升允不會有事。
“卿的擔心也是朕的擔心。朕在瀛台時曾廣閱史書,心想宋代王荊公之變法實是良法,為何不能成功?其一,所用非人;其二,所行非當。步子過快,措施太急,願望太切,以至於原本是惠民之法最後變成害民之政。”
“皇上聖明。”
“但廣行新政之主旨仍要堅持。大行太後痛感國家積弊之深,亟待改變,故極力推行新政,這些年也頗見成效,這一大政方略關係國運,絕不能動搖,務必繼續廣行。但新政試辦有時不免有操之過急、倉促行事之憾,又或者各省一哄而上、千奇百怪、所得非果,既加重財政困難亦造成人心混亂。朕仍以穩妥起見為要義,先行試點,確有成效後再予推廣。為此特圈定了八處地方先行一步,即直隸、奉天、江蘇、湖北、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此八處民物豐饒、民智漸開,有先行便利;又圈十二處地方隨後,即河南、吉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廣西、山西、貴州、雲南、陝西,此十二處稍遜一籌,財力亦有不足;又圈定六處地方為最後,即甘肅(包括青海,但有專門的青海辦事大臣)、西藏、新疆、內、外蒙古、黑龍江,此六處地瘠民窮,民風亦尚未完全開化,不可操之過急,崩壞大局。今後新政舉措,先在前八處實行,若果有成效,再向十二處漸行推廣,待大有成效之後再在最後六處實行。”
“皇上為民考慮,微臣替兩省上千萬小民叩謝皇恩。”升允在政治立場上是保守的,但人品操守卻是不壞,林廣宇不願將他推到對立麵去。
“第二樣是加快立憲。預備立憲乃大行太後欽定國策,不可變更,況憲政乃強國富民之必由之路,唯有抓緊一途。八月,朝廷已頒布《議院末開以前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命令各部院衙門按憲政編查館、資政院所奏格式,各將本管事宜,以九年應有辦法,分月臚列奏明,朕心甚慰。立憲一事,海內眾望所歸。這兩年來,官民屢屢有上書言事,希望速開國會,大行請願。”
階下眾人麵麵相覷,皇帝這是什麽意思?去年八月,以法部主事沈鈞儒等為首的一批留洋人員聯名呈請“開設民選議院,以固國本而挽大局”,被慈禧壓下了;今年以來,湖廣總督陳夔龍、兩江總督端方、河南巡撫林紹年、四川總督趙爾巽,外交部駐外公使孫寶琦、胡惟德、李家駒等聯名上書,稱“國會係中外觀聽所係,要求速行”,慈禧把摺子也壓下了;七月在政聞社社員、法部主事陳景仁等奏請三年內開國會並革極力主張緩行的法部侍郎於式枚職以謝天下,結果惹惱了慈禧,陳景仁被罷官,政聞社被迫解散。
“朕以為前法部主事陳景仁所奏請一事頗有見地,現仍重新啟用,官復原職。”皇帝頓了一下,“至於於式枚,朕還沒有找他算帳呢。”
原來,此時正在德國考察憲政的於式枚在得知慈禧超常規的諡號後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給禮部發來電報指責,說字數遠超過慈安之諡號,“逾禮太甚”。打死老虎的事情誰都樂意會幹,不到片刻功夫,無論保守派也好,激進派也好,大家都將於式枚罵了個狗血淋頭。林廣宇心想,打出慈禧的牌頭果然好使,沒花費什麽力氣就讓這個唧唧歪歪的傢夥靠邊站了。
但一事歸一事,打歸打,緩行派對皇帝的舊話重提還是充滿了戒心——年逾古稀的大學士孫家鼐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臣仍以為國會之開辦應緩行,現在民怨鼎沸,一旦國會開辦,則‘今日劾軍機,明日劾督撫’,大政恐有亂局。”
孫老頭的話音剛落,主張緩行的保守派,主張速行的開明派便在朝堂上相互掐了起來,雙方口水戰不斷,聲勢比方才還要熱烈幾分。前者攻擊後者“操之過急”,“取禍之道”,後者痛斥前者“見識不明”、“陳腐亂政”,一時間好不熱鬧。不過仔細看去,主張速行的要麽是各部中職位較低的新銳,要麽是手握大權的疆臣,而主張緩行的多半是一班老頭和宗室,武將們倒是一邊倒地支持速行。